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彥儒
(寶雞炎帝與周秦文化研究會,陜西 寶雞 721000)
“黃帝崩,葬橋山?!?《史記·五帝本紀》)陜西黃陵縣橋山自漢武帝開始,就為中華民族祭祀始祖黃帝的“國祭”之地。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陵廟祭祀文化,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著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自覺,亦成為實現中華文化自信自覺的重要途徑和形式。因而,黃帝陵祭祀不僅對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乃至中華國家認同,有著深遠的意義,而且對堅定中華文化自信,提高中華文化自覺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祭祀在中國起源很早,最初是自然、圖騰崇拜,隨后擴展到對神、對人的崇拜和祭祀,并使之上升為“國之大事”。在各類的祖先、帝王和神祇的祭祀中,黃帝祭祀從未中斷過,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隆重,其形式由畤、壇、郊、廟等祭祀,發展到陵祭。在長達兩千多年的黃帝陵廟祭祀中,積淀了深厚的祭祀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軒轅黃帝陵文化積淀十分深厚”。這句話不僅科學地指出了黃帝陵的歷史定位,而且深刻地概括了黃帝陵祭祀文化的深厚內涵。那么,黃帝陵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積淀”主要體現在那些方面?
第一,體現在黃帝與黃帝文化方面。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不言而喻,黃帝陵祭祀的對象是黃帝。黃帝是中國遠古時期的始祖、部落領袖,是原始社會父系時期的代表性人物,以其文治武功統一了當時的各個氏族部落,成為中華民族最早的一位共主,開創了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一系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先河。根據史書記載,黃帝的創造發明上至國家(部落)制度、國家(部落)管理,下至族民的吃、穿、住、行,既有物質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于右任編著的《黃帝功德記》一書,依據歷代文獻古籍,將黃帝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貢獻列舉了20項,黃帝和黃帝時人著作60余項,黃帝的政績3項。當然,有些是假托于黃帝,不全是黃帝所為。但是,根據考古發現,至少衣食住行中的七八項或更多的均與黃帝或黃帝時人有關。如協和百族、教民農桑、創制舟車、采銅鑄器、規劃地理,以及發明書契、醫術、音律、歷算等。為此,于右任在其著作序文中把黃帝對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貢獻作了高度的評價。他說:“皇古荒昧,孰起鴻濛?生活文物,孰為大備?黃帝不惟為中華民族之始祖,抑又為中國文化之創造者也。其發明制作,除人民衣食住行日常資用者外,尤要者如文字、算術、歷數、醫藥、音樂等,皆萬世之資,而一時已備。至于指南之針,辨方定位,迄今為世界交通所大賴。然此猶事功之章著者言耳。更加至德要道,典籍恒垂,后世玄言,動皆稱述。是此精神文教之施,亦萬世萬類矣。”[1]正因為黃帝有如此偉大的發明創造和貢獻,所以被后世尊為中華民族人文之始祖,成為中華古代文明之象征。如元代人胡一桂所說“至黃帝之世,實為文明之漸。”(《十七史纂古今通要》)錢穆說:“傳說中的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人,是奠定中華文明的第一座基石?!盵2]
第二,體現在祭祀禮儀、禮器、服飾、音樂和祭文等諸方面。這是祭祀文化的重要內容,體現著祭祀的“禮制”。自漢武帝起,除在祖廟、圜丘、郊外、帝王廟祭祀黃帝以外,自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鄜坊節度使上言請求于坊州軒轅黃帝陵置廟,并列入四時祀典,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從此,今陜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就成為祭祀黃帝的重要場所,奠定了黃帝陵祭祀黃帝的傳統,逐漸形成了一套“國祭”的祭祀禮儀。根據《大唐開元禮》記載,祭祀帝王陵廟的一般儀式分為:前享五日(享官前三日散齋正寢,后二日致齋帝王廟所)、前享一日(清掃陵廟,整拂神座,安置配神)、享日未明(烹牲于櫥)、贊禮引導(引亞獻、終獻詣盥洗處洗手及取爵獻酒)、祝各進神座前跪、徹俎豆(三叩九拜)、贊禮者引初獻就望瘞座。因唐代將黃帝列入帝王祭祀的范疇,所以黃帝陵祭祀也沿用的是一般帝王祭祀的儀式。宋代初年在黃帝陵置守陵五戶,每年春秋“祠一太牢”(《宋書·禮志》)。據《政和五禮新儀》記載,祭祀黃帝陵儀式分為時日、齋戒、陳設、省饌、行事等程序。明代初年,在對歷代帝王陵廟考察、清理后,再一次確定黃帝陵廟由陜西延安府祭祀。并規定每三年一祭黃帝陵廟,并將由地方官員代祭改為由朝廷派員致祭。清代對黃帝陵廟祭祀更加重視,不僅每年仍令有司以時致祭外,若遇到登基、親政、冊立、加徽號等,也要遣官告祭。《大清會典》規定歷代帝王祭祀儀式分為擬祭文、造香亭、備香燭、備制帛、欽點人、擇吉日、先期致齋、備祭品等。清代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黃帝陵廟的禮儀。
中華民國時期,從1935年起確定黃帝陵廟祭祀為每年清明節。公祭時,在黃陵前設一祭棚,內置供桌,陳設酒醴、鮮果、時菜、杯箸、香爐、燭臺等祭器。各界代表集中于陵前,舉行祭祀典禮。其典禮程序分為主祭官就位、參祭者就位、上香、獻爵、獻花、恭讀祭文、行禮、靜默、奏樂、鳴炮、繞陵、攝影等[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公祭儀式在沿用傳統禮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程序,如擊鼓鳴鐘、樂舞告祭等。在樂舞告祭中,增加了“御龍升天”。除公祭外,于1988年重陽節,黃陵縣恢復了民間祭祀黃帝陵廟活動,也形成了一套禮儀形式,除與公祭程序有相同之外,更突出了民間性,增加了敬獻三牲、上香、燒紙、奠酒等內容[3]。臺灣地區于每年4月24日,遙祭黃帝陵,其儀式基本上采用古代傳統的祭祀禮儀。
自明代起,恭讀祭文是禮儀程序中必不可少的。據統計,明清兩代祭祀黃帝陵的祭文共有41篇,中華民國時期共有26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共有82篇。這些祭文也已成為祭祀文化的重要內容。
第三,祭祀場地、陵地古柏也是構成“精神標識”和“文化積淀”的組成部分。進行祭祀禮儀,必要有一定的環境和設施。黃帝陵經過兩千余年的建設、修繕、擴建,已形成具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在人文景觀方面:陵墓、廟宇、大殿、黃帝塑像、祭祀廣場、展覽館廳等設施完善,規模宏大。在自然景觀方面:古柏森森,四季常青;沮水環繞,橋嶺巍峨;山水相映,蔚為壯觀。清澈蜿蜒的沮水,蒼莽起伏的群山,黃帝陵雄踞在古柏環繞的盤龍崗,形成了一處獨特的地形地貌和祭祀場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尤其是數萬株千年古柏,莽莽蒼蒼,已不是天然生成,而是歷代炎黃子孫養護使然,滲透著炎黃子孫的心血和汗水,印記著華夏兒女崇敬先祖的思情思緒。傳說的“黃帝手植柏”,不僅是始祖黃帝的象征,而且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寫照;“漢武帝掛甲柏”不僅是黃帝陵“國祭”的見證,而且是黃帝陵源遠流長的祭祀文化的見證。這一切都與黃帝陵的祭祀禮儀,共同構成了黃帝陵祭祀文化的豐富內涵。
總之,黃帝陵祭祀已經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和強烈感召力的民族盛典,成為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平臺,也是堅定中華文化自信、民族和國家信仰的體現。而依此形成的祭祀文化已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強調的重要思想理念,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說:“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我們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庇痔貏e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盵4]
那么,如何堅定文化自信?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了實現中華文化自信的多種途徑和方法。而黃帝陵祭祀作為中華傳統祭祀文化即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說,黃帝陵祭祀是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對提高中華文化自覺有著重要意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親臨現場的體驗性。我們說,黃帝陵祭祀向世人傳達出多個重要文化信息:黃陵縣橋山是安葬黃帝的神圣之地;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的人文始祖,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發明創造,開創了中華文明之先河,奠定了中華文明發展之基礎。黃帝與炎帝、蚩尤的聯盟,孕育了華夏族,進而產生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因而,黃帝才受到歷朝歷代華夏子孫的頂禮膜拜。參祭者通過參與一系列祭祀儀式典禮,不僅能深切地體驗到黃帝所發明創造的文化即黃帝文化、黃帝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之源、之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且通過親身祭拜,產生對黃帝及黃帝文化的敬畏,進而產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敬畏生自信,自信生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意識就在這黃帝陵的祭祀儀式中,不知不覺地得到增強,得到樹立和堅定。正如張豈之所說:“借助祭祀活動……提高施禮者、參禮者、觀禮者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精神的體驗或感受?!盵5]
第二,廣泛參與的群眾性。陜西黃帝陵自古以來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向往的地方。近代特別是新時期以來,隨著黃帝陵的大規模整修,祭祀活動的正常開展,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祭拜,祭祀典禮的提升和禮儀形式的完備,每年清明節黃帝陵公祭和重陽節民祭影響越來越大,參加祭祀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尤其是海外華裔,在每年清明節或重陽節都有大批同胞來到黃陵縣橋山,參加黃帝陵祭祀活動。不僅如此,在平時,也有大量海內外的炎黃子孫或以團體或以個人名義祭拜、瞻仰黃帝陵,參加的人員有時成千上萬。祭拜人員上至國家領導人,如李瑞環、李鐵映、姚依林、田紀云、陳慕華、郭沫若等,下至普通群眾;既有科技界、學術界、文藝界、教育界的著名科學家、專家學者、藝術家、作家、教育家,也有企業界、宗教界的著名企業家、著名宗教人士??梢哉f,祭拜黃帝陵涉及各行各業、各類人士。正是這種極其廣泛的群眾參與性,通過祭祀活動,使廣大群眾從祭祀活動中感知黃帝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和認識黃帝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堅定中華文化自信,提高中華文化自覺。所以,黃帝陵祭祀是宣傳、普及黃帝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
第三,肅穆莊嚴的神圣性。《禮記·祭統》說:“禮有五經,莫重于祭?!薄蹲髠鳌こ晒辍氛f:“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從古人的這些話里可以看出,古代對祭祀是特別看重的,從祭祀的儀式,祭祀所用的禮器,祭祀人員所穿的服飾,祭祀對象所享用的食物等,都是非常講究的。不僅如此,祭祀前三日或五日,祭拜人員就要開始齋戒,這一切都增加了祭祀活動的嚴肅性和神圣性?,F在,雖說古代這些禮儀形式淡化或者不再使用了,但是由于祭祀場面的布置、音樂的演奏、視頻的播放,營造成的肅穆莊嚴氛圍,將人們帶進一個特定而神圣的環境之中。此時此地各種文化信息匯集于此,感化著人們的心靈,凈化著人們的思想,沖擊著人們的情感,在感化、凈化、沖擊中,參拜者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于是,也就在無形中產生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自覺。我們說,在一個特定的環境和氛圍中,面對特定的祭拜對象,往往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一種心靈的升華,產生一種強烈欲望,對祭拜對象產生信賴和敬仰,產生一種自信心。正如錢穆所說:“禮、樂是一種自然感化,是從精神上勸服人心?!盵5]
第四,“祭無已也”的持續性。自漢武帝第一次祭拜黃帝陵,黃帝陵祭祀至今沒有停止過。雖說在特殊的年代有過幾年或較長時間停止過公祭,但這在歷史的長河中顯得微不足道。并且民間祭祀黃帝陵從未停止過,即使災年或發生戰爭的年代,老百姓還是照常祭祀。自20世紀80年代清明節恢復黃帝陵公祭和1988年恢復重陽節黃帝陵民祭以來,每年清明節和重陽節便成為祭祀黃帝的盛大節日。因為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需要長期的反復進行才能實現。這種年年歲歲、世世代代、周而復始、永不終止的祭祀,通過反復體驗、感受、感知,不僅有利于強化對華夏始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而且有利于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和中華文化自覺。
黃帝陵廟祭祀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民族信仰、國家信仰的體現,我們應該如何發揮、利用黃帝陵廟祭祀對堅定文化自信、建立民族和國家信仰中的重要作用?也就說,如何將黃帝陵廟祭祀打造成實現文化自信和民族信仰、國家信仰的平臺?我們認為,當前首要的是要制定一部《黃帝陵公祭法》,制定這樣一部法律法規有顯著的社會和現實需求。
第一,確立國家公祭黃帝陵地位的需要。近年來,有些地方召開研討會、座談會,也有學者在報刊上撰文,呼吁將河南新鄭黃帝拜祖升格為國家祭祀,而將陜西黃帝陵作為地方祭祀繼續存在。為此,引發了兩地將“國家公祭黃帝放在哪里”的討論。最近,又有學者在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在騰訊道學網上撰文,提出“將黃帝國家公祭的主祭地點定在北京天壇,河南新鄭、陜西黃陵及其他黃帝遺跡地作為分祭地點”的建議[6-14]。為此,筆者認為,面對這些不同的建議,為了避免在這件事情上繼續發生不必要的爭論,維護黃帝陵廟祭祀的唯一性,應該由國家有關部門主持,著手制定《黃帝陵公祭法》,用法律手段確立黃帝陵廟的國家公祭地位。
第二,整肅黃帝祭祀,提高祭祀質量的需要。新時期以來,除陜西黃帝陵恢復歷史上的祭祀黃帝外,其他地方基于擴大本地影響,發展地方旅游,從20世紀90年代起,根據本地一些黃帝傳說,也開始舉辦黃帝祭祀活動。始祖大家祭,本該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但有些地方為擴大影響,盲目“爭名人”,甚至有些地方將嚴肅的祭祖活動搞成“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經貿洽談、招商引資會;有些地方修改歷史、憑空臆造,自造所謂的“黃帝陵”和黃帝祭拜場所,反映在祭祀禮儀上不規范、不嚴肅、隨意性大,“亂象叢生,有失尊嚴,”嚴重影響了黃帝的崇高地位和黃帝陵祭祀活動的至上性和嚴肅性,更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邳S帝祭祀(當然不僅僅指黃帝祭祀,還反映在對其他始祖的祭祀)中的這些亂象,有必要制定一部《黃帝陵公祭法》,以規范黃帝祭祀禮儀,提高黃帝祭祀(包括其他祭祖活動)質量。
第三,制定《黃帝陵公祭法》條件基本成熟。30多年來,黃帝和黃帝文化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對黃帝和黃帝文化的認識已達成多項共識,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形象已在世人心目中樹立起來。黃帝陵的祭祀延續了2 000多年,積累了深厚的黃帝陵廟祭祀文化,海內外炎黃子孫對黃帝陵廟祭祀基本認同。所以說,制定《黃帝陵公祭法》的社會條件已經基本成熟。
陜西黃帝陵“國祭”地位是經過數千年歷史所形成的,黃帝陵在海內外每個炎黃子孫心目中,對其“國祭”地位已達成共識。因而,陜西黃帝陵自古以來就是國家唯一的祭祀黃帝之地。黃帝陵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不僅積淀了深厚的祭祀文化,而且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親臨現場的體驗性、廣泛參與的群眾性、肅穆莊嚴的神圣性和“祭無已也”的持續性等特征,使黃帝陵祭祀自然成為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前夕赴陜西考察時說:“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軒轅黃帝陵文化積淀十分深厚。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這既是對黃帝陵地位的肯定,也是對黃帝陵廟祭祀的肯定。發掘和利用黃帝陵廟祭祀文化,無疑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有著積極的作用。為了發揮黃帝陵廟祭祀在堅定文化自信上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維護黃帝陵廟祭祀的莊嚴性,為此,筆者呼吁國家有關部委盡快為黃帝陵公祭立法,以確立黃帝陵的國家公祭地位,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提高中華文化自信自覺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1] 于右任.黃帝功德紀[C]//于右任.于右任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322-395.
[2] 錢穆.黃帝[M].北京:三聯書店,2004.
[3] 何炳武,劉寶才.黃帝陵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4]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人民日報,2016-07-02(2).
[5] 張豈之.心祭重于形祭[C]//黃帝陵基金會.黃帝祭祀與中華傳統文化學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1-5.
[6] 李友廣.黃帝陵祭祀的歷史地位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紀要[J].華夏文化,2015(4):63-64.
[7] 王旭瑞.歷史之為記憶:黃帝祭祀的流變[J].社會科學評論,2007(2):21-30.
[8] 李俊領,殷定泉.抗戰時期的黃陵祭祀典禮[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3(5):85-90.
[9] 張豈之.黃帝陵與中華文明[N].陜西日報,2016-04-04(3).
[10] 方光華.黃帝陵祭典千年回顧[J].華夏文化,2016(2):8-9.
[11] 霍彥儒.陜西黃帝陵“國祭”地位的形成[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3):6-11.
[12] 霍紀超.論信仰民俗的歷史變遷和功能嬗變——以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為例[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3(6):96-99.
[13] 胡雪峰.甲午(2014)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舉行[N].麗水日報,2014-11-02(1).
[14] 柯國明.封禪祭祀——縉云對黃帝的祭祀[C]//浙江省縉云縣人民政府,浙江省歷史學會.黃帝文化研究——縉云國際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省縉云縣人民政府,浙江省歷史學會,2004:24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