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要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
其實教育部早在“十二五”規劃(2012-2015年)中就已研發了700冊各學段的中華傳統文化教材。讀經從娃娃抓起的初衷是好的,但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讀什么,二是怎么讀,三是有效果。
“讀經熱”中人們爭議最大的當屬《弟子規》,常被視為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齊名的傳統蒙學教材。有些讀經課程將其列為首選教材,更有企業要求員工背誦,“為什么熊孩子和不聽話的員工都得死背《弟子規》?”
研究者指出:首先,《弟子規》不是“古代賢人君子少年的必讀啟蒙書目”。其次,《弟子規》本來就不是專門用以給兒童開蒙的,而是農民在農閑時的識字讀本。其三,《弟子規》爆紅成“國學經典”,只是最近十年的事。
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重拾經典是必經之路。但今天我們如何重讀經典?
首先,要弄清應該讀什么的問題。不唯《弟子規》,即便是四書五經中,也有取舍問題,有些糟粕是與現代理念格格不入的。按梁啟超先生的說法,《論語》《孟子》等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代張載)傳統文化通過修齊治平來達到個人修養和經世治國,這些都是可取的,但其強調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家長制服務的“愚忠”和“愚孝”,卻與自由、平等、民主、科學等現代理念相沖突,強迫灌輸必然遭到少年兒童或企業員工們的抵觸和反抗,會適得其反。重讀經典,我們應當秉承“拿來主義”,存其精華,去其糟粕。
五四運動高舉科學與民主大旗,但期間章太炎、魯迅、辜鴻銘、錢穆、陳寅恪,甚至包括胡適、顧頡剛等,都提出面對傳統國學不應一竿子打死,需要“整理國故”。五四一代學者自己就自愿充當起整理者角色,如魯迅先生自己就留下了《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一系列“國故”研究。
在南懷瑾先生的太湖大學堂的推薦書目上,既有中國文化典籍,也有《希臘神話》《圣經故事》等西方經典。讓孩子們兼學中西,才能制勝未來,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面對全球化競爭。
其次,要弄清怎么讀的問題。讀經不能過于功利,否則會適得其反。有的老師、家長讓孩子“填鴨式”背誦經典,以強制灌輸的方法,讓兒童死記硬背、生吞活剝,企望以此使兒童獲取“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勞永逸”之學問。有的家長希望通過背誦《弟子規》讓子女今天更聽話、將來更孝順,無條件接受家長意志。有些企業甚至試圖利用讀經灌輸服從、順從意識,灌輸老板是衣食父母,員工應該順從老板的指令、感恩老板賞口飯吃的錯誤思想。如此讀經不只無益,甚至有害。
鐘國興、陳有勇所著《孔子是個好老師》指出,孔子的教育方式原本就是建立在平等分享的氛圍上的,“孔老師”的教育之道及其開創的學習型組織,是關注問題、注重研討、激發潛能、發展個性的特質。教育原本就是個激發快樂的過程,如何讓孩子在玩中學國學,樂于學國學,大陸可以好好借鑒一下臺灣的經驗。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文化要為人喜聞樂見、為人所用才有生命力。
第三是讀經要有效果。重讀經典的目的,從小處看是學會做人做事,從大處看是培育中國未來的國際公民,以體現一個大國的風范。讓別人認可你,讓別人欣賞你,但首先自己要欣賞自己,要做到表里如一。讀經不能培養出一些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虛情假意的偽君子。文化不是寫在臉上、掛在嘴上,而是寫在心里。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謂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但是沒有文化上的崛起,這樣的崛起斷難持久。漢唐的崛起在于文化,西方列強的崛起也伴隨著人文的復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一些國家時總會詳細列出他個人欣賞的該國名著。應該看到,今天中國的發展成績,是吸收和借鑒整個世界文明的結果。
必須問,中國數千年的文化魅力在哪里?有《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所展現的格局和才情,有《笠翁對韻》所展現的美感和韻律,更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觀念。而四書五經要被舉世認可,必須有所取舍,現在早已非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時代了。
必須承認,中華文化復興一定要與國際潮流接軌,文化自覺、自尊再至文化再造,如此,才會有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才能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融中發展豐富自己——這才是重讀經典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