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胡智文
(浙江傳媒學院 a.音樂學院; b.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 杭州 310014)
浙南地區民間傳統技藝保護與傳承
李 燕a,胡智文b
(浙江傳媒學院 a.音樂學院; b.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 杭州 310014)
我國浙南地區擁有豐富的凝聚中華民族特有群體智慧、工匠精神、情感氣質和審美情趣的民間傳統技藝資源,它們承襲著中華民族獨特而厚重的文化氣質。本文認為地方活態民間傳統技藝的發掘、整理、保護與傳承,應立足于地方文化生態及經濟文化發展現狀,探索其生產性保護利用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模式。
浙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生產性保護
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學者William Henry Bragg指出,“傳統技藝是指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的造福人類的生產技能”,并積極倡導民間傳統技藝的生產性保護[1]。傳統技藝不應是人去拾遺的文化基因構件,而是經過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承襲革新、流變衍生的活態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歷史時期均能呈現其獨有的民族群體智慧、工匠精神、情感氣質和審美特征[2]。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浙南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條件,迄今仍蘊藏著大量極具地域特色的民間傳統技藝資源。在2006年頒布的《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就高達39類、共44項,占全國總量的7.53%,居全國之首。細紋刻紙(樂清)、黃楊木雕(樂清)、仙居花燈(樂清)、青瓷燒制(龍泉)、寶劍鍛制(龍泉)、藥發木偶戲(泰順)、石雕(青田)、干漆夾纻髹飾(天臺山)等浙南地區傳統技藝均入選《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占浙江省的25%。樂清象陽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工藝之鄉”,泰順、慶元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則被入選UNESCO《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隨著全球化以及城鎮化程度不斷地提高,浙南地區傳統技藝保護和傳承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許多民間傳統技藝逐漸失去其原生土壤;另一方面,過度的商業化利用讓許多傳統技藝逐漸失去其固有的文化本真性,甚至最終走向消亡。
盡管通過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絕世珍藏可以讓我們重溫中華傳統技藝帶給先賢們帶來的快樂與感動[3],但是唯有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積極開展生產性保護和體驗式傳習,才能可持續地維持地方傳統技藝的原真性、完整性,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4-6]。
為了保護世界文化與文明的多樣性,如何探索適合自己的傳統技藝保護模式,以此來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1972年11月16日,UNESCO第十七屆大會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約》,確立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保護范圍。我國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成為該公約締約國。截止2016年6月9日,192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該公約的締約國[7],各國人民在保護與傳承各民族文化遺產實踐上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使傳承者及產品擁有者具有一種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認同感[8],同時也激發了民族創新活力[9]。近年來,浙南地區各級文化管理、保護部門在國家的有關政策引導下,制定了一系列的適合浙南地區傳統技藝保護與利用的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尤其以主題型民間博物館、區域型生態博物館、傳承型非遺旅游景區建設等傳統技藝保護與利用方式最有特色。
1.1 主題型民間博物館
博物館成為傳統技藝保護與利用最為普遍的方式之一[3]。截至2015年底,我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達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非國有博物館1110家,分別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76.3%和23.7%。在浙南地區以收藏傳統工藝品為主的民辦博物館獨樹一幟。與公立博物館綜合性收藏不同,浙南民辦博物館大都有著鮮明的收藏主題,如永嘉鞋文化博物館、臺州水族工藝博物館、臨海珠算博物館等。這類博物館主要是對一些原汁原味的民族傳統工藝品進行收藏,由于這些手工藝品蘊藏著極其精湛的技藝,因此,客觀上也會產生一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并對宣傳本地區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如溫州市博物館就先后收錄了樂清剪紙、木活字印刷術、甌繡、甌塑、米塑、發繡、青瓷、草編、竹編、木雕、石雕、釉面磚、漆器、彩石鑲嵌等各類國家級、省級民間傳統工藝品,并不定期邀請傳統技藝傳承人現場表演與講解。
近年來,浙南地區主題型民間博物館數量呈上升趨勢。由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大師吳子熊創辦的浙南民間博物館——吳子熊玻璃藝術館,以其新穎別致的專題藏品聞名遐邇。同時,作為我國第一家玻璃雕刻藝術館,藝術館不但可以充分發揮博物館搶救、保護、挖掘、展示、傳播地區傳統技藝的社會責任功能,為眾多傳統技藝大師建起一個開展傳習活動的家園,讓他們相互學習,潛心研究,傳承技藝,又能進一步豐富陳展內容,游客還可參與傳統技藝制作活動,體驗傳統手工技藝,感受博大精深的甌越文化。但其主要缺陷首先是博物館的采集和收藏并不是從傳統技藝文化的層面進行,即不是在對某種傳統技藝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基礎上的采集,因此從技藝文化保護的角度看,其收藏的展品及其所代表地域的系統性上還有待加強[10]。其次,不應囿于有形實物的簡單陳列展示,而應對相關實物的制作技藝加以深入系統地挖掘,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進行關聯性衍生運用,才能引起當代參觀者的情感共鳴,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感,才是傳統技藝保護與傳承應有之義。
1.2 區域型生態博物館群
生態博物館理念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法國,秉承整體保護、集中開發的理念,于1998年10月我國首個區域型生態博物館群在貴州六枝特區梭戛鄉創建。目前,全國區域型生態博物館超過20座。我國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往往肩負著社區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重重任,大多集中在相對偏遠、經濟不發達、但傳統技藝資源豐富的地區,如貴州、內蒙、云南、廣西等地,然而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生態博物館實踐卻相對饋乏。
由于區域型生態博物館群將居民生活社區景觀、自然景觀以及文化景觀有機融合、協同保護,人、物、環境構成和諧鮮活的生產型文化空間,深受參觀者喜愛。2012年10月,浙江湖州安吉率先建立起區域型生態博物館群,開啟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建設第三代生態博物館群的先例。因此,借鑒安吉生態博物館群建設經驗,建設甌越文化生態博物館群,將對浙南地區代表性強的傳統制作技藝進行整體、動態保護,有利于更好地保護甌越文化遺產和從地方文化深入挖掘地區傳統技藝的精華,激活傳統技藝的生命力,也是對傳統技藝進行良性開發、促進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3 傳承型非遺旅游景區
傳承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建設則是浙江省另一個全面有序地發展鄉村旅游經濟,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的有益嘗試。浙江省是我國國家級“非遺”最多的省份,如泰順縣三魁鎮(擁有提線木偶戲、藥發木偶戲、百家宴、龍鳳獅子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仙居白塔高遷村(擁有仙居花燈、仙居石窗、木窗、木雕、仙居黃玉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嶺市里箬村、麗水市景寧縣東弄村等均被列入“浙江省非遺旅游景區”。
傳承型非遺旅游景區建設有利于傳統技藝表演、展示、傳習活動常態化機制形成,因此在設立之初曾對傳統技藝保護與傳承起到過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由于當前原生民俗文化產品的過度商業化、過量的外域文化移植已成為眾多非遺旅游景區的頑疾。當下,如何使“非遺旅游景區”建設在民族技藝、文化保護與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有益的作用,是管理部門亟待解決的痛點。
2012年2 月2日,文化部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的指導思想。浙南地區率先在民間傳統技藝的文化價值接續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同時也面臨如下挑戰:
一方面,地區傳統技藝的利用價值在一定意義上體現為其存在價值,保護不能離開利用,利用關鍵在于合理。浙南多數地區傳統技藝(如浙南夾纈、木雕、甌繡、細紋刻紙制作技藝等)的價值已眾所周知,他們不僅是歷史上出現的滿足人文志趣和文化審美的藝術含量高、技藝精湛的手工藝品,而且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對于生產技術類型的傳統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厚植根柢,傳承才能永續,否則只能加速其消亡,如浙南夾纈[11]、永康鼓詞藝人所用的傳統272個鼓釘板鼓制作技藝等等。
另一方面,現實利用價值不僅是關系到地區傳統技藝科學傳承,而且關系到其是否能存續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并非所有傳統技藝都適合生產性保護,也并非所有的民間傳統技藝都同時代或市場存在著天然聯系,例如溫州甌窯燒制技藝、泰順石拱橋營造技藝等。尤其是這類生產性價值相對缺失的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往往由于長期安于現狀,重申報輕保護而容易造成保護對象脫離時代成為無水之魚的現象時有發生。
通過對現狀的調查研究,設計出一套完整的價值評定指標體系,全面評價浙南地區在傳統技藝保護、傳承、利用、開發上取得的成績與不足,同時對現行的保護方法、模式開展研究、分析,并與國內外類似地區傳統技藝保護工程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對比,從而總結評價保護工程對地區傳統技藝傳承、開發、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影響。
3.1 建立開放式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庫
開放式知識庫能使大量隱含知識被數字化、結構化、有序化,加速知識免費共享,提高協作效率。在比較和借鑒國際民間傳統技藝保護發展趨勢,分析我國民間傳統技藝保護現實困境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世界范圍內在該領域內的成功經驗,以互聯網及新媒體為媒介,開展相關知識庫建設工作,對于促進我國傳統技藝的保護、利用、復興實踐,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民間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增強我國軟實力,也能提升國家形象。一方面,不同歷史時期的民間傳統技藝藝人的生活與生存狀態,與其他民族民間傳統技藝藝人群體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另一方面,由于傳播主體和傳播對象處于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這給民間傳統技藝跨文化傳播帶來極大的挑戰。為此,筆者歷時兩年整理了從1877至2016年間國際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最佳實踐,并倡導建立起了“開放式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庫”[12]。通過開放式知識庫,可以及時追蹤世界各國傳統技藝保護與利用的理念和振興舉措,從最佳實踐中汲取營養。
3.2 確立分類分層的保護研究原則
從保護的角度出發,對浙南地區傳統技藝開展全面、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主要包括對民族傳統技藝資源的普查[13];對傳統技藝開展搶救性采錄研究;對各種技藝文化保護措施和保護技術的研究,并在具體的研究方式上采用“分類分層”的原則進行,以研究成果為基礎,探索一套與浙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并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法。依據 “分類分層”的原則進行,根據不同的特點(如偏重對藝人的保護或者偏重對產品和資料的收集)、保護對象的現狀等進行分類保護。
3.3 強化浙南地區傳統技藝的立法保護
在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基礎上,對諸多傳統技藝文化的活態保護形式進行進一步規范,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讓健全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條例體系取代功能識別和保護內涵上的個人見地,真正做到立法保護,綱舉目張,方能規范參與各方的行為,使其有法可依,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首先,確定法律的保護對象并制定相關的認定標準,這些措施能夠對高度體現傳統技藝的個人和團體給予認證,嚴格認證流程,以使這些技藝得以健康承襲衍生。其次,明確受資助的對象、標準及規范程序,為地區傳統技藝傳承發展提供保障。如進一步明確主題型民間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享有的同等法律地位、優惠政策以及其它相關的責權利等,進一步促進主題型民間博物館適度、健康發展。最后,確定法律對那些暫時還沒有納入到認定范圍、但也有價值的地區傳統技藝進行記錄式保護。
3.4 開展傳統技藝的保護性利用學理研究
從歐洲、亞洲各國的民間傳統技藝最佳實踐中不難看出,保護性利用是讓貼近民眾生活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永續的最佳途徑。
首先,利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對地區傳統技藝加以保護,授傳承人以“漁”的同時,將地區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從而為地方經濟做出新貢獻。筆者曾就如何通過《著作權法》立法對包括民間曲藝等音像制品在內的數字音樂版權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14]。除此之外,我國各個民族均有極具特色的民族樂器,至今流傳著許多民族樂器的民間制作工藝,如古琴、古箏、簫、笛、二胡、琵琶、絲竹、鼓等等,都普遍缺乏系統性的知識產權保護。
其次,建立傳承人及原生地保護制度,對于工藝水準精湛、具有獨占性技術的民間工藝師和工藝原生地加以保護。如“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樂清細紋刻紙傳承人林邦棟,甌塑藝術大師周錦云,青田石雕傳承人林福照和倪東方,黃楊木雕藝術家虞定良等等,都是傳承人及原生地保護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同時,傳承人及原生地保護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傳承人的創作熱情,促進地方產業的集聚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浙南地區擁有豐富的民間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認清其發生、發展與復興的內生規律,積極開展科學的生產性保護和體驗式傳習活動,重新審視并充分發掘其蘊含歷史、人文、藝術、科技、經濟以及教育價值,構建范圍廣闊、種類各異的保護體系,有利于激勵廣大群眾自覺傳承和永續這些厚植根柢于民間的民族傳統技藝精粹,對于弘揚民族工匠精神,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多樣性圖景,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Bragg W. Craftsmanship and Science [J]. Science,1928,68(1758):213-223.
[2] KeeleyL H. Prehistoric Craftsmanship [J].Science,1976,191(4229):843-843.
[3] YettsW P. Value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f Collections and Museums in Britain[J].Nature,1944,154(3910):454-456.
[4] 胡瀟. 資本介入文化生產的耦合效應[J]. 中國社會科學,2015(6):45-61.
[5] Daiyun Y.‘Things Become’ and ‘Things Becoming’:Tradition and Cross-cultural Systems [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3,34(2):89-95.
[6] 王文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7] UNESCO. States Parties Ratification Status [DB/OL].[2016-09-10] http://whc.unesco.org/en/statesparties.
[8] Guangyun C. Chinese culture:self-awareness and self-confidence[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29(4):195-204.
[9] XiaomeiZ,Shimin W. Political Identity: A Perspective from Cultural Identity[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4,35(2):155-173.
[10] 高揚元, 孔德祥. 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生產性保護探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3):158-163.
[11] 郭藝. 傳統手工藝的存亡:關于浙南地區傳統夾纈手工藝考察的思考[J].浙江工藝美術,2006(3):10-16.
[12] Zhiwen H, Yan L.Open Repository on Cultural Property [DB/OL].[2016-09-10].http://orcp.hustoj.com.
[13] 周惠泉. 東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重要價值[J].社會科學戰線,2009(3):191-197.
[14] 李燕, 胡智文.從《著作權法》“草案”輿情事件談數字音樂版權問題[J].人民音樂,2012(12):76-78.
責任編輯:姚文婷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ork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n Southern Zhejiang
LI Yana, HU Zhiwenb
(a.School of Music; b. Zhejiang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Base,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0018, China)
In southern Zhejiang of China, there are abundant fork craftsmanship resources which are filled with mass wisdom, craftsman spirit, emotion temperament and aesthetics taste of Chinese Nation, inheriting the unique and profound cultural qualities. To protect diverse global culture, how 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skills suitable to their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further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have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each government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excavation, arrangement,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living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should base on local cultural ecosystem and economic cultural situation, so as to explore its productiv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aradigms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uthern Zhe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productive protection
2016-10-15
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重點項目(NCIP201403); 浙江省文化廳文化科研項目(ZW2016059); 溫州市科技計劃軟科學項目(R20130005); 浙江傳媒學院校級科研項目(Z431Y14549)
李燕(1973-),女,安徽宿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胡智文(1975-),男,湖北黃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J502
A
1009-3907(2017)03-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