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越南特派記者 劉剛


在越南,中國企業迄今為止最大的投資項目當屬永新燃煤電廠一期。中國駐越南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胡鎖錦曾表示,永新燃煤電廠一期是踐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項目,已經被列入中越經貿合作重點項目清單。而在越南,永新燃煤電廠一期同樣受到關注,電廠建成后,預計將極大緩解越南南部重點經濟區的“電荒”問題。《環球時報》記者近日來到該項目的施工現場,和中越兩國工人一起生活,近距離觀察中企如何在異國他鄉搞建設。
十年磨一劍
1000多公里,在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的今天不足以稱為距離。但《環球時報》記者從越南首都河內乘一個半小時飛機,抵達越南中部慶和省金蘭機場,再換乘汽車顛簸兩小時,才到達目的地——位于越南平順省綏豐縣永新鄉的永新燃煤電廠一期項目指揮部。未進入施工現場,就已強烈感受到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不易。
據記者了解,永新燃煤電廠一期是中企首個采用建設—經營—轉讓(BOT)投資模式的項目,將建設規模為兩臺60萬千瓦級超臨界燃煤機組。永新燃煤電廠一期項目預計總投資17.55億美元,由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南方電網)、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和越煤電力有限責任公司按照55%、40%和5%的股比投資。項目建設總承包商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廣東火電工程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項目建設期4年,特許運營期25年,運營期滿后將無償移交給越南政府。預計兩臺機組將分別于2018年和2019年投運。
南方電網國際公司越南辦事處主任黃濟中是親眼“看著項目長大”的。從有合作意向,到開工建設,永新燃煤電廠一期前期籌備就用了將近10年。黃濟中從2006年開始,就參與項目的選址考察,直到2013年2月才完成項目合同談判。2013年10月,項目獲得投資許可證。2015年7月在河內舉行項目開工建設揭幕儀式。
高標準、嚴要求
記者到達施工現場當天上午,項目總承包商聯合體工程部經理梁文炯、總承包聯合體行政部詹俊能正要進入施工現場,記者立即跟隨這兩位中方建設者,深入施工核心區域。
進入施工現場并不容易,“關卡”很多,“門檻”很高。詹俊能給記者帶了一雙施工專業用鞋。外觀酷似普通皮靴,但穿上后,平時輕松的步子瞬間變得沉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施工人員進入工地,必須穿上這種專業用鞋,以避免或減少可能出現的墜落物、釘子等對腳的傷害。中越兩國建設者每天都要穿上這種鞋在工地上走數萬步。
梁文炯和詹俊能來到安全鏡前,仔細檢查專業用鞋、安全帽等是否按規范穿戴。記者也走到一面安全鏡前“照葫蘆畫瓢”。全部合格后,把守在工地門口的越方保安,檢查完證件后才予以放行。
進入工地,距離地面20厘米高、約10厘米寬的“獨木橋”吸引記者注意。梁文炯和詹俊能依次快速從“獨木橋”上走過。梁文炯告訴記者,每天上崗前,都會對兩國施工人員進行“獨木橋”等測試,需平穩正常通過,才表明當前精神狀態良好,滿足現場作業要求。這些小測試有助于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兩國建設者的生命安全。
記者跟隨梁文炯和詹俊能來到生產管理區施工現場了解進度。現場工程師蔡超來自中國湖北,膚色被曬得和越南本地施工人員沒有分別。蔡超告訴記者:“強紫外線是我們在這里施工要過的第一關。”平順省位于越南中南部,光照強烈。獨特的氣候條件也給中國建設者帶來不少挑戰。
越南建設者對中國同行的專業技能和敬業精神頗為敬佩。從越南南部同塔省來此打工的越南人黎文多告訴記者:“中方對施工質量要求很高,有時我甚至覺得很吃力,但我會繼續努力,多學多看,提高技能,把活做好。”
走出去、融進去
結束在施工現場的工作后,記者跟著詹俊能來到項目辦公大廳。這里既有中國員工,也有越南員工,有的在認真核對數據和圖紙,有的在進行對內對外聯絡。越煤電力有限責任公司派駐項目代表潘玉錦成告訴記者:“盡管項目處于施工建設階段,但我們招聘的辦公室職員、司機、保安等都是越南人。”
無論是施工現場還是辦公區域,記者在現場感受到,中越工人分工明確,忙而有序。中午,中方人員被大巴一批批從工地上運送到就餐地點,吃完進行簡短休息后,繼續返回工地奮戰。經過一天的辛勤工作,晚餐時間大家格外珍惜。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員工,大家圍坐在一起,無話不談,氣氛輕松。
從前期調研到開工建設,永新一期項目有自己的經驗。永新一期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聯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工程建設能順利推進,首先得益于兩國政府及使領館高度重視,為項目解決許多困難。中越股東方強強聯手,加上項目選擇的參建單位都是代表中國電力建設先進技術水平的優秀企業,項目本身管理也是高標準、嚴要求,到目前建設成效顯著。陳聯清特別提到,公司還主動加強與越南地方政府聯系、開展與當地企業合作,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為項目建設營造較好的外部環境。
一些中資企業在越南的負責人還告訴記者,“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一定要做好本地化這門必修課。以外籍員工管理為例,越南政府對外資企業外籍員工比例有嚴格規定,投資方在項目展開前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就要說明將為當地提供多少就業崗位。在項目展開后,官方對外籍普通勞動者人數和入境等嚴格限制。《環球時報》記者也注意到,一些外資企業進入越南,由于沒有提前做好政策研究,沒能及時向越南地方勞動部門申請工作證,被越南主管部門處罰并被當地媒體炒作,教訓深刻。▲
環球時報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