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春燕,趙梨媛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南昌 330006)
外周穿刺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指使用導管從外周手臂靜脈進行穿刺,可防止藥物與手臂靜脈的直接接觸,防止對血管的刺激,因其操作簡單、易于維護,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中[1]。由于患兒帶管時間長,留置導管期間可能出現多種并發癥,本研究探討不同護理模式對PICC護理效果的影響。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接受PICC置管的100例患兒。納入標準:1)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參加本次研究;2)因病情需要,接受PICC置管;3)患兒均具備一定的交流能力。
所有試驗程序均經地區獨立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并批準后,將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3~12歲,平均(7±2.4)歲;試驗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3~13歲,平均(7±1.2)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普通護理的方式,包括醫院規定的無菌清潔護理、健康教育、并發癥的處理。
試驗組采用PICC標準的護理模式:
1)培訓相關護理人員PICC維護標準程序并考核合格。①制定更換輸液接頭的頻率標準,用乙醇棉片消毒接頭給予用力多方位擦試15 s。②對患兒皮膚進行消毒時,先使用乙醇消毒,要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范圍直徑15 cm,避開穿刺點直徑1 cm;將導管提起,使用順時針-逆時針-順時針的順序[2]。再使用碘伏消毒,放平導管以穿刺點為中心直徑15 cm 范圍用順時針-逆時針-順時針的順序消毒皮膚和導管共3遍,持續強化無菌操作習慣。③更換透明敷料頻率標準,敷貼的固定步驟首先需要正確擺放導管,并將邊緣進行撫平操作,使用10 cm×12 cm 左右的透明貼膜進行無壓力粘貼,排盡貼膜下的空氣,使導管、貼膜和皮膚能夠合為一體。更換敷料時要觀察是否存在有無菌的技術操作,并對穿刺點進行認真檢查,此外詢問患兒的導管位置,是否舒適等。敷料松動或出現潮濕時,應及時更換敷料。敷料要完全覆蓋體外導管,以免引起感染。④明確沖洗PICC導管的目的和方法,必須采用脈沖沖洗導管正壓封管以將導管內部保留的藥液沖洗干凈,觀察是否產生不良反應,統計護士在不輸液期間是否能夠掌握沖封管的頻率等,對封管的濃度進行全面測算,進行血制品、脂乳,氨基酸等物質輸注的封管技巧[3]。
2)制定標準的PICC健康教育計劃和目標。對適宜患兒進行隨機教育,觀看PICC光盤、圖片、資料,開展健康教育座談會及讓病區帶管患兒現身說法,讓患兒及家屬熟知PICC置管后不良反應的癥狀,掌握帶管期間的護理知識,掌握出院后帶管護理方法及院外發生緊急情況的處理。
3)教會帶管患兒進行PICC維護手臂操練習,有效減少PICC置管后的并發癥,促進患兒安全帶管。該手操簡單易學富有節律,深受患兒喜歡,跟蹤隨訪效果非常滿意。
4)健康教育效果評價,通過交談、提問、觀察、電話回訪等方式了解患兒及家屬對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并保持資料。
5)有效制定置管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的措施。①沖管有困難或不暢時不能強行沖管,可用再通術將尿激酶5000 U·mL-1吸入導管內,保留15~20 min后尿激酶與血栓充分混合,注射器回抽見回血表明通暢。②置管側手臂出現腫脹、麻木、疼痛等可能有血栓時指導患肢抬高,并硫酸鎂外敷以活血化瘀。③出現穿刺點紅腫、化膿時告知醫師對患兒進行抗炎處理并加強局部換藥,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情況,嚴重感染時需拔出導管。
1)自我護理能力的評定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該量表包括43個條目,分為4個維度(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識水平);采用五級評分法,其中11個條目是反向評分,總分為172分,得分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強。根據總分及各項目得分,將自我護理能力分為高、中、低3個水平,其中得分>114分為高水平,57~114分為中等水平,<57分為低水平。
2)護理質量的評估通過置管后維護流程、無菌操作、穿刺置管所需時間、PICC平均留置時間4個指標進行判定[4]。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兒在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及總體自我護理綜合能力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1),見表1。

表1 2組患兒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分
PICC置管后,試驗組的各項護理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均P<0.01),見表2。

表2 2組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比較
隨著護理工作的科學化發展,現階段的PICC標準護理流程在臨床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PICC標準護理之后,PICC的平均留置時間和患兒的自我護理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其中PICC留置時間的長短直接決定了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和規范化標準流程的建立。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在具體的護理治療中進行不定期的宣傳講解,并將自我護理方法告知患兒,對置管的異常情況進行清晰的把握,有效地提高患兒的配合程度和置管操作的安全性,可提高護理效率和能力[5]。
在護理過程中,如果無法保證無菌操作,往往會
引發PICC的并發癥,實行PICC置管的標準化護理可以較好地保證置管安全,并能夠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另外,如果PICC置管失敗往往會損壞血管的內膜部分,并容易導致血栓等疾病。本研究使用PICC護理技術進行置管護理,有效地減少了相關問題,置管失敗率明顯降低,提高了置管的有效率。使用PICC標準護理的方式可有效降低穿刺的時間和次數,在進行血管的置管過程中,應及時做好血管堵塞的預防性工作,有效降低導管的堵塞率。在本研究中,相關護理人員使用PICC標準護理方式制定護理方案,及早發現各類的問題,并盡快處理,有效地防止血管的堵塞。護理人員在進行PICC護理之前,需要對患兒的局部血管條件進行充分的調查分析,在掌握患兒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治療周期和穿刺頻率等內容的選擇,選擇合適的用藥方案和穿刺的工具最終有效降低穿刺部位炎癥的發生概率[6]。
綜上所述,使用PICC標準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技術和護理質量,提高患兒的自我護理能力,降低置管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具有科學化的特點,維護了患兒的根本利益。
[1] 張麗軍.二級醫院護理門診對區域PICC導管維護患者服務質量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12):98-99.
[2] 魏芳,陳婷,劉亞.延續護理及家屬同步教育對院外PICC置管患者自護能力及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1):16-18.
[3] 李麗春.PICC標準護理對置管患者自護能力和質量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8):116-117.
[4] 韓冰冰.PICC標準護理對置管患者自護能力及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9):104-105.
[5] 陳慧.PICC標準護理對置管患者自護能力和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236-237.
[6] 張欣,朱玉欣,楊月婷,等.PICC標準護理對置管患者自護能力和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