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超,李林霞
(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81)
城市道路景觀的生態化設計
韓 超,李林霞
(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81)
分析了城市道路景觀生態化設計的重要性,進而引導城市道路景觀生態化的具體設計,以期為城市道路景觀生態化設計及研究做出貢獻。
城市道路;生態設計;景觀設計
1.1 多層次化原則
道路系統是導致周圍物種消亡的關鍵因素,道路的阻礙隔斷作用是城市化的通病,不利于物種數量的增多,此類影響長期存在,不會因為時間的延長而消失。所以,在城市道路建設中,必須對沿線的生態環境、物種生存保護等方面給予高度的重視。這就要求不斷優化道路平面,還要大力提倡采用各種層次路徑對人群生存空間進行規劃,從而不斷優化道路周圍景觀資源,最終實現整體道路景觀的生態性、持續性目的,確保周圍生態環境發展的穩定性、健康性與持續性。
1.2 個性化原則
我國園林藝術歷史與傳統十分悠久,園林是自然美麗景觀的集聚地,還能夠真實的體現出性靈。所以,在道路景觀設計工作中,應當將其與園林文化進行有效的結合,充分體現出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特征與優勢。在整體城市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確保道路布局、空間處理等方面的特殊性與個性化,與其他城市區別開來,并且還應當充分反映出該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文明程度、地域特色等。
1.3 安全性原則
通常情況下,良好的道路景觀設計往往能夠使得人、車輛、道路、環境等多方面要求得以滿足,從而使得人、車、道路與環境等因素之間形成統一的整體。所以,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需嚴格遵循安全原則,確保道路景觀小品、游憩路徑等不會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充分考慮景觀設施的安全性、景觀設計的合理性和人車關系等方面因素,避免設計安全隱患、漏洞的出現。
1.4 群聚性原則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對道路綠化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在進行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工作時,必須保證充分的綠化面積,綠地綠化質量、表現方式也必須投入高度的重視,并且還要嚴格遵循植物群聚原則、造景功能。在種植相關植物時,要以片植、群植為主要方式,對喬木、灌木等進行有效的結合,盡量采用多層次方式進行空間植物的種植,以實現綠化植物種類最大化目標。植物種類的豐富化能夠為道路植物景觀的獨特形式美與造型美提供保障(圖1)。

圖1 機動車道路景觀設計
2.1 行道樹設計
通常情況下,行道樹種植一般采用樹池式與樹帶式兩種。樹池式是指在進行人行道設計時,每次間隔5~6 m留置一個樹池,之后再將行道樹種植在樹池內的方式,可在人行道相對狹窄且人流量又較大的區域使用,但其存在樹池營養面積有限、建設與管理費用相對較高等方面的不足。目前,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使得交通形式逐漸轉變為以機動車為主。由此可見,無論是使用、生態與景觀方面,樹池式種植模式均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
2.2 中央分隔帶設計
所謂中央分隔帶,主要是指在開闊的主干道中間的綠地,為了排除相向而行車輛眩光的影響,需確保配置植物的樹冠滿足常年枝葉茂密,且其株距小于冠幅5倍的需求。針對此,可在中間中軸部位種植高度為3~5 m、胸徑為10~12 cm的1~2種喬木,喬木具備一定的形狀與景觀,但需保證其整齊一致,之后可將形狀較為整齊的灌木、地被植物種植在喬木樹下,從而使得安全綠色通道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2.3 快慢隔離帶設計
在設置分車綠帶植物時,應確保其滿足簡潔、樹形整齊、排列一致要求。同時,對于分車綠帶的寬度不小于1.5 m的,應以種植喬木為主,或是將喬木、灌木與地被植物有效融合,但對于道路兩側喬木的樹冠,不可與機動車上方搭接。
2.4 路側綠化帶設計
對于道路兩側的綠化帶設計,應確保其滿足周圍用地性質、防護與景觀等多方面要求,并且還要確保路段內景觀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對于植物的配置,可以種植喬木為主,有效結合喬、灌、草,注重植物的高低、疏密、形狀以及色彩的合理搭配,使其能夠在變化中顯現出植物群落的美感。
2.5 高架橋景觀生態化
通過高架橋,能夠對交通進行有效的疏散,高架橋下部分的大體量空間往往是緊張城市用地中包含的綠化規劃區域,但由于高架橋下方環境自身具備的特殊性,大多數植物的生長系統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破壞,普遍存在難養活、易壞死的狀況,使得橋下景觀地帶斑禿問題日益嚴峻。針對此,景觀設計人員必須在充分考慮城市高架橋下部空間環境特殊性的基礎上,采取更加科學的、生態化的、人性化的措施進行空間利用與景觀規劃。
當前,我國高架橋下部空間大多為簡單綠化帶整體鋪裝,部分地區更是直接將其設計為臨時停車場,有些地區甚至因為缺乏管理而成為了廢棄的空間,這些情況的普遍存在大大影響了人與空間的直接交流,導致城市道路景觀人文性、藝術性與生態性出現大幅減弱的情況。
此外,橋下空間光照條件大多不充足,這使得其成為城市流浪人員的聚集地,因此,在進行橋下景觀設計時,可在適當的區域增加一些半隱私空間,為流浪人員提供一個“家”,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服務,提高街道自身所具有的活力,更好的滿足現代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需求,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綜上所述,城市道路是城市基本構成因素之一,城市發展水平與城市整體道路之間存在較為緊密的關聯。通過生態景觀設計,能夠促進城市與社區的生態化、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進行城市道路景觀生態化設計時,充分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確保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
[1] 曹娟.城市道路景觀生態綠化設計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0494-10496.
[2] 徐樺.綠化生態視域下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研究[J].四川建筑,2013,(33):25-27.
[3] 羅少華.生態節約型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分析探討——以婁底市吉星路景觀設計為例[J].四川建材,2010,(36):211-212.
U412.3
C
1008-3383(2017)01-0050-02
2016-10-26
韓超(1987-),男,河南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景觀綠化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