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華,葛巧玉
(廣東醫科大學 社會科學部,廣東 東莞 52380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
黃成華,葛巧玉
(廣東醫科大學 社會科學部,廣東 東莞 523808)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上,我們要超越人與自然的對立,形成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理念;反思西方工業文明,進行技術創新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批判消費主義,引導公眾樹立生態主義的消費觀;實施公正的生態治理原則,形成全球生態治理體系。概而言之,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們對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性轉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環境污染是伴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的深化而產生的。當人類實踐活動超過自然界的自凈能力和承載范圍時,就會引發環境污染。為此,人類的實踐活動必須要充分考慮到自然環境的承載限度,把對自然界的合理開發、應用與保護等統籌起來。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融合為五位一體的建設布局。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盵1]208-209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抓緊抓好。”[2]經濟發展不能以“天藍、海碧、水清、氣爽”的消失為代價。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有違自然規律,是短視式的發展,涸澤而漁、殺雞取卵,得不償失,不可持續。進行環境保護,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順民心,遂民意?!叭伺c自然的和諧為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提供客觀物質基礎。只有促進社會經濟的適度增長和可持續增長,才能為社會和諧提供物質保障。如果忽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環境問題就會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會從物質基礎上動搖和諧社會的構建?!盵3]9-14
生態文明是有別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的嶄新的文明形態,并日益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人類在發展時要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人類實踐的新維度。生態文明建設有賴于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意味著人類要告別傳統的、非生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對之進行革命性的創新。生態文明是對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超越,是一種具有嶄新質態的更為高級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全社會的系統性工程,要求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等主體具有整體思維和長遠目光,而不能被一時的短視或近利所綁架;要求把生態思維滲透到社會各方面,并通過制度建設加以保障?!榜R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是關于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是全面的社會發展學說,關注的是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多種因素的綜合而和諧的發展,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進步,人自身的身心和諧發展,是遵循生態規律、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以及人自身發展規律而前進的過程?!盵4]在這一過程中,要通過理念革新和實踐創新,不斷地否定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等錯誤觀念,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從而展示出人類社會從粗放型經濟向節約型經濟、從片面發展向全面發展、從畸形發展到健康發展的歷史趨勢。
3.1 超越人與自然的對立,形成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理念
3.1.1 批判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
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理論上的偏頗,拒斥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錯誤傾向。對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揚棄,意味著批判工業化時代的機械論思維方式,而采用生態化、整體化的思維方式?!坝谜w論思維方式來反思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活動,就把人類實踐和認識活動看作是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在這里,主體和客體不具有絕對不可逾越的界限,也不是絕對對立的。一方面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只能是受自然制約下的主體性、主動性;另一方面,作為活的有機系統,自然界也不完全是消極被動的。當人類的行為方式(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違背了地球生態系統規律后,地球生態系統的‘報復’往往就是十分‘主動’的了。另外,人類對于地球生態系統的認識不是外在式、旁觀式的認識,而是內在式、參與式的認識;不是還原式、分析式的認識,而是整體式的綜合式的認識;不是在對立、對抗中認識,而是在統一、和諧中認識。”[5]167
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各有理論上的偏頗,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對立性思維模式之上,人為地割裂了人與自然的天然聯系,都需要進行批判。人類中心主義將人置于自然之上,內在蘊含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價值趨向,顯示了人類的狂妄和自大;生態中心主義將自然置于人之上,內在蘊含著否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趨向,無視人的實踐性本質存在。 “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6]53自然界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人類離開了自然將無從生存,連最起碼的物種生存都維持不了。這是由人的生物本性決定的。這使得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自然界有自身的運行規律,違背了自然界的規律,人類將會遭遇自然的懲罰。首先,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識經歷了從無限性到有限性的轉變,這是人類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涸澤而漁式的開發利用最終將破壞自然界的內在循環機制,導致資源枯竭、物種滅絕。傳統式的發展越多,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就越嚴重,同時所消耗的資源也就越多,發展中所積累的危機就越大。其次,人類對物質資料的索取以不打破生態平衡為前提。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最終會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人類在向自然索取物質資料的同時還要善待自然,但歸根結底,人類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3.1.2 形成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理念
人類的活動要遵循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認識和改造自然,既要“以人為本”,也要“和諧共生”。“按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從主體來理解對象(社會和自然),社會和自然都是與人的實踐活動相聯系。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本,而不是以自然和環境為本。”[7]人類雖不能聽任本能的驅使,但也不能完全違背本能。人類由關心自身的利益而及自然的利益,這是關懷范圍的拓展、道德意境的提升?!皞鹘y倫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對社會的依賴,而環境倫理則考慮到了人對自然的依賴,是對人類生存的社會性和對自然的依賴性的雙重關照?!盵3]9-14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是在人類實踐帶來環境危機時才得以真正確立。所以,在“以人為本”與“和諧共生”的關系上,應該遵循邏輯與歷史的一致,而不是歷史與邏輯的一致。在生產力落后、物質生活資料匱乏、人類生存壓力巨大時強調“以人為本”有其合理性;而在人類實踐引發環境危機后,則要強調“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對“以人為本”時代形成的人類中心主義理念進行批判。人類的實踐自由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建立在規律性認知基礎上的自由。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生態中心主義,都制造了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緊張與分離,即人類中心主義過于重視人類的目的性,而生態中心主義則過于重視自然的規律性?!榜R克思主義的自然歷史性理論表明,自然和歷史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獲得統一,過于強調人類的歷史活動,忽視其自然的限制,超越歷史的自然性,或者過于強調自然的自在性、先在性,忽視人類的生產活動,無視自然的歷史性,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自然觀的否定,都是對自然和歷史統一的割裂?!盵8]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以后,我們尤其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并不矛盾,合理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好的肯定,同時也是對人與自然二元對立關系的揚棄?!耙_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盵1]209
3.2 反思西方工業文明,進行技術創新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3.2.1 反思西方工業文明
西方工業文明高舉征服自然與改造自然的大旗,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把人類從人的依賴關系推進到物的依賴關系?!叭祟愒趯嵺`中,一方面,不斷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從人的自然關系方面獲得自由,從狹隘的自然關系中不斷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基礎上同時改造著人與人的關系,獲得人在社會關系中的自由,不斷地從狹隘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盵9]人類靠張揚理性、發展科技提高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時,西方工業文明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形成了征服與被征服、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致使生態環境趨于惡化。我們不能走西方國家“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靠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邪路”。從粗放式發展到集約式發展,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到可持續發展,再到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建設的認知處在不斷的深化當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社會其他領域建設等量齊觀的高度,探索和開辟有別于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路徑。于是,生態空間、生態紅線、生態安全格局、綠色發展、生態修復、生態產品、生態治理能力、生態教育等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生態話語,頻繁出現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指導性意義的黨的報告和綱領性文件中。從2013年開始舉辦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就是要借鑒綠色發展的國際經驗,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領域展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該論壇在2016年通過的“貴陽共識”中,提出在生態文明新時代,要利用好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天人合一”的“知性合一”的人文精神。
3.2.2 進行技術創新
技術是人類理性的外在表現形式。任何技術都具有兩重性,既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加害于人,從而形成技術悲觀主義和技術樂觀主義的理論分野。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技術謹慎主義,在技術使用上要趨利避害。有人把引發環境污染的原因歸結為理性的不合理使用,從而提出要批判理性。批判理性的目的不是為了消解理性,否則就會犯矯枉過正的錯誤。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就是發揮理性作用的結果。批判技術的目的不是不要技術,而是要規范技術的合理使用,形成以技術為動力、以制度為保障的新型工業化格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技術防污、治污的思路不能變,要形成源頭管控與事后補救的立體化防治體系,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技術動力。一方面,加強新興行業的準入制管理,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對于節能環保、低碳清潔生產的資源節約型產業非但要大力發展,而且要大力扶持;另一方面,要為傳統企業的升級換代提供技術支持,朝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方向發展,對于不能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要盡量逐步地關停。無論是新興行業的崛起,還是傳統行業的改造,都離不開技術作用的發揮。除了生產源頭管控之外,對于治理業已形成的污染也要提高技術含量,變廢為寶,廢物利用,提高資源的二次利用率。打造生態產業鏈,“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條塊切割作業轉向立體綜合生產;發展生態工業,變環境末端治理為生態工程建設;發展生態服務業,融綠色理念于科教、交通、金融等服務部門?!盵10]
3.3 批判消費主義,引導公眾樹立生態主義的消費觀
3.3.1 反省享樂主義
韋伯認為,享樂主義不在資本主義精神中。信徒用無止境的獲利行為來表明自己是在盡最大的努力踐行上帝賦予的天職。獲利越多,履行天職則越充分。以前被貶視的行為獲得了神圣性的意義和價值,獲利更多地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履行天職。履行天職是為了獲得上帝的恩寵。享樂并不能為信徒的獲利行為提供持久性的精神動力。這與世俗的思維定勢有所不同。人作為一種感性存在,勢必要過一種感性的生活,但是人顯然又要超脫這種感性生活,為自身的感性生活尋找更為高尚的理性基礎。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指出,新教的產生適應了這一需要,使得獲利行為既有了世俗性,又逾越了世俗基礎而具有了神圣性。宗教力量的減弱與世俗化程度的提高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人們的追求目標發生了從天國到人間的轉變。資本主義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享樂主義也甚囂塵上,不絕于耳。人的獲利行為的宗教支持更加劇了資本的逐利本性,資本邏輯滲透于社會各領域,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服從和服務于資本邏輯。“工業文明時代……人成為一個個只為物質利益而拼爭的封閉的個體,對社會和他人的依賴、對生命意義的省察和沉思往往讓位于對物質利益的瘋狂追逐,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人為了利益的拼爭又必然加劇對自然的傷害。”[11]51-54
3.3.2 批判消費主義
市場經濟是一種消費經濟,其對功利和物欲的張揚以一種巨大的力量沖擊著每一個個體。人的消費欲望被各種各樣鋪天蓋地而來的商業廣告和名目繁多、花樣翻新的促銷手段人為地放大了。人類的消費道德經歷了從禁欲到縱欲的發展轉變,勤儉節約型的生活方式已然被拋棄?!懊總€人都指望使別人產生某種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犧牲,以便使他處于一種新的依賴地位并且誘使他追求一種新的享受,從而陷入一種新的經濟破產?!盵6]120人們在琳瑯滿目、眼花繚亂的商品中喪失了自我,導致消費欲望的快速釋放及無限膨脹。為了滿足這些消費,工廠加大馬力擴大生產,在消耗大量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還制造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生產實踐與生活實踐相互關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會引發不合理的生產方式。消費成為表征一個人的存在,表征一個人社會身份和地位的外在符號,人靠外在而不是內在來突出自身的鶴立雞群、與眾不同。我存在,所以我消費;我消費,所以我存在。人們不是為了生存而消費,而是為了消費而消費,出現炫耀性消費。消費具有了一種本體論意義,并且脫離了原初的本質,而朝異化的方向發展。消費的異化導致了享樂型、縱欲型的生活方式。人類為了那些不切實際的欲望,敲詐式地榨取自然。享樂主義的出現使得人的價值追求目標發生了扭曲?!爱斀弑M天職已不再與精神的和文化的最高價值發生直接聯系的時候,或者,從另一方面說,當天職觀念已轉化為經濟沖動,從而也就不再感受到了的時候,一般地講,個人也就根本不會再試圖找什么理由為之辯護了。”[12]人活著就是為了賺錢,就是為了消費享樂。
3.3.3 樹立生態主義消費觀
把生態意識從生產空間自然延伸到生活空間,把社會生產方式與民眾生活消費方式相結合,促使傳統生活消費方式按照生態學的要求進行一系列的嬗變?!耙Wo生態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使人們整體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保持一種合理的層級結構和水準,使消費活動成為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中介。”[11]51-54為此,要對人的不合理需要進行合理性批判。過分張揚了的人的需要是對人自身的否定,只會加劇人的異化存在狀態。“一方面所發生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資料的精致化,另一方面產生著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蠻化和最徹底的、粗陋的、抽象的簡單化,或者毋寧說這種精致化只是再生出相反意義上的自身。”[6]121全社會尤其要批判消費者階層的炫耀性消費,引導他們多做慈善事業。“走出享樂主義的困境既不能靠專制政治,也不能僅停留在少數文化精英的吶喊,它在根本上依靠大眾自身的道德覺悟,需要生態倫理的大眾化。如果絕大多數人都能認識到,美滿的生活應該是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圓滿和諧,而不單是物質生活的富足和感官上的強刺激,那么,人們就應該糾正長期以來生活追求上的不平衡:人們應當減少些追求物質財富和感官刺激的努力,增加一些精神超越的努力?!盵13]健康的生活方式理應蘊含生態文明的理念。在2016年的“貴陽共識”中,就提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要求。簡而言之,現代生活方式應該是一種與自然界充分和諧的、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優化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綠色生活方式。踐行低碳生活方式應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訴求?!坝行<矣职丫G色消費概括為‘5R’,即‘Reduce’(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cvaluate’(綠色生活、環保選購) 、‘Reuse’(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分類回收、循環再生)、‘Rescue’(保護自然、萬物共存)?!盵5]159對民眾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鑄就生態文明觀念,養成生態文明習慣。
3.4 實施公正的生態治理原則,形成全球生態治理體系
3.4.1 優化生態治理原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合作
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具有國際性的特點。生態環境問題越過了一國的邊界,而呈現出全球性的特點。保護地球,每個國家都有責任,都要參與到全球性的保護框架內,并遵守相應的協議?!爸挥幸粋€地球”,生態的持續惡化使得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是贏家。全球范圍內的共同行動就顯得尤為必要。享有環境的好處是每個地區民眾的專有權利,同時,保護環境也是每個地區民眾的專屬責任。環境治理要遵循“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但環境污染的發展使其越過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邊界,而呈現國際化的特點。單靠某個國家的努力顯然已經無濟于事,全球范圍內的統一行動就顯得尤為必要。參與全球生態治理成為每個國家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保護生態環境,既是對本國民眾負責,也是對國際社會負責。每個國家都處于這種普遍的道德約束之下。因而,有無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國際道義形象。這種責任共負的理念意味著責任范圍的擴大,每個國家都要順應其變化,及時調整政策并進行相應的制度安排。要有序推進國際領域的生態治理合作,促使其朝深層次、高效化方向發展。
3.4.2 防范生態機會主義,公正對待各生態治理主體
環境保護問題屬于公共問題,盡管每個國家都是生態治理主體,但在機會主義心理的作用下,每個主體都會在利益面前相互爭奪,而在責任面前卻相互推諉。每個國家都有責任保護環境,但這種責任不是均等化的,而應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環境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長期歷史積累的結果,具有累積性特點。西方發達國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財富,同時也積累了環境風險,在發展中背負了歷史巨債。發達國家在全球化大分工背景下,進行產業的升級換代,把高污染之類的夕陽行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對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負有巨大的歷史責任。西方國家在以往的發展中對環境保護投入不夠,所引發的全球生態危機卻要由全人類來買單,顯然邏輯上說不通。從道義上來講,發達國家在生態治理方面應該肩負更大的歷史責任,對環境污染進行合理的補償。發達國家在環境治理上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生態治理上也技高一籌,把控著生態治理技術的專利。所以,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無論從資金還是技術上來看,發達國家都應該承擔更大更多的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生態治理的能力,提高生態治理的技術化水平。
3.4.3 反對生態“大國沙文主義”,維護國際生態正義
西方國家轉移國際視線,要求崛起中的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這反映了西方國家非常復雜而微妙的心理。西方國家所倡導的生態治理是建構在西方中心主義的基礎上,以西方中心主義為認知邏輯,源于西方優越于東方的理論假設和現實觀照,以對全球所有國家的把控及最大限度獲得利益為價值取向,以維護全球霸主地位為實踐旨歸。要防范生態治理與西方中心主義的共謀。“在西方中心論者眼中, 西方代表著文明、進步、普遍, 東方代表著野蠻、落后、特殊, 以個人理性、市場自由、代議民主等為主要內容的西方理念與體制是這個世界的理想構建模式。”[14]西方發達國家既想在全球生態治理方面擁有話語權,占據道義高地,又不想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于是把矛盾的焦點轉移到中國等新興國家身上。他們指責中國等新興國家的粗放型經營方式,要求進行產業的升級換代、技術改造,減少碳排放量。要求中國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履行國際義務。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環境問題來鉗制他國的發展,將生態問題擴大化、政治化,無端指責他國環境保護不力而干涉他國內政,進行生態殖民。西方國家如果把生態治理的歷史責任轉嫁到發展中國家,就是使發展中國家背負沉重的負擔,影響發展。反對生態領域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生態治理領域的“大國沙文主義”,維護國際生態正義,就顯得尤為必要。生態正義是繼經濟正義、政治正義等之后涌現出來的新的正義形態。在新全球化時代,西方國家要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狹隘偏見,拋棄冷戰時代的對抗性思維,著眼于全人類的利益考量,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推進全球生態治理的優化。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審議通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EB/OL].[2015-03-25].http://news.sina.com.cn/o/2015-03-25/065931642394.shtml.
[3] 方世南.生態價值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4] 方世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命題的認識論意蘊[J].哲學研究,2005(7):21-23.
[5] 劉本炬.論實踐生態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譚培文.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1.
[8] 董軍,蕭玲.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自然觀與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5):111-115.
[9] 王金福,辛望旦.實踐的唯物主義:對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的一種理解[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1996:256.
[10] 袁銀傳,王喜.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J].山東社會科學,2013(8):5-11.
[11] 李培超.論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及其實現模式[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1).
[12]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陳維鋼,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142.
[13] 盧風.人類的家園:現代文化矛盾的哲學反思[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158.
[14] 陳忠.發展倫理與西方中心論:發展倫理學的一個前提性問題[J].天津社會科學,2001(1):28-33.
[15] 翟樂.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實踐價值[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8):47-48.
[16] 周家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指導下的社會主義生態建設[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1):87-89.
責任編輯:沈宏梅
Research on the Path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ANG Chenghua, GE Qiaoyu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523808, China)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lection of path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 should excee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and form the concept of the people-oriented an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e should reflect on west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carr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change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should criticize the consumerism and guide the public to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concept. We should use fair principles in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form the global ecological management system.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s us to make the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 in thinking mode, productive mode, living wa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ath
2016-09-09
黃成華(1976- ),男,江蘇興化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葛巧玉(1969-),女,河南安陽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16
A
1009-3907(2017)03-00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