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凌志
中國內地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和繁榮、國際化的澳門,兩者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在全國人大代表、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主席高開賢看來,作為國際旅游休閑中心和中國—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臺,澳門應為內地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貢獻力量,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商品可以通過澳門走向世界。
“內地少數民族地區,除了西藏,我基本都去過了。”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長期致力對口幫扶貧困民族地區工作的高開賢談起了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上世紀80年代,他到廣東省邊遠山區考察,碰到一個村子正在分地,一位農民不停地數自己家的地塊,總是少一塊。最后一回頭,原來在自己屁股下坐著。“這說明什么呢?山區種地很難,條件又閉塞,所以必須走出去。我們開始從事民族交流工作也就從那個時候開始”。
高開賢告訴記者,澳門工商企業界與內地及邊疆民族地區有著長期密切的商貿聯系。交往中,他領略到少數民族地區獨有的旅游形態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商品的魅力,“這些商品體現的,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符號和豐富多樣的文化元素,深受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民喜愛。它們可以豐富澳門社會的文化生活,也可以通過澳門大量輸往世界各地”。
“在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多年以及與少數民族地區交流過程中,我們切身感到這些當地的特色商品確實存在層次、品質不高,標準不統一,裝潢設計缺乏創意等問題,加上商品分散各地,難以集中銷售或組織大規模推廣。”鑒于此,高開賢認為,應制定長遠發展民族地區特色商品的規劃,明確其發展目標、具體發展內容和未來愿景。
高開賢給記者列出了他的具體建議:首先,在少數民族聚居的中心區域和沿海絲綢之路的中心城市,可分級設立民族文化特色商品的聚集和商貿中心,著力形成產、運、銷的輻射基地。“比如在沿海中心城市設立專門市場,或在廣州的廣交會開辟出一個民族特色商品的專場;在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會城市如銀川、蘭州、西寧等地,可設立區域級研發供應中心;在連接亞歐大陸的樞紐烏魯木齊市,可建立主要面向內地以及中亞、歐洲的民族商品產銷研開發基地;在西藏拉薩可設立面向周邊尼泊爾、印度等國的民族特色商品中心市場;在昆明、貴陽、南寧等地,可設立主要面向東盟的供貨和商貿中心等等。這些舉措將有利于民族商品走出國門,形成全國范圍的民族商貿網絡體系”。
澳門因為語言、歷史文化原因,成為中國與各葡萄牙語國家間的平臺。此外,澳門雖小,但當地的會展業非常發達。高開賢表示,每年定期舉辦的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等形式多樣的各種經貿活動,為內地少數民族特色商品提供了其他地區無法替代的窗口和良機。
為什么澳門會關心內地偏遠地區的發展?高開賢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雖然經歷過被殖民歷史,但澳門人的民族血脈并沒有被切斷。相反,民間的華人商會、慈善團體非常關心祖國的發展。“而中國內地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直接關系國家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所以我建議各少數民族地區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利用地緣優勢,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再配合國家、企業等對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使之成為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球時報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