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睿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胸外科患者多使用側臥位進行手術,因胸外科手術時間較常,患者長時間處于該體位會出現各種不適,同時,合理的體位擺放對于護理配合情況具有一定的影響[1]。本研究對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體位護理在胸外科手術中的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手術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54.16±5.78)歲;研究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0~71歲,平均年齡(54.79±6.05)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為術前健康教育及術后功能鍛煉的指導;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體位護理,具體為:(1)術前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告知術中體位的方法,術后體位更換對于患者后期康復的重要性,同時護士應指導患者進行模擬練習床上活動與四肢關節活動的相關動作。(2)手術當天護理:患者術后選取半臥位,床尾放置軟枕于患者足底,大約間隔2 h更換一次體位,指導家屬對患者的四肢關節進行被動活動。(3)手術后體位護理:術后1 d,在患者足底放置軟枕,鼓勵患者自主的活動四肢,術后24 h拔出排尿管,準備離床活動,需固定好引流管、輸液管等;抬高床頭,取坐位休息,護理人員與家屬分別用扶住患者的左右臂,并囑其用手支撐將臀部與軀體移向引流管一側的床邊,將雙下肢移向床邊緣,搖擺雙腿進行伸、屈活動;護理人員與家屬扶住患者的左右臂,幫助患者在床邊站立,指導患者進行軀體挺直;可扶住患者在室內慢走,若患者感到疲倦可休息。術后第2、3 d的護理方法同上。
(1)分析兩組患者術后離床活動情況,離床活動是指家屬、護士協助患者可下床站立、協助下床慢步行走,統計兩組手術的離床活動情況。(2)分析兩組患者術后3天的離床活動能力,具體參考標準為[2]:Ⅰ級為患者可在他人協助下床、站立;Ⅱ級為患者可在他人協助下床、在床邊慢走;Ⅲ級為患者可在他人協助下床,可獨立在室內行走。
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患者術后離床活動情況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后第1 d、第2 d、第3 d的離床活動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 1 兩組術后離床活動情況[例(%)]
術后3 d,研究組患者中,Ⅰ級1例,Ⅱ級5例,Ⅲ級34例;對照組患者中,Ⅰ級11例,Ⅱ級16例,Ⅲ級13例,可知,研究組患者的術后離床活動能力優于對照組(p<0.05)。
體位是指人身體的姿勢與位置,臨床需依據治療、護理與康復的需要,采用并需保持的身體位置與姿勢[3]。當進行胸部手術術后,患者的胸部出現切口疼痛,因多管道刺激使患者出現疼痛,此外,不良的體位姿勢與臥位可增加患者的疼痛,同時延長臥床時間,進而使患者出現食欲不振、壓瘡、便秘等。因此,術后早期離床活動有利于腸道蠕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減少臥床時間[4]。本研究對部分胸外科術后患者進行體位護理,使患者保持正確的臥位與體位,是其肌肉放松,增加其舒適感,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進行適當性的抬高床頭與體位護理,可提高其活動能力,對于呼吸與氣體交換有利,改善其呼吸功能,增強患者的舒適度與自信心。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第1 d、第2 d、第3 d的離床活動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研究組的術后離床活動能力優于對照組(p<0.05)。可知,對胸外科手術患者進行體位護理,可提高患者的術后離床活動能力,使患者盡快離床。
[1] 歐運嬌,盧姣,李萌,等.體位干預對胸外科電視胸腔鏡術后病人疼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2):9-11.
[2] 易小青,傅愛鳳,付愛明,等.體位干預對胸外科電視胸腔鏡術后患者離床活動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3,12(5):55-57.
[3] 朱清.探討胸外科手術側臥體位擺放護理配合的方法[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3):282-283.
[4] 傅愛鳳,金艷霞,李萌,等.體位干預對胸外科電視胸腔鏡病人康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