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霞
(武夷學院 思政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中國社科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論“共享發展理念”的社會主義意蘊
劉朝霞
(武夷學院 思政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中國社科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在社會主義語境下,共享不僅是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動力,更是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體現。其實質是建立共享發展機制,實現個體與社會的共贏共發展和人民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統一。共享發展理念具有創新性、導向性、制度性和漸進性特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找尋共享發展理念提出的原因,抓住其內涵特征并積極地實施準確的對策,這對共享發展理念的落實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
共享發展;提出的原因;內涵特征;實施策略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古往今來,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權,這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1]。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其遵循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對癥社會發展問題,體現人民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統一,深化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黨的發展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創新,開啟了中國特色道路發展的新階段。從字面來講,理解“共享”比“理念”容易,據《辭海》字典解釋:“共享”是指共同分享或共在一起享受或慶祝,而“理念”是指思維活動的結果,是指把觀念上升到理性的角度,是對客觀事實本質性的反映,具有客觀性、概括性、邏輯性和深刻性等特點[2]1,因而,共享發展理念,在社會主義語境下,可以解釋為把人民共同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等一系列改革發展成果作為社會主義發展指導性原則來看待。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8月21日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時指出:“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3]。這明確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目的、要求、本質及方向,深化了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深刻理解共享發展理念提出的原因、內涵特征及落實對策,這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雙百方針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1.1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
發展理念服務奮斗目標,偉大的奮斗目標需要科學的發展理念[4]。“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階段,決勝期,是雙百目標實現的第一步,意義重大。小康是全民的小康也是個體的小康,是共享的小康也是共富的小康,但目前我國還有7000多萬的貧困人口,由此,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5],不讓一個人掉隊,要人人享有改革成果,共建小康社會[6]。共享發展理念之所以在“十三五”期間著重提出,與這一時期面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緊密相關。因而,共享發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統率“十三五”所有重點任務的契合和保障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是貫穿“十三五”規劃建設的靈魂和主線。另外,這不僅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順利完成,而且也關系到“雙百方針”的發展進程,因此,要以新戰略贏得新優勢,以新作為夯實新臺階,為中國夢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1.2 是協調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需要
從國內來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念,讓一部分人先富帶動共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沿海帶動內地的階梯式、層次式發展模式,使我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中國模式也被國內外津津樂道,這種模式有其歷史選擇的必然性,但也有時代的局限性,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積累了如今眾多的社會問題,比如:公共產品供給不均衡,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貧富差距大,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環境嚴重污染等等。各類問題和矛盾,成為困擾改革健康持續發展的障礙[7]。另外,從外部環境來講,當今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外部需求下降,下行壓力加大。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雖然我國對外貿易占國際市場份額提高,但進出口貿易同比下降8.5%,出現“雙降”[8]。因此,基于目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改變區域發展不平衡,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最有效手段。而要讓內需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導力量,這需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和購買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因此,共享并不僅僅是民生范疇內的共享,而是對癥社會發展問題,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和動力,為解決我國經濟深層次矛盾指明了方向[9]。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國內消費的增長,經濟轉型就不可能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阻力就會增大,可以說,共享發展是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的辦法之一。
1.3 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首先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也曾經明確指出:“在新的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有為目的。”[10]建國后,在走中國道路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50年代到70年代,曾出現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脫離現實的發展階段,但這也是從反面體現出對共享的追求,對社會公平的憧憬。80年代以后,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以及2000年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觀,而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把共享作為黨的發展指導思想,這與黨始終堅持的共同富裕目標高度一致,并豐富了黨的發展觀。如今,在黨的領導下,共享發展的美好愿望要切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增強獲得感。因而,共享發展理念既有其理論基礎的建立,也有實踐過程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本質要求,是黨執政的一貫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目標。
1.4 是中國歷史傳統文化一直追求的美好訴求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2]1。共享作為一種意念或者說觀念的提出,我國自古有之: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呂氏春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北宋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對貧苦農民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南宋農民起義領袖鐘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明末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糧”;清朝末年太平天國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平均主義思想;以及近代孫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權”。其實質就是反對少數人占經濟之勢力,壟斷社會之財源,要實現共享。這些思想反映了對共享的訴求和愿望,是千百年來人民追求的一種美好期許和目標。因此,共享理念不是一個抽象的,超歷史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實踐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過程[11]。如今,只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將共享共富共發展的美好愿望變成現實。
共享發展理念是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當今中國發展實際、群眾期盼緊密結合起來的理論創新成果[12]。共享發展理念內涵要求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尊嚴和基本生存條件能夠得到維護和滿足,并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推進而不斷提升,在共建中共享,其實質是構建社會與個體共享共同發展機制,實現個體與社會的共贏發展,人民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統一。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在當今社會發展背景下,內涵具有多重屬性[13]。
2.1 創新性
以往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沒有明確提出共享發展理念。2002年十六大提出,“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2008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會議提出,“堅持執政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14];十八大提出,“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15],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是共享理念的深化,理論上的創新,當然共享理念提出的前提條件是經濟的發展,有蛋糕才能分蛋糕,但這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另外,基于實踐發展中的含義,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經濟發展、科學發展和共享發展三個不同發展階段[16]。共享發展理念是對以往發展觀的突破和創新,是科學發展觀的延伸,共享不僅是一種觀念,而上升為發展的指導性原則,不再是一種價值追求,而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
2.2 導向性
共享發展理念不僅是“十三五”綱領的靈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南,也是與四大發展理念創新、綠色、協調、開放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組成中國未來發展的頂層設計,還是引領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航標,豐富中國共產黨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其勢必將長期引領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從改革的終極目標來看,改革就是要改出一個讓社會成員共同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促進社會的發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目標的確立,將使我國的改革實踐與最終發展目標相統一,也為繼續推進和深化改革確立了科學、明晰的具體方向[17]。另外,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上,對于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等方面提出的措施與對策,對未來中國在經濟發展的全面改善和推進也起到導向性作用。因而,共享發展理念將會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始終,共享是社會主義的真諦,在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階段,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不僅是強調在“十三五”期間要求共享,而且對未來賦予了發展動力、發展過程、發展方式和發展性質的新內涵,將會引領中國特色道路的長期發展。
2.3 制度性
政策是正式的制度安排,好的政策必須要有制度來保障和完善,共享發展作為指導理念,要轉變為實際行動,重在制度完善,細節落實。要加快建構對實現共享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制度體系,建立起共享發展機制。十八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指出:“堅持共享發展,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要在建立和完善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階層利益表達機制、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等方面下大力氣,取得實質性和突破性進展[18]。目前,我國社會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與制度改革的不到位也有關系,比如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問題與壟斷行業的存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到位、第一次分配不公、第二次分配補償的理念有關。政府應發揮和承擔應有的責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體制,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各社會階層的積極性,也能為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強大的動力。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和推進建立公平正義的具體制度的建構和完善,是實現共享發展的兩個關鍵著力點。當然,實現機制創立是一個異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但也是一項必須完成的改革任務。
2.4 漸進性
首先,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不是一種階段性的考慮,而是將“做蛋糕”和“分蛋糕”有機統一于現代化的每一個階段,統一于社會每一個階層成員的價值訴求。共享發展不僅是“十三五”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也貫穿于未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始終,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另外,致力于解決我國發展中受益不平衡,共享性不足等問題,這需要一個過程,畢竟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盡管不能以慢慢來作托辭,但確實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一些問題是改革開放將近40年形成的結果,并非一日之寒,要改變也絕非一日之功[19],這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政府領導,全民應對,整體推進。在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共享的發展理念會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文化,夯實改革開放的民意基礎,凝聚中國力量。
3.1 解決民生重點突出問題是基本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的基本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保障人民的生存條件;二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它首先表現為是一個經濟問題、生活問題。因而,各地要積極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精神,結合地方社會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20]。首先,最基本的是保障和改善貧困人口或弱勢群體的生活,建立健全社會化的困難群眾保障體系,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保障格局。切實救助和幫助困難群眾,讓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條件和尊嚴能夠得到維護和滿足,從而提升社會成員整體的生活幸福水準,不讓一個人掉隊,共享小康社會。另外,對于和群眾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社會保障,養老等問題要積極解決,在具體實踐中,要把群眾的基本利益、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和群眾的眼前利益相結合,進行統籌規劃,計劃推進,不能秉著“有錢就辦,沒錢就算”“不出亂子不管,出了亂子才管”的觀點[21],要切實解決好民生的基本問題。
3.2 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共享發展機制是根本
制度對經濟的發展具有反作用,在我國,民生問題表面表現為經濟問題,其實質更是一個政治問題[22]。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政治發展這三者一直處于一個不平衡狀態[23],經濟發展快,政治發展滯后,社會發展緩慢,經濟發展與社會、政治發展不同步,民生問題的解決在制度層面遇到障礙,積累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比如戶籍問題,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模式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造成差距拉大,利益分配不均,發展不協調。因而,具體來說,民生問題的解決最根本的是發揮政府功能,實現由重視行政管理職能向重視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轉變,在保證國家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改變政府支出結構,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改善目前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享有公共服務的不均衡性、不協調的狀態,加大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和文化事業的財政支出[24];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向農村、欠發達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傾斜,讓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都能享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抓好公共服務、脫貧攻堅、收入分配等關鍵問題,以此強化共享理念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踐行落實;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并探索與此相適應的各種創新機制,形成一套與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樣化相適應的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發展實現機制[25]。當然,共享發展機制的構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具有現實針對性,也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具有豐富的內在關聯和邏輯,其實質是利益的調整,民生問題制度的安排。共享發展機制的構建,需要建立全面表達社會利益機制、調整社會利益機制和平衡社會利益機制。
3.3 以人為本調動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是重要條件
共享發展理念,凸顯人民是推動改革發展的根本力量[26]。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黨最大的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只有領導干部提高踐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堅定性,群眾才能有參與的積極性,如果沒有群眾積極性的發揮,共享發展理念也難以落實。因此,黨和政府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領導干部要做表率,實現與民良性互動。同時,群眾也不能被動地甚至是消極地來對待發展,要有主人翁的參與意識,因為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全民的共享,與每個個體休戚相關,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過程中,本身也是全民發展的過程[27]。因此,要把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由執政黨及政府的良好愿望轉變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強大共識,努力創造13億中國人民共同參與發展的機會,共同提升發展的能力,共同提高發展的水平。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全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從而實現共享改革發展目標,真正達到人民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統一。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經濟發展并不等于一切,也并不能自動地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共同發展,唯GDP發展的時代已結束[28]。共享發展理念是解決當今中國民生問題、社會經濟發展問題的良藥,共享不是平均,也不是拿一部人的財富去救濟另一部分人,而是將“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并重,建立共享發展機制,促進社會與個體發展的統一,最終實現民富國強,長治久安,人的自由發展[29]。共享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其必將開啟中國特色道路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中國夢而凝聚力量。
[1] 韓喜平,孫賀.共享發展理念的民生價值[J].紅旗文稿,2016:2.
[2] 葉南客.共享發展理念的時代創新和終極價值 [J]. 南京社會科學,2016.
[3] 唐華.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帶給人民滿滿獲得感[EB/OL].[2015-11-02].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5-11/7894770.html.
[4] 舒新城.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341.
[5] 莫貴龍.“兩個是否”檢驗脫貧攻堅[N].城市海報,2016-03-01(2).
[6] 任理軒.堅持共享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五[EB/OL].[2015-12-24].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5/1224/c40531-27969090.html.
[7]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全文)[EB/OL].[2015-10-29].http://www.caixin.com/2015-10-29/100867990.html.
[8] 全面實現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EB/OL].[2015-03-10].http://news.163.com/15/0310/10/AKBBHJAE00014JB5_all.html.
[9] 張賢明,張平.論改革發展成果共享權及其實現[J].湖北社會科學,2013(10).
[10] 劉菁.海關總署:2015年我國進出口額雙降是形勢最嚴峻一年[EB/OL].[2016-01-13].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6-01/8371599.html.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12] 付莉萍.民之所呼,政之所向:貫徹“共享發展”,增進民眾福祉[J].創造, 2015(11).
[13] 吳波.共享發展理念與中國道路新探索 [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5(6).
[14] 唐任伍.五大發展理念塑造未來中國[J].紅旗文稿,2016(1).
[15] 柏松.突破二元分割,實現完美融合[N].淮南日報,2013-06-18(1).
[16] 李人寅.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不斷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2(3).
[17] 十八大報告(全文)[EB/OL].[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18] 田玉麒.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現實訴求與行動策略[J].沈陽大學學報,2012(2).
[19] 朱崇實.以社會保障改革促成果共享[N].學習時報,2013-04-15(3).
[20] 胡秀榮.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共享經濟改革發展成果[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3).
[21] 王善業.共享改革成果,共謀發展新篇[N].韶關日報,2010-01-05(A01).
[22] 尹慶雙.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N].四川日報,2015-11-13(7).
[23] 張賢明.改革發展成果共享實現機制的理念定位[J].理論月刊,2009(7).
[24] 何志強.建立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機制[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6(1).
[25] 劉武根,艾思林.論共享發展理念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
[26] 崔友平.縮小行業收入差距須破除行政壟斷[J]. 紅旗文稿,2015(21).
[27] 王彥坤.對五中全會共享發展理念的思考[J].共產黨員, 2016(3).
[28] 周振國.牢固樹立共享發展理念[N].河北日報,2015-12-16(7).
[29] 劉錚,吳晶,李延霞.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N/OL].[2015-11-04].http://www.qstheory.cn/politics/2015-11/04/m_1117034992.htm.
責任編輯:沈宏梅
On Socialist Implication of Sharing Development Concept
LIU Zhaoxia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354300, China;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Under the socialist context, sharing is not only the force of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but also the reflections of the condition of people′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nd mass view of Marxism. The essence is to establish the shar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to achieve the win-win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people′s interest and national interest. The sharing development concept has innovative, oriented, institutional, progressive featu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reasons, connot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sharing development concept,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s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haring development idea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sharing development; proposed reas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2016-07-23
劉朝霞(1979-),女,山東濟南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研究。
D610
A
1009-3907(2017)01-0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