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1980”是如何通向“1990”的?

2017-03-22 23:50:34樂紹池
南方文壇 2017年2期
關鍵詞:上海小說

樂紹池

在一般的文學史敘述中,一套關于先鋒小說起源、衰落的知識通過學院知識生產、教育、傳播,已經被我們所熟稔。在這套知識里,先鋒小說的起源動力來自對“現實主義”的反撥和突破。在這種歷史敘述里,一個作為“對立面”的“現實主義”成為先鋒小說發生的內在動力。先鋒小說的發生被看成是對掙脫“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及其所象征的政治緊身衣的產物,成為取代“現實主義”的一個方向性的文學方案。需要警惕的是,一種具有覆蓋性影響的歷史敘述一旦形成,很可能會壓抑其他的歷史敘述,從而遮蔽掉更為豐富和復雜的“歷史真相”。同樣,上述的歷史敘述也是如此,因為這種歷史敘述意味著,先鋒小說的發生似乎只是一場“美學觀念革命”或“形式革命”,它只是發生在文學創作領域內部的自足、純粹的文學實驗,更多地基于作家個人體驗而形成的對舊有創作觀念、手法、風格的反叛。而“先鋒小說”發生背后的社會歷史環境,則可能被弱化、忽視,從而可能遮蔽掉其中包孕的更為豐富的歷史內容。循此,應該把“先鋒小說”生成、興起和衰落的另一歷史維度重新納入考察視野,以應對日趨單薄、固化的“舊觀點”。本文試圖重構一個“先鋒小說”所置身的多維語境,嘗試勾勒出先鋒小說從1980通向1990年代的興衰起落的軌跡。

一、城市改革與先鋒小說的興起

近年來的研究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并對此進行了糾偏。有研究者指出,“一九八五年前后,‘城市改革、‘計件工資、‘消費浪潮、‘超越歷史敘述、‘文化熱、‘美學熱、‘出國熱、‘進藏熱,以及‘作家與編輯部故事等非文學因素正在密集形成,它們擁擠在文學的內部或外部,即使宣布是‘純文學的先鋒小說的生產也再難‘單獨完成。”①正是意識到對“先鋒小說”的認識、研究被窄化的狀況,“先鋒小說”與1984年左右開啟的城市改革,尤其是與上海的關系開始凸現出來:

某種程度上,城市的功能結構對這座城市的文學特征和生產方式有顯著的影響。所以,無論從雜志、批評家還是作為現代大都市標志的生活氛圍,上海在推動和培育“先鋒小說”的區位優勢上,要比其他城市處在更領先的位置?!M文化不僅構成這座城市的處世哲學和文化心理,也滲透到文學領域,使其具有了先鋒性的歷史面孔。②

1984年左右,改革已經推進到城市領域,這對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上海作為老牌現代大都市,它的都市意識遙遙領先于中國的其他城市。沒有必要把“先鋒小說”的發生與都市上海納入一個因果邏輯鏈中,但城市改革帶來的城市發展顯然刺激了上海這曾經的“遠東第一大都市”的歷史想象和都市體驗,活躍了包括先鋒作家在內的文學從業者的文學想象和文化參與方式。意味深長的是,先鋒小說家如蘇童、格非、孫甘露、葉兆言、余華等都來自商品經濟發達的江浙滬城市或城鎮。由上海這座現代都市所帶來的城市意識、現代體驗被當時敏感的作家、批評家們、文學編輯等文學從業者捕捉到了。張旭東就是從作為改革時代生成物這個思路對“先鋒小說”文本進行分析和解讀的:(先鋒小說)“作為一個語言主體的精神自傳,其自我營造的專注,安分守己、樂得其所之中的進攻性和擴張性,帶有個體企業向市場滲透的經濟本能的一切特征。”③無可懷疑地,1984年開啟的城市改革以及由此帶來的城市發展作為一種文學生產的內在構成“部件”,參與到了先鋒小說的生產、形塑過程中。

如果把眼光投入一個更大的視野里,會發現與城市改革、城市發展關聯著的文學樣態并不僅僅限于先鋒小說,而是存在著多種樣態的“文學”,它們與先鋒小說存在著“起源的同一性”,并且各種樣態文學相互糾纏。這些文學樣態包括“市民小說”、“通俗文學”、一部分的“報告文學”等等,甚至先鋒小說里的某一吸納了“通俗因素”的部分,比如,馬原小說里對西藏的陌生化描寫、余華的一些采用了武俠、偵探模式的小說。相對于先鋒小說精英化的姿態,它們有著更溫和、更平易近人的特點,與城市改革、經濟市場化所帶來的商業復興、消費思潮和市民意識有更近的親緣關系。

已經有研究者指出,在1983年隨著出版體制的改革,文學雜志就已經開始轉向,并在1984年、1985年出現了小報熱、通俗雜志熱,與此相伴隨的是通俗文學大范圍廣面積的傳播④。1985年之后,報告文學熱也開始涌現,像《上海文學》《鐘山》等雜志都推出了“紀實文學”,其中的“中國潮”欄目,曾引起過很大的反響。報告文學的信息傳播功能、消費功能、一定程度上的批判功能與消費思潮、市民意識有著相當緊密的關聯??赡芑谶@樣的思路,當年的研究者曾這樣描述過報告文學:“大量涌現的全景式紀實文學巨篇,從另一個側面與先鋒派詩歌、小說構成整個文學的最新面貌?!鄙踔粮叨仍u價,認為從某種角度說,“當代文學中的紀實潮流同樣可以稱為先鋒”⑤。

而一種以“現實主義小說的深刻力量”對當代大城市生活、市民日常生活的及時關注、書寫的文學也逐漸興起,并獲得文壇肯定。比如上海青年女作家豐曉梅發表于《上海文學》的中篇《十六的月亮》等小說,得到了《上海文學》的重點推薦。在此之前,鄧友梅、馮驥才等作家筆下散發著濃郁京味、津味的“市井小說”展示過世俗社會、城市市井的魅力。這一脈絡之下的小說顯然與“市井小說”流脈有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卻是在城市改革這個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同時它又與池莉、方方等人逐漸嶄露頭角的“新寫實小說”聯系起來,并形成合流態勢。這種關注、書寫當代大城市生活、市民日常生活的小說同樣是對城市生活、都市體驗的文學表達,但與“先鋒小說”顯然有不同的形式、面目和精神向度。

由此可以發現,城市改革所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世俗化傾向與這一時期新啟蒙主義的高昂激情、精英化的理想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的兩副面孔。在文學上,隨著消費思潮、經濟市場化興起的以“先鋒小說”所代表的文學樣態與其他“非先鋒文學”構成了“城市文學”的不同發展面向,并有著比我們能想象到的更為復雜、微妙的關系。借助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實際上,其時“新小說”和“通俗文學”關系曖昧,而非涇渭分明,一方面,“1985年通俗文學的勃興以及各種通俗期刊的出版發行實際構成一個力量巨大的‘解構場,沒有這種力量對固有文學場域的沖擊和‘洗刷,可能僅僅依靠嚴肅文學的‘實驗和‘探索還無法改變主流文學的面貌。在另一個向度上,吳亮提出‘小說是供人閱讀的觀念實際上也潛藏著‘新小說的‘消費面向?!雹奕欢?,隨著“先鋒小說”獲取話語權后,一種如柄谷行人意義上的“風景之發現”的顛倒機制隨即發生效應:一旦形成,“起源”旋即被壓抑、忘卻。

在這樣一個文學空間里,盡管“先鋒小說”獲得了話語層面上壓倒性的勝利,但始終面臨著“非先鋒文學”的滲透、沖擊。而在整個“文學消費”中,“非先鋒文學”所占的份額顯然遠高于“先鋒小說”。更重要的是,“非先鋒文學”,尤其是及時關注、書寫當代大城市生活、市民日常生活的“市民小說”所隱藏著的對“先鋒小說”這一知識精英啟蒙性立場的反撥力道更是不容小覷。因為,先鋒小說“在80年代的‘現代派的‘文學規劃中有很大程度的理想主義成分,和社會實踐中不斷演進的市場化進程存在著很大沖突,文學生產和生活實踐逐漸分離,充滿活力的個體經驗無法有效轉化為藝術經驗”⑦。今天的人們借助“后見之明”可以看得很清楚,當社會發生變革,在新的歷史語境里,兩者的態勢很快發生了逆轉。

二、對“當代文學”的兩種想象與規劃

以“先鋒小說”所代表的文學樣態與隨著80年代中后期消費思潮、經濟市場化興起的“非先鋒文學”構成了當時文學發展的不同面向??梢韵胍姡煌膶W樣態的生成、發展背后都離不開各種力量的支持,甚至是規劃、形塑。而這種支持、形塑顯示的是不同文學力量對“當代文學”的不同想象和規劃。

在先鋒小說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上海無疑扮演了一個“文學中心”的角色,盡管馬原、余華、蘇童、格非等人并不是上?!氨镜刈骷摇?。但上海所擁有的文化、文學資源,如期刊、高校、編輯、新潮批評家、開明的文化氛圍等等都密集地簇擁在先鋒小說的周圍,在當時形成了一塊難得的“文學飛地”。而在這些優勢資源之中,文學雜志、編輯這二位一體的組合更是重中之重。期刊作為一種“文學陣地”,為一種文學潮流、文學主張鳴鑼開道、提供陣地,尤為明顯地體現在先鋒小說的出場。筆者將以《上海文學》和《收獲》兩本對先鋒小說有重要影響的文學雜志為中心,對此進行詳細論述,并以期由此得以窺見當時文學的某種發展態勢。

在上海的文學期刊之中,《收獲》《上海文學》這兩本文學名刊在先鋒小說的歷史上深深地刻下了烙印,近年來的研究已經對此有較為充分的認識。在現有的文學史共識中,《收獲》對“先鋒小說”的形塑已經被反復敘述、印證,甚至已形成了一種“神話”。而當時另一本示人以“新潮”面孔,并也的確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著名雜志《上海文學》卻在先鋒小說的文學史敘述神話中鮮被提及。在當時,根據程光煒教授的統計,1985到1987年間,《上海文學》發表了三十篇左右的“先鋒小說”,差不多占據著同類作品刊發量的“半壁江山”⑧。這樣一本影響了“新潮小說”發展的文學雜志為何沒有與《收獲》一樣獲得文學史敘述的青睞?此中緣由何在?

程光煒教授的統計時間段落在“一九八五到一九八七”,然而翻閱1987年以后的《上海文學》,會驚訝地發現除了蘇童等作家有限的幾篇有“先鋒色彩”的作品之外,并沒有多少先鋒小說,并且真正被后來文學史追認的經典“先鋒小說”更少。正如有敏銳的研究者已經指出,當1987年先鋒小說逐漸生成的時候,一貫積極參與規劃文學潮流的《上海文學》并沒有積極參與,而是對先鋒小說表示出明顯的游移態度⑨。與此相反,同為上海作協主辦的另一本名刊《收獲》此時正如火如荼,沉浸在集束推出先鋒小說的成功之中。一個合理的追問是,此前以新潮面孔示人的《上海文學》為什么沒有如《收獲》那般繼續把“新潮”推進至“先鋒”的高潮?

由此種現象,首先需要探究的是一本文學雜志自身的編輯理念、方針。兩本雜志同為上海作協主辦的文學名刊,其雜志定位卻并不是一樣的。當時在《上海文學》主持實際工作的周介人認識得很清楚,他在《真正的家園》一文中這樣解釋道:

要辦好一個刊物,重要的是給自己一個清醒的“定位”。要通過“定位”把自己的刊物同別人區別開來。切忌別人如何成功了,我也學樣搞?!妒斋@》、《上海文學》、《萌芽》,在上海作協主辦的三個文學月刊中,歷來是《上海文學》最難辦,為什么?因為它夾在其他兩家刊物中間。《收獲》與《萌芽》僅憑刊名就可明其宗旨,而《上海文學》則是不上不下,不高不低的尷尬身份。……我給《上海文學》的定位如下:《萌芽》是一片文學的芳草地;《收獲》是精致的藝術插花;《上海文學》是一座欣欣向榮的植物園。⑩

換而言之,就在《收獲》對先鋒小說集束推出,取得極大的成功之后,把自身定位為“一座欣欣向榮的植物園”的《上海文學》顯然并不想步《收獲》之后,“也學樣搞”。一方面是兩本雜志不同的定位。比如,《收獲》一直秉持著巴金不登廣告的訓誡,而這一時期《上海文學》則期期封頁面都登滿了廣告。另一方面,《上海文學》對“先鋒小說”的游移態度,恐怕也與周介人不甘人后、不愿邯鄲學步的心態有關。這樣的解釋合情合理,但追問不能止步于此。就在同一篇文章里,周介人還有一段這樣的話:

從現在的文學趨勢看,社會轉型,新市民階層的形成,新一輪身存競爭的開始,人與人在生存能力與生存質量上的較量,將會成為世紀之交文學的新的生長點。

由此可見,周介人對社會發展態勢、文學發展走向的認識清晰而自信,且具有一種預見性、前瞻性。顯然這與《上海文學》對先鋒小說的游移態度有密切關系。而周介人之所以有這樣的一種認識,當然首先源自他自己的文學觀念和文學趣味。根據李劼的說法,“雖然周介人(當時實際主持《上海文學》)在推動新潮小說發展上,做了大量實際工作,但骨子里和新潮小說有著一定距離:周介人的審美趣味,既不在于尋根小說,也不在于馬原格非式的實驗小說。他對史鐵生、余華、蘇童他們的小說可能更認同些,但他最為醉心的,除了王安憶的上海小弄堂物語,便是自己后來在《上海文學》上推出的池莉、方方那樣的女作家?!?1盡管周介人的文學趣味偏向“古典”,但以此作為《上海文學》在1987年對先鋒小說的游移態度的解釋也仍并不具有十足的說服力。因為作為雜志主編的周介人有著成熟的編輯理念:“文學刊物不是任何個人藝術主張的表演舞臺,而是一個時期內文壇各種健康的藝術力量的競賽場。一本好的文學刊物,應該是有滋有味,多滋多味的藝術合力之果。編者的眼光、尺度、胸襟、氣質就體現在其中。”12為了進一步解釋上文提出的問題,更為關鍵的是,需要考察周介人對當時社會發展、文學發展態勢的判斷。

正如上文所引述周介人的看法表明,他已經意識到了由改革而帶來的社會變化和新市民階層的形成、壯大,并且預見了這股力量的生成和崛起,冀望以文學來反映、表達,參與其中,以發掘、培養出文學新的增長點。我們在《上海文學》1987年之后刊發的作品以及這一時期周介人所寫的文章里發現了這一判斷的具體體現:比如,這一時期,《上海文學》相比于其他的文學期刊,特別地對個體戶文化心理、鄉鎮企業崛起等商品經濟現象給予了及時、深度的關注,顯示了自身獨特的眼光和趣味。而在作品上,則呼吁作家,希望有更多的作者關心自己周圍的日常生活及其平淡無奇的生活現象:“當我們與‘改革這個大主題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就可能在本來看不到聯系的地方,發現某種新的聯系,不管這種聯系是處于‘有名狀態還是‘無名狀態?!保ā渡虾N膶W》1987年第6期“編者的話”)。在周介人撰寫的這些“編者的話”里,類似強調、推介和欣賞這種關注、書寫改革與城市生活的段落出現的頻率很高。最耐人尋味的是周介人對《上海文學》在1987年第一期的扉頁上明確標出“當代性、探索性、文學性”的風格追求不合流俗的闡釋(1988年第一期“編者的話”):關于“當代性”,他強調“文學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實生活的自覺介入”,指出“商品經濟的活躍與發展,給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既帶來滋潤,也造成泥濘?!覀兿M膶W能更真誠、更真實地記錄當代社會與當代人艱難跋涉的歷程”。對文學的“探索性”,周介人認為:“當代的中國作家不僅需要探索怎樣說、怎樣寫;更需要探索說什么,寫什么。我們遠遠沒有把可說可寫、該說該寫的東西說完、寫完。如果僅僅用眼花繚亂的形式,表達一些易說易寫甚至不值說、不值寫的內容,這并不是真正的探索?!灰鲜堑⑾氤霈F爆炸性效果,沒有歷史感的探索,不可能成為突破性的探索?!焙苊黠@,周介人的看法與當時文壇從“寫什么”轉向“怎么寫”的興奮點相疏離,顯示了此時的周介人與《上海文學》的特異性。

正是對社會發展、變革和文學態勢的這樣一種判斷之下,池莉的《煩惱人生》《不談愛情》等“過日子小說”(周介人語)以及如葉兆言的《艷歌》、梁曉聲的《喋血》等濃郁寫實風格的作品被《上海文學》隆重地推出。與同一時期《收獲》集束推出“先鋒小說”形成鮮明對比,周介人發現了池莉的《煩惱人生》等小說不同于“先鋒小說”的另一種異質性:“這是一篇與眾不同的小說。它不觸及‘文革傷痕,不反思前人歷史,不鋪寫改革業績,不追尋地域文化,不標榜文體創新……它暫時還是一個無法被‘規則所整除的‘余數,一個讓人驚喜又讓人迷惑的‘余數。我想,我們的《上海文學》應該接納這個‘余數?!?3這一文學觀念、編輯觀念以及由此形成的對“當代文學”的想象和規劃,對反思80年代精英知識分子所建構的啟蒙色彩濃厚的文化空間,別有意義。周介人認為這類有著“市民文學”風格的作品提供了另外一重文學文化空間:“它接受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的引導,但運用民間性的、社會公共性的話語來表達老百姓對于生活、對于美好人性、對于社會進步的期盼;它欣賞并努力追求精英文化的個性與創造性,但其表述的策略都是大眾化的而非書齋化的;它不拒斥知識分子對于終極價值與終極信仰的真誠追求,但它認為生活首先是實實在在的事,因此它更看重從平凡的、世俗的人生中尋找美,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普通人身上來表達對于精神的守望?!?4

反觀“先鋒小說”的“制造者”,《收獲》雜志編輯程永新,就在同一時期,正被現代主義的某種魅力所蠱惑:

《西藏文學》曾出了一個西藏魔幻現實主義專號,我讀了之后有些激動,分別給那些我并不相識的高原朋友寫了信。馬原說西藏的朋友收到了我的信也很激動,他們沒料到專號還會在內地引起反響。與馬原相處的那些日子收獲很大,他是寥寥幾個除了自己寫作還很關心很想推動文學發展的作家之一。我想,我后來連續三年在《收獲》上集中編發青年作家的念頭,就是與那段日子與馬原徹夜長談的結果。

當時我與馬原都敏感地覺察到文壇正醞釀著一種變化,全國各地分別有一些零星的青年作者寫出與此前截然不同的小說,但如何使這些游兵散勇成為一支有沖擊力的正規部隊,如何使涓涓細流匯聚成河,形成一定的氣候,我想到了《西藏文學》的辦法。15

與興奮于“現代主義”并“除了自己寫作還很關心很想推動文學發展的作家”馬原的認識和結交,給程永新帶來了沖擊性、決定性的影響。在程永新的描述中,一種更多是由閱讀——本土的,如已經興起的新潮小說、馬原等人小說、《西藏文學》魔幻現實主義專號等;外來的,如眾所周知的先鋒作家“必讀書目”——帶來的,當然擴大范圍,也是80年代中后期彌漫整個知識界的思潮、氛圍。而其所帶來的“現代想象”和“現代體驗”左右著程永新,使他萌生了要把“游兵散勇”集結成“正規部隊”的念頭。這種念頭可能還摻雜了一種尋求改變、引起關注的意識:“這樣會更多地引起文壇、批評界和讀者的關注。那個時候沒有想清我要的究竟是怎樣一種文學,就是尋求一次改變?!?6對照差不多同一時期周介人“不要老是耽想出現爆炸性效果,沒有歷史感的探索,不可能成為突破性的探索”的理念,一種有意味的東西開始滲透出來。

當把周介人和《上海文學》這一時期顯示出來的“表意內容”與程永新和《收獲》這一時期顯示出來的“表意內容”并置在一起,基于同一現代體驗的對文學的兩種不同想象和規劃開始顯豁起來。然而前者在80年代中后期甚至在現有的文學史敘述中一直處于被壓制的狀態。但無可否認的是,這樣一條文學線索在壓抑狀態下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不難發現,前者的現代想象和體驗更多地基于一種“地方性因素”和本土語境,并在一定程度上為后者或多或少的西方主義予以了補充、糾偏,為先鋒小說提供了一種參照系。

三、“現實主義”的調整與“先鋒”的衰落

在這兩種不同的對“未來文學”想象和規劃中,先鋒小說在話語層面獲得了絕對的勝利。不過,與此同時伴隨著某種著潛在的危機及對先鋒小說發展的隱憂。這種危機和隱憂在先鋒小說全盛時期以及探索勢頭剛有所減弱之際,一些敏感的作家、批評家就對此做出了反應:“這種圍剿(指當時一些“反先鋒主義者”在斥責現有“先鋒小說”的同時,“呼喚現實主義復歸”——筆者注)恰恰是先鋒文學所需要的。先鋒文學是靠血戰生存下來的,沒有敵手,它一天都活不下去。所以我提了‘保衛先鋒文學這個口號?!?7在先鋒小說敏感的支持者那里,一種如馬泰·卡林內斯庫所說的“任何真正的先鋒派運動(老的或新的)都有一種最終否定自身的深刻的內在傾向。象征性地說,當再也沒有什么好破壞時,先鋒派迫于自己的一貫性會走向自殺”18的擔憂顯露了出來。這種擔憂在后來的研究中得到了回應:“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不斷失去自身的合法性,使得以其為對立面的先鋒文學也失去了動力。對立面的“坍塌”使得“先鋒小說”開始走向衰落,“失去了對手的先鋒文學只能‘轉型,先鋒文學內部的分化也將會勢所必然?!?9

然而被構造為“先鋒小說”對立面的“現實主義”并沒有被其所徹底壓制。“盡管就歷史演進的廣闊前景看沒有什么能夠挽救過去,但過去,以及那些革命者們認為是過去的殘渣余孽的東西,卻顯得是一種惱人的、具有惡魔般威脅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先鋒分子受其敵人——一個無比狡猾和可怕的妖魔——的催眠,最后往往會忘記未來。他似乎以為,一旦過去的惡魔被驅除,未來就會自行其道?!?0這提醒我們,“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強大的文學傳統,不可能一夜之間消失,甚至還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當然現實主義文學面臨著調整和轉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因而,作為“先鋒小說”對立面的“現實主義”其實是處在一個不斷流變的過程中,并不能被本質化。

80年代中后期,在現實主義的支持者、期待者那里,存在著一股“回歸現實主義”風潮的印象,在他們看來,“新寫實主義”就是“回歸現實主義”,是反擊“先鋒派”的一次勝利。不過在當時的批評共識里,“新寫實”并不是現實主義尤其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簡單回歸。因而,并不能把“新寫實”的對立面簡單地認定為先鋒小說。但“新寫實”的出現的確呈現出了不同于“先鋒派”的小說面目。“新寫實”的“寫實”之“新”“內在地包含了對‘85新潮所標示的現代主義形式探索或正或反的回應——而是在更高的層面上構成了一種經過‘先鋒派藝術淘洗的‘新型的‘現實主義?!?1因此,1980年代末,先鋒和非先鋒(調整、被重新激活的現實主義)的文學勢力處在一個急劇的摩擦和流變之中。1988年,作為“新潮小說”發表重鎮的《鐘山》和《上海文學》都發出了改變的微妙信號。這一年,《鐘山》開始大量發表“新寫實小說”,倡導“新寫實主義”。而同年,《上海文學》對1987年開始在期刊首頁標示“當代性、探索性、文學性”的編刊追求,用“編者的話”予以闡釋,指出文學的探索性并不僅僅局限于外在形式的探索,當代作家不僅需要探索怎么說,怎么寫,更要探索說什么,寫什么。與編者的這番話相配合,《上海文學》上發表此類文學作品,包括“新寫實小說”,數量開始增多。1989年《鐘山》雜志正式推出“新寫實小說大聯展”。而同年,《收獲》沒有像此前三年那般為先鋒小說繼續推出“沒有專號的專號”,倒是《人民文學》第一期推出了專號,余華的《鮮血梅花》、蘇童的《最后的儀式》、格非的《風琴》與其他作家的小說一起被集中發表。但編者說得很清楚,這是為了顯示當代文學取得的多元成就,并不是專為“先鋒小說”布的展。先鋒小說在1991年就被陳曉明指出:從1989年開始在“形式方面的探索的勢頭明顯減弱”22。

推動“現實主義”的調整和再激活與先鋒小說衰落的動力,這種“形式”流變背后的意識形態內涵非常值得再次厘清。羅崗的研究提示我們重讀80年代需要重視所謂的“后三年”,80年代“后三年”中國社會面臨的轉機與危機?!昂笕辍卑藦摹稗r村體制改革”轉向“城市體制改革”,以及由城市體制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帶來的關于“改革方向”的討論,等等。改革帶來的結果是,“無論是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費都有相當程度的增加,盡管這個增加過程往往是以不均等的方式展開的,但在絕對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不過,事情似乎都有其兩面性,商品經濟的發展,世俗化傾向加劇,也產生了一些不良的社會后果:

我們不能光留意“新小說在1985”的盛況,卻忘記了同樣在1985年,伴隨著工業生產率高達20%的驚人增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民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市場的危害——通貨膨脹的爆發使得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升了30%,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不僅確立了“金錢”關系的合法性,而且進一步將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重置于“金錢”的客觀性上,由此使得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國家的關系發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變化,并最終導致了“80年代”的終結。24

“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金錢關系”的合法性,將重構各種社會關系。對文學而言,這種社會現實將以自己的邏輯來塑造文學的面目。此時回過頭來再看周介人對文學走向的判斷,竟與時代若合符節。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如預期般出現理想、樂觀的結果。由于“新寫實”小說對1984年城市改革所引發的問題做出了某種呼應,它激起的能量是驚人的,它在池莉所描述的那艘渡輪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我震撼最大的是讀者對我的接受和認可,《煩惱人生》發表之后,我乘坐去武鋼的輪渡,被武鋼的職工們認了出來,整條船一片歡呼,二樓的人們使勁跺腳與一樓呼應,有人當即為大家背誦《煩惱人生》的片段;在波瀾壯闊的長江上,迎著初升的燦爛朝霞,聽著自己的小說被傳頌,看著幾百人向你揚起真誠的笑臉,太好了!這種感覺實實在在地讓我激動和狂熱,真是太好了!”25引述池莉現場感十足的回憶是想表明:一個有強大讀者基礎,鼎力支持這一文學趨勢的雜志編輯以及熱衷、擅長于“寫實”,體貼凡俗人生與日常生活的作家構成了一支不斷崛起的寫實文學勢力。

因此,上文談到的周介人對文學態勢的想象和規劃并不僅僅是其個人文學趣味、文學觀念的產物,還基于其深諳社會時代發展趨勢與自覺的文化意識。而對于“對過去已無所留戀,對正在展開的現代過程又喪失信心”的“先鋒小說”來說,“如果說在與‘西方的擁抱中開始了一個夢想,那么在這場單戀的倦怠期便無力給夢想賦予新的內容”26?!跋蠕h小說”無法為“夢想”賦予新的內容,難以面對日益復雜的現實經驗。恰如在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中背著父親整理的紅色背包出門遠行的那個十八歲的“我”——自我隱喻了處于這一歷史情境中的先鋒小說。十八歲的“我”出門遠行,遭遇到了背叛、暴力、圍毆和搶劫等一系列陌生經驗,現實的復雜性暴露出了紅色背包的虛幻性。紅色背包所隱喻的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敘事成規遭到了質疑,不被信任。然而,無可憑恃的“我”還年輕幼稚(正如剛在文壇浮露出來的“先鋒小說”),甫一走入現實社會(司機的“個體販運”身份隱約暗示了商品經濟的時代背景),即歷經挫折、慘痛和荒誕。“先鋒小說置身于改革時代的文化危機與歷史斷裂之中,不但斷裂于革命時代,也與浪漫的現代化進程或融入世界的幻想時代出現了隱約的裂痕。那種心神不定的雙重偏離與猶疑姿態成為先鋒小說的集體性格,這或許是先鋒作家總體上玩世不恭的文學風格的更深刻的來源?!?7在《十八歲出門遠行》的結尾,“我”與外部世界產生了疏離感:“我”遭受了現實的傷害,對外部世界充滿恐懼和疑惑,蜷縮在駕駛室,也即退回到內部世界,以尋找安全感。與此對應地,“先鋒小說”熱衷“心理現實”,追求“內心真實”?!翱傊?,與退回內心同時發生的,也許是縈繞著創傷記憶而對公共生活不由自主的回避。這一切,似乎象征著1990年代圍繞著個人意識的社會精神生活的轉折?!?8而以“新寫實小說”為代表的一脈文學卻在新的歷史語境里敏銳地感受、傳達和回應了社會現實新的變化,并觸及了由改革所帶來的問題。這逐漸導致了先鋒小說的衰落。

余論

在本文的論述中,城市改革所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世俗化傾向與這一時期新啟蒙主義的高昂激情、精英化的理想主義1980年代中國社會的兩副面孔。城市改革所催生的商品經濟、消費浪潮、市場意識等在1980年代已然存在,并不是1990年代的“專利”。先鋒小說的興起更是城市改革后各種力量所催生的,而不僅僅是文學內部的“形式探索”。以《上海文學》和《收獲》雜志為代表,存在著基于同一現代體驗的對“當代文學”的兩種不同想象和規劃。但是前者所代表的寫實文學樣態在80年代以及對80年代單一想象的認知里,始終被壓抑。由此可知,從先鋒小說興衰起落的角度看,其從1980年代通向1990年代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根本性的斷裂過程。1980年代內部本身包含著先鋒小說通向1990年代的因素。

【注釋】

①②⑧程光煒:《如何理解“先鋒小說”》,載《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2期。

③張旭東:《批評的蹤跡:文化理論與文學批評》,250頁,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版。

④李云:《從群眾文藝到通俗文學——《故事會》(1979—1986)在新時期的轉型兼及“80年代通俗文學熱”》,載《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第12期。

⑤陳曉明、許明、靳大成、陳燕谷:《先鋒派與文明的解體》,載《上海文學》1989年第8期。

⑥楊慶祥:《〈新小說在1985年〉中的小說觀念》,載《南方文壇》2008年第4期。

⑦李建周:《身份焦慮與文本誤讀——兼及王朔小說與“先鋒小說”的差異性》,載《當代文壇》2009年第1期。

⑨李建周:《先鋒文學的興起——以1980年代上海為考察個案》,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137頁。

⑩1213周介人:《周介人文存》,329-330、191-192、227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1李劼:《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113頁,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14周介人:《序言》,見周介人、陳保平主編《幾度風雨海上花》,2頁,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15程永新:《八三年出發》,168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程永新:《一個人的文學史》,267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朱大可等:《保衛先鋒文學》,載《上海文學》1989年第5期。

1820[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顧愛彬、李瑞華譯,134、104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19程光煒:《由先鋒小說的“改寫”現象說起——我看蘇童小說〈婦女生活〉》,載《長城》2010年第4期。

212324羅崗:《“前三年”與“后三年”——“重返八十年代”的另一種方式》,載《文景》2012年12月號。

22陳曉明:《最后的儀式——“先鋒派”的歷史及其評估》,載《文學評論》1991年第5期。

25程永新、池莉:《只為你燃燒:廟堂之下的統一上帝》,見《一個人的文學史》,235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627劉復生:《先鋒小說——改革歷史的神秘化——關于先鋒文學的社會歷史分析》,載《天涯》2009年第4期。

28金理:《“自我”誕生的寓言——重讀〈十八歲出門遠行〉》,載《文藝爭鳴》2013年第9期。

猜你喜歡
上海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上海電力大學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我去上海參加“四大”啦
上海之巔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城投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二三区|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91美女视频在线|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色综合天天综合| 高h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aV在线|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欧美狠狠干|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久久a级片|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美乳| 永久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美女毛片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精品13页|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毛片最新网址| 无码人妻免费| 久久综合干|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亚洲美女一区| 国产综合网站|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喷水视频|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99人体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毛片网站观看|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欧洲亚洲一区|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热|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伊人久久影视|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欧美h| 任我操在线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www欧美在线观看| www.91中文字幕| jizz在线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