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后的跳槽高峰中,“帶走客戶”儼然成了職場潛規則。相比其他跳槽,醫院精神科楊紹雷主任帶著64名患者一起“飛越瘋人院”,動靜就大了。
“搶奪客戶資源”這種游走在灰色地帶的職場行為,在金融界、廣告圈里并不罕見,但是在關乎生命的醫療界,還是一件新鮮事。首先被罵慘的,當然是跳槽的醫生。
按《勞動合同法》規定,辭職應該提前30天通知用工單位,春節里偷偷遞一份辭職報告,不等工作交接,醫生帶病人走,這也太任性。另外,人們還質疑醫生有“挾患者自重”的成分,有沒有以此向新東家講價錢?患者以及家屬的知情權,得到了充分保障嗎?患者有沒有被強迫的成分?顯然,楊主任于情于理都有虧。
對此,楊主任另有說法。他表示,自己曾提出辭職,但遭到恐嚇,“攜病人出走”是“為病人好”,并非圖錢。他還說,貴航醫院連年虧損,而且硬件設施很差,床位不夠,升三甲后收費也增加了,對病人來說是不小的負擔。而貴陽六院環境更好,病人能得到更好的護理,價格還低。
媒體考察發現,貴陽市六院的確硬件更好,患者大部分也心甘情愿。有人甚至為此叫好,認為能夠帶走這么多患者,起碼證明醫患關系是和諧的,醫生這樣做是以患者利益為先。然而,事情只是跳槽那么簡單嗎?
深究貴陽市六院背景,它曾經是一家公立醫院,但已經響應“引進民間資本”的號召,完成了體制的轉變,由朗瑪公司對改制后的市六院進行增資控股。也就是說,貴陽市六院如今已是一家帶有民營背景的醫院了,并且擴充了數百個床位。
資本強勢進入,改變了貴陽以往的醫療資源配置格局。除了硬件建設之外,諸如醫護人才、客戶資源等軟件的爭奪也在進行中,像楊紹雷這樣本人醫術過硬、經驗豐富、有充足患者資源的醫生,自然會成為資本爭搶的對象。《南方周末》記者發現,2016年1月22日,六院負責人變更為康正茂。而此前,康擔任的正是貴航貴陽醫院的院長一職。
如果說“飛越瘋人院”背后的實質是“搶人搶糧搶地盤”,那這種民營資本與公立醫院之間的博弈,今后只會越來越多。特別是,隨著醫生執業改革的深入,醫生一生捆綁于一家醫療機構的情況將會改變。去年10月25日,中央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積極探索醫師自由執業、醫師個體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或組建醫生集團。
這意味著,以往被長期鎖定的醫生價值,將迎來一個動蕩期。如此看來,醫患集體出走事件,更像是一個寓言,背后是醫生的自主執業權利,公立醫院與民營資本醫院的競爭。網紅醫生“燒傷超人阿寶”感慨說:“愿公立三甲趕緊驚醒,放下自己的傲慢,好好關心自己的員工。愿民營醫院少些狼性,做事講究下吃相和格調。”
既然沖突愈演愈烈,僅靠醫生和醫院自身“提高修養”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有評論認為,法律的完善和企業化手段能夠有效規避這一風險。比如,在私企領域廣泛采用的競業禁止協議,就可以在合同中被引入。可以肯定的是,越是人員流動順暢的行業,越是競爭激烈,同時,也越是有發展活力。比如互聯網行業,人們從來不覺得跳槽是個職業污點。而“飛越瘋人院”的背后,是醫生流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