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燕+代海峰
【摘要】膠東傳統民居是山東半島地理環境、地形風貌、取材的影響形成了融山、海、島為一體的特色傳統民居。海草房、膠東四合院是民居建筑的優秀代表,亦為中國古近代建筑之精華,是勤勞的膠東人民千百年的文化歷史積淀孕育出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建筑文化。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了膠東傳統民居的破壞,正視膠東傳統民居面臨的困境,探索保護和創新發展之路是有效挽救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關鍵詞】膠東 傳統民居 保護
當今,農村條件不斷提高和改善,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無疑對傳統民居的保護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找出新農村的建設與傳統民居保護和諧共處的科學之路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膠東半島三面環海,境內多丘陵,灘涂廣闊,島嶼羅列;地形主要包括:平原、丘陵和沿海山地,山、海、島獨特的地理形態共同造就了別具一格的膠東傳統民居。從選址、選材還是建筑風格都獨具特色,構成了膠東秀美的自然景觀,并由此形成了特殊的山、海地域文化。膠東民居是膠東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又寄托了膠東人民的文化意識和審美取向。
一、膠東傳統民居類型及特點
受山東半島地理環境、地形風貌、取材的影響形成了融山、海、島為一體的膠東特色傳統民居。
1.海濱民居——海草房
膠東沿海漁民世世代代以海為生,大海是居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命脈。海草房又名海苔房、海帶草房,以膠東沿海所產的海草為主要材料搭蓋屋頂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民居之一,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的威海、煙臺、青島等沿海地帶,以榮成最為集中,是世界上獨有特色的生態民居。
以厚石砌墻,用曬干的海草苫蓋屋頂,有防霉爛、防蟲蛀、不易燃燒、防風、防潮濕的特點外,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毀等優點。松軟的褐色草質感,方、圓、橫、斜、大、小、曲、直不等的粗獷而堅硬的石頭墻體, 房頂略具緩緩的弧線,三角形的大山墻,方形的院子,在整體基調中突出了豐富的幾何形變化。海草房是山海相依,海天一色,漁帆點點,海鷗翔集的大自然增添給膠東又一風光,是勤勞的膠東人民千百年的文化歷史積淀孕育出富有濃郁漁家鄉土氣息的海洋文化。
鄉土氣息的海洋文化。
2.內陸民居——磚石、瓦木——四合院
膠東沿海及內陸平地和丘陵多傳統磚石木結構四合院民居。民居多坐北朝南,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倒廳在南,正房居北,左右對稱稱東西廂房,多為四合院、三合院,而火炕的設計又不同于其他四合院設計。主體用材為磚、木、石,木材以松柏木、楸木、青白楊等為主;石料多為本地花崗巖為主。單體建筑不大,講究美觀、堅固耐用,屋頂聳立,構成優美的天際線;泥質魚鱗灰瓦履頂,呈曲線形;裝飾手段有設施、造型、浮雕和彩繪等,建筑色彩以青灰、白為主色調,黑紅為點綴;門窗采用自摘式,冷暖顏色相間,搭配合理;精巧的琢石磚刻、裝飾美觀、工藝精良,具有防火、堅實,抗震、保暖、美觀性等特點,既顯示著“貴精而不貴麗”,又有“貴實用而不貴侈華”的特色。沿襲傳統的前堂后室多重庭院的設計,在居住上講究尊祖敬宗、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內外有異。民居的每戶院落都給人以莊重、穩定、中和的感覺;形成一個寧靜、安全、舒適而又顯得封閉嚴密的環境氛圍;是歷史封建禮制要求和膠東人們的居住需要而營造。突出體現以“家”為本的膠東民居特色。其風格具有濃厚的傳統京城民居特點,又具有膠東民居獨特的神韻,體現了膠東獨到的民居特征和文化內涵,成為膠東民居建筑的優秀代表,亦為中國古近代建筑之精華。
膠東傳統民居真實地反映了半島地區的獨特的文化,具有適應性、環保性、和文化性。
第一,適應性。膠東海草房、四合院等都是膠東人民根據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靈活選擇和利用區域地形,并適應氣候變化,因地制宜的適應環境的條件下創造的獨特的民居形態。
第二,就地取材、節能環保。就地取材建造房屋是民居建筑的顯著特點,表面看這是當時開采、運輸等條件限制決定的,其實是勤勞人民智慧的結晶。無論是石、磚、木、草、泥土的使用都有十分成熟的技術,就地取材不但大大的降低了運輸成本,而且體現了區域建筑風貌。并從結構上重視堅固實用、安全環保、通風采光、冬暖夏涼和尊卑貴賤,承載著豐富的傳統信息和歷史文化內涵,是歷史文化、哲學、藝術的物質載體。
第三,天人合一思想文化體現。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中國人傳統觀念,傳統民居依據“風水”學說來擇基建宅正是先民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取得協調的重要方法。這些民居建筑歷經了千百年的歷史滄桑,默默地述說著一代代先民的生活歷程。
膠東傳統民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建筑創作參考價值,如何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二、膠東傳統民居保護困境及發展探索
1.膠東民居保護困境
首先,人為因素的破壞。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的推動下,都市生活的熏陶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影響,住戶感覺傳統建筑在居住等方面難以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拆舊建新的千頭一面無根基的現代時尚建筑,無疑加速了傳統民居消亡。
再次,傳統民居技術的流逝。農耕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化的中國不僅給人思想帶來重大變化,同時給傳統建筑帶來厄運。一味追求現代的文明,卻丟棄了傳統文化的瑰寶,傳統藝人的凋謝,傳統民居建造技藝的流逝,農耕文明的斷裂,傳統文化的記憶的失卻。
第三,民居村落的沒落。現代都市的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出家門學習、工作、生活┅┅傳統村落只留下殘缺的背影和年邁的老人,荒蕪廢棄的民居如同一堆塵封的記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生活氣息。
第四,年久失修。搬遷擱置,人去屋空,多數老房子無人照應,無人維修和保養,風雨侵蝕出現的建筑構件風化、蛀蝕糟朽,屋面漏雨,梁架傾斜等現象造成民族文化殘缺不堪。
2.保護措施探索
第一,加強保護意識。首先把膠東傳統民居納入到國家及世界遺產保護名錄,提升保護意識,增強保護危機感,加強保護措施。其次,政府部門加強對傳統民居的法制建設,健全法制、法規的完善機制,設立保護底線,加強保護尊嚴。再次,建立膠東傳統民居進行全面測繪,動態評估、相對評比等機制,全面掌控膠東傳統民居動態導向。最關鍵的是普及膠東民眾對傳統民居的保護意識,增強保護觀念,轉換保護思維,激活保護產品。建立全民性的保護膠東傳統民居意識是保護的根源。
第二,傳統建造技藝傳承。對膠東傳統民居的保護不能停留在建筑實體上,還要加強對傳統建筑技術的保護,才能真正做到傳承和延續。現代建筑的興起,傳統建筑藝人凋謝,民居建筑技藝也逐漸流逝,民居建筑多是口頭傳誦或者技藝親授,多無成文的專業書籍去記載描繪,所以組織專門人員探尋傳統建筑匠人、民間藝人,通過訪談、實地調查等方法去實地勘測、繪圖、攝影、文字記載等保存下來,形成 “膠東民居營造法式”專業書籍,推廣和傳承膠東民居建筑技藝對舊房營救、翻新、再建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加強“活態保護”機制探索。“保護”不是“保存”,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膠東傳統民居多為居民居家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活態的,也正是具有生活氣息才更具有民族的特色。加強“活態保護”機制探索能夠增強保護意識。其一,把傳統民居與生態旅游相結合開發鄉村旅游、古村落旅游,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為特色的村落旅游活動形式;其二,利用膠東豐富的自然、民俗和飲食文化等旅游資源,抓住旅游者求奇探異的心理,利用傳統民居開設地域性、民族特色濃郁、經濟實用的家庭旅館開發;其三,開發高級的旅游休閑地—度假村。以規模特色民居開發旅游度假村,興建高檔民居別墅,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 繼承和發展傳統建筑技術,從而進一步保護傳統民居。其四,開發民居旅游紀念品。利用膠東特產和民俗文化開發與傳統民居結合的旅游紀念品,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增加重游率,喚起旅游者對旅游地的感知。
第四,保護環境,創新發展。在保護、開發和整修傳統民居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和改善民居的周圍環境,保證環境不受破壞,即保留“原生態”的味道又使傳統的民居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傳統民居不僅要保護和維修,還要根據現代化材料和生活需求在保留傳統基礎上創新建設,如現代化功能的民居別墅,增添現代生活設備,改善衛生設施等,滿足不斷提高的現代人生活需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膠東傳統民居是膠東人民日常生活文化,是膠東地域的歷史烙印。當我們面對一座座、一村村傳統“文化史書”漸漸退化,甚至消亡之際,我們最希望是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它們、關注它們、保護它們,激起更多的人投入到膠東傳統民居保護的道路上來。
參考文獻:
[1]馬潤花,曹艷英,霍建. 膠東傳統海草房民居旅游的開發[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33
[2]黃麗青.傳統民居保護和傳承的對策[J].文史博覽,2016.18-20
[3]范國蓉.傳統民居的現狀和保護對策探討[J].四川文物,2015.
[4]李玲玉.地域文化視野下的山東沿海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研究[D].吉林:吉林建筑大學,2015(6).
[5]丁雪,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與開發[J].綠色科技,2013(5).114-115
注:煙臺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YTSK2016-173膠東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