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葉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科研處,長沙 410217)
新媒體背景下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的干預模式構建
歐陽葉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科研處,長沙 410217)
網絡過激行為已然成為一個社會熱點。新媒體環境下如何解決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問題,是事關特教生的成長成才的關鍵。本文從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的定義、表現形式以及新媒體背景下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的影響因素入手,探索適合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的干預模式,認為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并非不可防預,可從防控干預模式、心理訓練干預模式、危機預警干預模式、社會工作干預模式以及新媒體干預模式等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特教生減少網絡過激行為。
新媒體;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干預模式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6.32億人,手機上網使用率為83.4%。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移動通信網絡的新媒體平臺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特教生也成為了網民群體中的一部分。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媒介,具有及時快捷性的特性;傳播活動“去中心化”,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具有平等互動性的特性;實現多向傳播和隨時隨地的信息傳播,具有交互多樣性的特性。借助新媒體平臺,有利于我們更加有效地探究特教生的網絡過激行為并進行干預。
網絡過激行為是一種大家所熟知的行為特征,但對于這一名詞卻沒有準確的界定。有人認為,“網絡過激行為是不禮貌的言語,喜歡炫耀或暴露自己的極端想法,吸引他人眼球的行為”[1]21。有人認為,“網絡過激行為是摒棄自己內心的壓抑,使用充滿敵意的、褻瀆的或侮辱性詞語傷害他人或團體的行為”[1]22。還有人認為,“網絡過激行為是網友之間或團體之間,通過書面語言表現出來的攻擊他人的行為”[1]24。盡管研究者對網絡過激行為的定義不盡相同,但筆者認為可以這樣定義:網絡過激行為是在新媒體環境中,以書面語言的形式,用來激怒、侮辱或傷害他人的消極行為或反社會行為。
網絡過激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三種:一是通過網絡游戲聊天室發生的,如利用下流的語言,不斷發一些挑釁的、粗魯的語言激怒或攻擊他人的行為;二是通過論壇、貼吧等發生的,如把某人的秘密和一些比較令此人尷尬的圖片或隱私公布在網上,制造、散布謠言,從而誹謗一個人的聲譽并侮辱他人的行為;三是通過微信朋友圈、QQ群、微博等發送含有粗俗和侮辱性語言的惡意消息來傷害他人的行為。
2.1 教育環境因素
特教生由于身體上的殘缺,制約著他們在特殊學校上學,接受教育受到一些不可克服的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知識狹窄,思想境界不高。他們的心智發展緩慢,不太擅于表達自己的負性情,接受管理負性情感的教育策略比較遲鈍,缺乏有效的排解負面情緒的方式,甚至在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情時就容易出現極端情緒并容易爆發失控行為。有一些特教生家庭經濟貧困,其父母由于自身的教育程度不高,對孩子也缺乏一定的教育與引導,這也對特教生的心理發展有直接的不良影響。實際上,大多數特殊學校的教育條件落后,師資水平普遍不高,教育環境相對單一,這些都會使特教生的成長過程中獲得與一般社會標準不符的行為模式。特教生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更容易觸發內心深處的一些負面情緒,從而更容易產生激怒、侮辱或傷害他人的網絡過激行為。
2.2 人格特征因素
大五人格量表的各因素對網絡過激行為有預測作用[2]。特教生由于心理發育不成熟,心智發育不健康,大五人格量表測試結果顯示其神經質維度得分普遍較高。通過進一步分析和觀察,他們或多或少具有3種人格心理缺陷,通過啟動心理防御機制來保護自我,并達到內心的和諧與平衡。爆發性人格缺陷者以缺乏情感自控能力為主要特點,情緒極不穩定、易激怒,呈現陣發性、間歇性特點,好動、常為小事怒氣沖天、自控能力低下,甚至對周圍的同學使用武力攻擊;沖動型人格以缺乏行為自控能力為主要特點,具有不可預測和不顧后果的暴力及攻擊行為,自制力差,表現為魯莽式性格缺陷[3];反社會性人格缺陷者做事缺乏預見性和堅持性,在面對挫折時,更容易處于應激狀態,體驗到負面情緒時,感情易沖動、自控能力極差,容易出現行為偏差,有時甚至做出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常以損人害己的失敗結局告終。特教生屬于情緒高度不穩定的心理缺陷者,更容易轉向用隱匿的網絡方式發泄自己的激動、暴露情緒,滋生網絡過激事端,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
2.3 新媒體因素
特教生作為新媒體用戶的一個特殊群體,主要利用新媒體平臺結交朋友,游戲娛樂,分享學習、生活和社會時事資料。新媒體是一種虛擬的媒介形態,特教生可以通過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在網絡這個虛擬環境中無所顧忌地發表言論、表達觀點、不用刻意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言行,這也使得新媒體成為滋生網絡過激行為的溫床。由于特教生的自控能力弱,更容易被新媒體所俘虜,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交流世界中,產生網絡偏差行為等網絡綜合征[4]。有些特教生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溝通不順暢,交往空間小,易產生排他心理、信任危機,人際關系變得脆弱,為此他們習慣了網絡交流。在大量的新聞真偽難辨的情況下,容易接受虛假信息和詐騙信息,從而產生不良后果。在新媒體平臺上,容易與網友產生心理間隙,誤入并沉迷于非理性的爭論,在虛擬的環境下不顧他人感受地表達消極或偏激的想法。與此同時,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監管難度加大,有關網絡違法行為的法律不健全,導致網絡環境混沌。有些特教生整天沉迷于混沌的網絡世界而迷失了自我,極易滋生心理疾病和產生人格偏差,更有甚者誤入歧途。有些特教生在網絡世界中喪失理智,不擇手段地捏造事實,惡意中傷他人,詆毀他人形象,挑釁他人,制造多起網絡過激行為事件。
3.1 防控干預模式
防控干預模式由3部分組成。
(1)教育引導。重在加強特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教育。教師通過知識引導幫助特教生認識到網絡過激行為過程中是非觀念模糊、自控能力薄弱、情緒波動大、心理發展不成熟等問題,引導他們積極地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從容自信地應對網絡世界中的不良信息和過激言論。此外,還可開展以網絡過激行為為主題的一系列校園活動,如征文、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幫助特教生清醒地認識網絡過激行為的危害。
(2)技術引導。重在提供網絡技術支持,凈化校園網絡使用環境。一方面是充分利用防火墻和防毒技術,有效地攔截網絡病毒,阻止侵害特教生的個人安全信息;另一方面是要加強校園網的管理,及時控制校園惡劣事件的網絡傳播[5],防止特教生把生活中的過激行為再一次在網絡世界里虛演。
(3)道德約束。加強特教生的道德倫理自我控制,使特教生能意識到網絡倫理、網絡道德和網絡健康的存在,能通過網絡道德規范來加強自我監督、增強道德自覺性意識、控制好自己的行為,以正確的心態融入網絡社會,有意識地避免網絡過激行為的發生。
3.2 心理訓練干預模式
心理訓練干預模式由4部分組成,并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完成。
(1)激情糾正訓練法。要求特教生自己編制20~30個引起自己網絡過激行為的事件,將自己在這些事件中出現的明顯偏激、激情等情緒反應一一在腦海里呈現,再通過松弛方法進行對抗20~50分鐘,逐級抑制自己的情緒反應,慢慢消除偏激想法。通過反復實踐訓練,用主動自我反應來增強激情糾正訓練效果,降低激情反應,較好地應對網絡過激事件。
(2)激怒自控法。要求特教生采取有效的制怒方法,遏制消除內心的激怒[6]。當在網絡事件中出現與他人意見不合或滋生不愉快情緒時,可用轉移注意力或轉移環境等辦法,避開激怒刺激源;當在網絡事件中與網友固執己見、爭得面紅耳赤時,可運用心理暗示、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等辦法,做到適可而止、及時避讓,自動消氣息火;當在網絡事件中內心怒火不可遏制時,可運用升華法、轉移法、幽默法等重要心理防衛機制緩釋怒氣。
(3)自我情緒調節法。要求特教生及時緩解憤怒情緒。具體的方法有:直接面對網絡過激事件,加強與沖突者的溝通和交流;學習身體放松技術,從生理層面緩解情緒,進一步從認識上進行分析和調整,坦然接受和面對發生的網絡過激事件;求助于社會支持系統,找朋友或家人傾訴等。
(4)不良行為糾正訓練法。要求特教生把不良行為作為靶癥狀進行糾正訓練。例如,以激怒、侮辱或攻擊他人的言語作靶癥狀,編制心理訓練評分表逐日自我評分,由心理咨詢師指導督促,并進行周考核或月考核。
3.3 危機預警干預模式
危機預警干預模式由4部分組成。
(1)網絡過激行為的預防。要求學校盡可能消除造成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的因素,經常開展全校范圍的過激行為調查,了解本校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的現狀,再制定有效可行的干預方案。例如,讓班主任能認識到網絡過激行為的問題以及如何采取干預策略。
(2)網絡過激行為的準備。要求準確判斷潛在的網絡過激行為的征兆,并通過密切觀察和網絡輿情監控來判斷網絡欺負行為的產生,制定詳實具體的干預方案。干預方案內容應包括網絡過激行為干預的目標、網絡過激行為的報告與記錄、網絡過激行為的應對措施、干預小組應掌握的應對技巧和網絡過激行為的監督和評價。應加強對學校全體教職工的校本培訓,培訓內容圍繞網絡過激事件發生發展而展開。
(3)當網絡過激事件發生時的干預。由校長、班主任、技術干預人員、法律代表、心理咨詢師等組成干預小組,召開會議討論并制定干預政策和程序。針對行政干預、媒體宣傳、法律干預、家長聯合會和心理協助等方面問題,采取具體的解決策略和行動方案,關鍵是心理協助采取24小時熱線服務、個別輔導與咨詢、班級團體輔導、心理衛生知識及教育等,及時針對特教生的網絡過激行為進行心理救援[7]。
(4)網絡欺負事件發生后的安撫。干預小組應廣泛獲取網絡欺負事件的處理信息,為安撫工作的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首先,確定安撫對象及其安撫次序;其次,針對重點安撫對象做好恢復工作;最后,對整個網絡過激事件處理進行回顧和剖析,完成總結報告。
3.4 社會工作干預模式
社會工作干預模式由3部分組成,學校要協同專業社會工作者共同完成。
(1)個案工作模式。強調個別化原則和保密性原則,通過接納、承認、理解、關懷等工作方式,協助服務對象直接面對困境。專業社會工作者通過對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的個案分析,采取個案工作的技術提供多方面的個案輔導,以發現案主的能力為導向,從而真正分享案主的經驗與感受為原則,幫助案主形成自我認同。在實務過程中,針對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采取專業化的結案流程,提供必要的工作方法和服務措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小組工作模式。利用同質性小組和異質性小組相結合來干預特教生的網絡過激行為。組建同質性小組工作案例,專業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優勢視角理論協助特教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和資源;組建異質性小組工作案例,專業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正向引導幫助特教生發現周圍潛在的優勢資源并加以利用。在小組案例中,特教生本身應借助集體生活提高自身解決問題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特教工作者應樹立培養特教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及和諧社會的思想。
(3)社區工作模式。旨在通過社區工作建立以學校為基礎、社區為平臺的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的預防和矯治體系[8]。專業社會工作者挖掘社區資源,借助社區工作的干預載體,發揮社區工作的教育功能,促使特教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降低網絡過激行為者的抵觸情緒,促使特教生能認識到自己行為模式的偏差,從而有意識地避免自己的網絡過激行為。
3.5 新媒體干預模式
新媒體干預模式由4部分組成。
(1)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一方面,學校積極開展新媒體道德教育和普法教育,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另一方面,信息行業的監管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新媒體所傳播的不良信息的過濾和凈化,加強對網絡過激事件的監管和引導。
(2)新媒體信息反饋機制。加強校園里新媒體的管理和運用,建立起特教生與教師之間的信息反饋與意見溝通。學校應當設立專門化的網絡過激事件微信頻道,設置意見欄供全校特教生提出意見和建議。
(3)新媒體文化宣傳機制。學校要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對校風、學風、正能量的宣傳教育,加強對校園中的先進事跡、學生典范、名師風采等進行宣傳,鼓勵特教生敢于面對自身不足,積極學習榜樣人物的本質品質,促進自己個性的發展與完善。
(4)新媒體課程教育機制。利用新媒體平臺更新教育手段、豐富教育內容,構建立體化的集開放性、知識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立體化教育資源,使特教生可以通過網絡、手機實現便捷的學習,如建立微信群、微社區、慕課、微課等。還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研發數字應用資源,如編寫和修訂特教生網絡過激事件相關的電子期刊、電子雜志等。邀請心理咨詢師定期做客新媒體平臺,在線答疑解惑,消除特教生在網絡過激事件中的焦慮和憤怒情緒,對他們進行心理引導和人格偏差矯正。
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網絡過激行為不僅對他們個人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產生了明顯的消極影響,而且嚴重地影響了學校的學風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因此,構建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干預的長效干預模式,對于凈化網絡環境,創建網絡文明使其常態化和長效化,以及特殊學校的長效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社會、學校、教師、家庭有必要加強上下聯動與內外結合,共同構建新媒體的干預模式,激勵特教生有意識地克服自身的網絡過激行為,促進特教生思想素質、心理素質、網絡素質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有效地幫助特教生減少網絡過激行為。
[1] 雷靂,李冬梅.青少年網上偏差行為的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10).
[2] 劉時勇,劉雨.大學生網上過激行為與人格及自我控制力相關分析[J]. 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12):124-126.
[3] 盧光莉.青少年上網行為與自我控制的關系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21):33-36.
[4] 羅伏生,張珊明,沈丹, 等.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與人格特征及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4):14-18.
[5] 苗喬喬.青少年偏差行為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48):56-59.
[6] 胡愛霞,彭江陵,滕輝,等.青少年網絡聊天中的隨意攻擊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6(6):65-68.
[7] 王小運,大學生網絡欺負行為的現狀、成因及其對策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33-36.
[8] 閆靜潔.社會轉型期青少年偏差行為矯治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李鳳英
ConstructionofInterventionPatternforSpecialStudents’NetworkExcessiveBehaviorintheBackgroundofNewMedia
OUYANG Ye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Changsh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217, China)
The problem of network violent behaviors has already become a social hot spot. 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is the key issue for their growth and success.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manifest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twork violent behaviors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explores the network intervention mode suitable for special students, considering that network violent behaviors are not preventable and we can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from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tervention mod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ntervention mode, crisis warning intervention mode,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mode and new media intervention mode and so on, so as to help special students to reduce network violent behaviors.
new media; special students; network violent behavior; intervention model
G760
A
1009-3907(2017)09-0104-04
2017-05-04
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立項資助課題(XSP17YBZZ134)
歐陽葉(1983-),女,湖南湘陰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教育心理學及特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