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眉,陳祖平
(廈門市第二醫院產科,福建 廈門 361021)
妊娠分娩是一種自然、積極、健康的正常生理過程,但對于產婦卻是一場重大應激事件,在此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緊張、焦急、恐懼、憂郁等復雜心理,會影響孕產婦分娩的進程,增加產后出血的風險性[1]。本文對比分析綜合護理方法和產科常規護理對初產婦的心理及產后出血的影響。
選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1月在廈門市第二醫院產科住院分娩的154例初產婦,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76例和對照組78例。觀察組:年齡20.6~35.8歲,平均(26.3±0.6)歲;孕周37~41周,平均(38.4±0.6)周。對照組:年齡20.4~36.6歲,平均(27.4±0.8)歲;孕周37~42周,平均(38.6±0.8)周。2組產婦均為身體健康的正常人群,無心、腦、肝、腎等特殊疾病,2組年齡、孕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產科常規護理:在通常的產科產房現有條件下,對妊娠分娩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護理治療措施。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全面綜合護理指導,對妊娠分娩的產前健康指導教育、產時分娩觀察指導、產后身體恢復等,采取全方位的護理干預。1)產前的護理措施:了解初產婦的年齡、孕周、前期懷孕情況和心理情況,積極、主動與產婦溝通,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孕期知識的宣傳教育,介紹產房環境,詳細告知分娩相關知識,讓其盡快適應醫院環境,并認知分勉的自然生理過程,以減輕產婦不良情緒,消除其緊張、焦慮和恐懼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增加順利分娩的信心。2)溫馨產房的營造:產房墻面應色彩明亮,室內光線柔和,安裝粉色隔簾,墻上放置分娩相關知識的圖解,貼上健康寶寶的照片,播放輕柔舒適的音樂,營造一片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3)產時的護理:實施全程的陪護分娩,全方位地給予情感、心理、生理上的支持和幫助,準許產婦的丈夫進入產房,協助參與分娩過程,增加心理支持,減輕分娩的孤寂感。助產士在觀察產程的進展、胎心的監測過程中,講授分娩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指導產婦做深呼吸動作,增加肺內通氣。也可按摩腰腹等部位,以緩解宮縮疼痛不適。第二產程時,積極指導產婦在宮縮的情況下如何屏氣用力,增加腹壓,促進產程的發展。適當給予適量的鎮靜劑和宮縮素,即加強子宮的收縮,又可減少出血;同時也可根據產婦對疼痛的耐受閾值,選擇適當的鎮痛藥物,讓產婦舒適順利地度過疼痛分娩期。4)產后的觀察護理:密切觀察產婦產后2 h的生命體征,注意子宮的收縮和陰道流血情況,仔細檢查宮底高度,有無產道裂傷和胎盤殘留,并可按摩子宮,讓新生兒早吸吮母乳,促使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
比較2組入院時(產前)和出院時產婦的心理狀態及產后出血發生情況、產后24 h出血量。
心理狀態應用焦慮抑郁評量表(SAS-SDS)評估,0~49分為輕度,50~79分為中度,80~100分重度。積分值越高,表明焦慮抑郁程度越重,分娩心理壓力越大[2]。
產后出血:用紙尿褲稱重法和容積法來計算產后24 h的出血量,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500 mL,判定為產后出血。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入院時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時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入院時和對照組(均P<0.05),對照組出院時SAS-SDS評分與入院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nSAS-SDS評分入院時出院時P觀察組7658.7±15.330.7±11.4<0.05對照組7853.4±13.148.9±15.6>0.05P>0.05<0.05
觀察組產后出血發生率和產后24 h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后出血發生情況比較
焦慮抑郁重度者產后出血發生率和產后24 h出血量均明顯高于輕度、中度者(P<0.05),見表3。

表3 不同焦慮抑郁程度產后出血情況的比較
*P<0.05與輕度、中度比較。
整個分娩過程極大影響著產婦的機體生理功能,包括產婦的精神心理狀態,如今認為其與產力、軟產道和胎兒一起成為影響產婦分娩的四大因素[3]。由于分娩過程復雜多變,常使產婦處于一種焦慮、抑郁和恐懼等不良精神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的改變容易使機體產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精神緊張、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使肺內的氣血交換不足,導致子宮收縮乏力,宮口擴張緩慢,胎兒先露部下降延遲,出現產程延長或停滯;同時也促使機體內分泌發生改變,如交感神經興奮,分泌釋放兒茶酚胺,同時抑制催產素的釋放,進一步使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增加產后出血的機會[4]。產后出血是孕婦分娩中最常見和兇險的并發癥,極易致失血性休克、產后感染或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嚴重危及母體和胎兒的生命。產科常規護理僅以完成醫囑要求的基礎護理內容,忽視產婦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對分娩的重要影響,引起產婦焦慮、抑郁恐懼情緒,導致產程中子宮收縮乏力,產程延長,增加出血量,增多難產概率和產后出血并發癥的發生。綜合全面的護理方法,可改善產婦的周圍環境,樹立高度的安全護理意識,專職人員積極實施科學的產程觀察和分娩護理指導,有利于消除產婦對分娩的焦慮和恐懼,以積極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應對順利分娩[5]。
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期較常見的嚴重并發癥,是我國目前孕產婦分娩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發生率占分娩總數的2%~5%[6]。產后出血主要發生在3個重要階段:胎兒娩出至胎盤娩出前、胎盤娩出至產后2 h、產后2 h至24 h[6]。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的裂傷、胎盤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礙等[6]。在產程進展中,早期就應指導鼓勵深呼吸,按摩背、腹部緩解疼痛,了解胎兒胎方位與骨盆的關系,積極評估子宮收縮、宮頸口擴張、胎兒先露部下降及軟產道的順暢情況,及時做好相應的處理。對于存在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產婦,應在宮口開全前建立并留置靜脈通道,胎肩娩出后及時常規給予縮宮素20 U靜脈滴注,胎兒胎盤娩出后立即在陰道壁內放置2枚卡前列甲酯栓(1 mg)[7],有利于子宮收縮,減輕產后出血。產后出血的關鍵階段是產后2 h這一階段,其出血量占產后24 h出血量的75%[8]。因此,加強產后2 h護理是預防產婦產后出血的重要關鍵[9]。綜合全面的護理方法,包括了解產婦的心理狀態,通過產科知識的宣教,產房的精心陪護,產程的細致觀察(每半小時監測血壓、按壓子宮,注意宮高及子宮硬度情況,以及陰道出血量和顏色)等精細化護理細節。在分娩的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產婦的表現特征,一旦發現出血征象,立刻進行對癥處理;若有大出血的體征時,立刻查找原因,果斷作出判斷,及時進行有序的搶救工作。并且在分娩之前應做好輸配血、麻醉手術等準備工作,保障母嬰安全。指導產后新生兒的早接觸、早吸乳,增加母嬰間的感情交流,有利產后恢復[10]。
本研究觀察組出院時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入院時及對照組;觀察組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及產后24 h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綜合護理指導方法能較好改善初產婦的心理狀態,減輕分娩的焦慮和恐懼,增加產婦的自信心,積極配合應對分娩,對減少產婦產后出血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1] 王英.初產婦整體護理干預對情緒狀態及其產后出血的影響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6,13(3):64-66.
[2] 周昔紅,李樂之.孕婦產前焦慮狀況及其對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6(8):803-808.
[3] 安桂芹.心理護理在初產婦全產程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0):223-224.
[4] 張佑清.初產婦分娩期心理護理對產程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3,13(6):106-107.
[5] 范玲,吳連方.產婦分娩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21(5):276-278.
[6] 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4.
[7] 陳玉萍.縮宮素聯合米索前列醇防治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臨床觀察[J].中國優生優育,2013,19(3):179-181.
[8] 江秀敏,羅丹丹,張玲玲,等.實施臨床干預降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率[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2):146-147.
[9] 羅渝蓉.產后出血原因分析與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科學,2015,5(2):102-104.
[10] 劉梅.產房內早期護理干預對產后母乳喂養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4,12(9):78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