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銘杰
摘 要:幼兒天生就有與大自然親近的本能,大自然是其最好的老師。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感受花草樹木的無窮魅力,觀察花的開放、蝴蝶的舞動、楊柳的飄灑、小動物的游戲,引導幼兒尋找和發現可以運用到我們的美術幼教教學中的材料,共同學習收集整理自然中的資源等。走進自然,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也感受到大自然是人們生活創作的源泉。
關鍵詞:收集;自然;裝飾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2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144
大班幼兒在進行美術創作的時候,我們教師更加注重的是幼兒自我創新,能否將自己想象的東西制作或者繪畫出來。但是在選材方面往往是最讓教師煩惱的。但是后來我慢慢發現我們大班的幼兒似乎都很喜歡戶外的東西,樹木、花草等都能成為他們樂于探索的事物。于是在接下來的美術活動中,我嘗試將自然的材料運用到幼兒平時的美術活動中,選取幼兒感興趣的自然材料,這樣就能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并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美術制作。但是身邊的自然材料那么多,我們教師在選取的時候該作何取舍,如何鼓勵幼兒去一起收集,收集來的自然材料該怎么運用呢?
一、收集生活中的自然材料
幼兒認識周圍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讓幼兒直接參與收集,才能激發他們創作的靈感。大自然中的樹葉、樹枝、石塊等等,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幼兒既熟悉又新奇,它們貼近幼兒的生活,易于喚起幼兒的創作熱情與創作欲望。于是,我鼓勵幼兒和家長通過不同途徑來收集廢舊自然材料,讓孩子成為自然材料收集的主角。
如在美術活動《種子畫》活動中,需要用到種子來進行美術制作,可是大班的幼兒很少能對應說出種子的名字。所以,針對這一現象,在上課前,我就讓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種子,并在收集的過程中帶領幼兒一起學習認識種子的名字,引導幼兒思考如果用種子進行拼搭可以拼出哪些有趣的造型。這樣幼兒就能在收集的過程中學習,并在收集自然材料的過程中展開自己的想象進行思考美術作品的制作。由于材料是幼兒自己動手去大自然中收集的,所以在活動中幼兒都會很樂意和大家分享自己收集時發生的各種有趣的事情,整個課堂氣氛也就活躍了,幼兒的想象也就打開了。由于種子大小不一,所以幼兒就會想到把大小一樣的種子歸在一起,擺出一個造型,這樣慢慢的一幅種子畫就制作成功了。
通過此次事件,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讓幼兒利用自然材料進行美術制作和利用白紙畫畫或者橡皮泥這種枯燥的材料進行制作的差異了。普通的白紙畫畫的這種美術活動形式,幼兒固然很熟悉,但慢慢地,幼兒對這種形式的活動失去了興趣。而自然材料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都能從中領會到一些平時生活中的東西,制作出來的作品也就更加貼近幼兒內心真正的想法,上課的積極性也會更高。
二、手腦并用,變廢為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贝笞匀皇且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它為幼兒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教師只要善于發現幼兒的興趣,根據幼兒已有的經驗,選擇相關自然材料,組織幼兒開展美術活動,激發他們創造美的情趣,而且自然材料來源于幼兒生活的自然環境,我們通過將自然材料運用到美術活動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秋天到了,我讓幼兒和爸爸媽媽收集秋天的果實。有一個幼兒給我帶來了幾張他收集果實時候的照片,然后,我讓其他幼兒觀察照片的時候,發現他們都對照片上的稻草人充滿了興趣。現在的幼兒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城市里面,很難有機會見到這種稻草人了。于是,我就萌發了給幼兒上一節美工制作稻草人課的想法,整個美工制作活動需要用到的材料就是稻草,在活動中,由于很多幼兒是第一次見稻草,制作的積極性非常高,一會捆綁,一會裝飾,沒多久就制作出了各種形態的稻草人。
選取幼兒很難見到或者是沒有接觸過的自然材料,不僅能在上課的時候很好地抓住幼兒的注意力,還能上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引導幼兒認識稻草材料的時候,還能鼓勵幼兒保護田地,不往田地里亂扔垃圾等,進而還能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
三、讓幼兒自主學習,大膽地創造
自然材料并不都是能直接制作成美術作品的,就好比類似竹筒、石頭、貝殼之類的材料,本身體積就很大,也不易操作。但是這種幼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想到去進行制作的東西我們教師也這么放棄嗎?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公園里面有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石頭,于是我撿了一些回去,嘗試性地設計了一節《石頭變臉的美術活動》課?;顒右婚_始,幼兒就很好奇,并開始嘰嘰喳喳的和我探討。有的石頭長得比較難看,需要改變一下,于是我就讓幼兒在石頭上進行美術裝飾。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根據石頭的形狀,進行相應的創編。如小小的尖尖的石頭,我們可以畫上紅色和綠色,變成一個小草莓。一個小小的引導,幼兒就好像被打開了想象的閥門,一發不可收拾,畫出了各種水果。也有的幼兒覺得石頭長得像一座山,就在上面畫上了海和人,遠看就像一幅風景畫,效果別提有多好了。
現在的幼兒都是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很少有幼兒能有機會出去到處看看。有一次很偶然的機會,我和幼兒聊天,問:“孩子們你們知道竹子嗎?”我很詫異很多幼兒都是停留在《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里面的用竹筒燒飯。正巧竹筒也是自然材料,于是,我就謀劃著設計一堂美工活動《竹筒裝飾》。但是竹筒收集來了,其他問題又出現了,竹筒表面光滑,顏料畫不上,那我們又怎么對它進行美化裝飾呢?可是裝飾就只有畫畫這一種方法嗎?幼兒經過我的提示之后,突然間明白了些什么,每一組的組長就到柜子里面拿了各種的彩紙、膠帶等材料,想到換一種方式進行裝飾。沒過多久,他們的竹筒小人就裝飾成了。他們給竹筒畫上了眼睛、戴上了頭發,作品棒極了。
石頭和竹筒,一種是幼兒隨處都能見到的自然材料,另外一種是幼兒比較不常見的自然材料,但是不管怎么樣,這種裝飾性質的美術活動,幼兒都是有很高的興趣的。只要我們教師選取恰當的材料,美術活動也能變得多樣化起來。我們在運用自然材料開展美術活動的過程中,不論幼兒、教師、家長,我們每一個參與的人不僅體驗到創作的成功與快樂,學會了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美化生活,同時也美化了心靈。美在自然中綻放,美在心靈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