蘇薇
摘 要:加強思想品德教學的實踐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課程本身的特點出發,對突出思想品德教學實踐性的必要性和方法,進行思考、實改進和探究,能促使思想品德教學豐富、生動、開放、有趣,能更好地發揮思想品德科目的育人作用。
關鍵詞:思想品德;實踐性;課程本身;途徑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49
《初中政治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边@就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實踐性。這與課程的性質、學生的成長需求相契合,也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然而,在教學中如何突出教學的實踐性,做到既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符合實際教學的需要,做到開放而有序,仍是目前教學中需要研討的一個課題。在此,結合相關教育理論和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的實踐性是課程本身的需要
(一)實踐性是課程標準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以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礎。”課程本身具有引導性和指引性,對學生的思想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盡量避免,空洞的說教和灌輸,而應該以生動的形式、鮮活的事例、豐富的活動為基礎,并輔以多樣的教學、學習手段,促使思想教育教學、學習更加接近生活,更具有體驗性,更加貼近學生生活。
(二)實踐性是學生學習的需要
初中學生對內容枯燥的思想政治學習不感興趣,尤其00后的孩子不愿意接受別人的說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化抽象為具體、化理論為事例,善于將社會熱點、新聞時政、經典案例等引進課堂教學,促使課堂教學鮮活生動。并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和體驗,加深對學習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手段,尤其要突出教學、學習的實踐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體驗、領會、總結和升華,和課程的特點形成互補,以優化教學效果。
(三)實踐性是課程改革的趨勢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而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這就將教師與學生放到同等地位。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案例解析、熱點探究、活動演示等活動,增加學習的實踐性和體驗性,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進而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實現課堂教和學的方式的徹底改變,建立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既是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也是符合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需要的全新模式。
二、突出教學實踐性的途徑和方法
(一)增加課堂活動在教學中的比重
課堂活動是實現教學實踐性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教師要組織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來改變教學方式,突出思想品德學習的實踐性。通過師生互動、小組合作、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為學生營造更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教師還要善于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將課外資源引進課堂,比如,借助多媒體技術將與學習有關的視頻資料、人物事跡、相關案例等引進課堂,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更多的支撐點,讓學生做到討論有材料,探討有依據,演示有范本,活動有方向,做到既注重教學的實踐性,有強化教學的實效性。
(二)利用互聯網手段吸引學生參與
互聯網手段不但是增加課內實踐性的手段,也是擴大學習外延、增加學習實踐行的重要措施。教師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班級論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發動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甚至考試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究。在網絡空間里,學生沒有思想的束縛和課堂上的拘謹,思維更活躍,發言更熱烈,參與熱情也更加高漲。
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對現代化的學習手段感興趣的特點,鼓勵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網絡問卷調查,或是網上相關觀點搜索等,讓學生親自體會自主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帶來的樂趣額,感受全新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性學習中去。
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入相關的QQ群或論壇,參與里面的談論,鼓勵學生與更多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接觸更多的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視野隨之擴大,實現學習的跨越和提升。
(三)以社會實踐活動優化教學成果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爆F代教育注重了知識的獲取,卻忽視了實踐性學習。教師要組織、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利用當地一些人文歷史資源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比如,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文化公園、歷史遺址公園等,讓學生感受我國豐厚的文化歷史積淀,以及國家發展的曲折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組織學生走上街頭,尋找社會上的不文明行為,觀察這些行為對別人的危害,養成自覺遵守社會秩序的習慣;深入社區了解社會中的家庭結構形式、生活現狀、交通情況等,切實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見聞、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開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綜上所述,加強思想品德教學的實踐性,是素質教育和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高素質公民的必要手段。我們有必要不斷實踐探索,增加思想品德學習的實踐性和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