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袁達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江蘇 南通 226010)
“山水情結”與現代設計審美
沈袁達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江蘇 南通 226010)
翻開中國文學和藝術的歷史巨冊,對自然山水的繪寫極為常見,中國人對于山水這一自然存在凝聚了獨特認識和情結。在當今的設計領域,“山水情結”的應用也非常普遍。探究山水情結的文化生成,分析其對現代設計的審美影響,對于提升設計作品的視覺品質和美學價值,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代設計;山水情結;創意表現
山水是中國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原型,在中國人的記憶深處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中國人對山水懷有兩種深厚的情結,一種是功利性的親切和敬畏之感,一種是超功利性的喜愛和欣賞之情。這兩種情感相互交織在一起,使中國的山水文化更加豐富多彩[1]。山水文化在表現形態方面,多“物化”于山水詩、山水畫以及山水園林這三種形式,隨著對文化的關注,對意境的追求,對傳統文化的精神記錄和表達,作為傳統文化和精神重要媒介之一的山水美學,也逐漸內化為一種山水情結而廣泛出現于現代設計的各個領域。
南朝梁代陶宏景曾說:“山水之美,古來共談”。自古以來,大自然是人類親近和愛好的對象。遠古時代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對山川和水的描繪與記載,認為山水或是神明的居所,或是神明的化身,中國人對山水有著宗教般的崇拜和敬畏。而在傳統觀念中,山水云煙又蘊含得道生慧、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特質,被抽象為一種文化精神,這種認識和情結體現最顯性的途徑就是文學和繪畫。
山水情結先由文字為主的山水詩顯現,《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由自然景物描寫抒發作者思念心情。《楚辭·九章》中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祖南土。”流露作者行吟澤畔,貶謫自傷之情。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顯示了山水與人格道德之間的關系。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莊子曰:“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勝”。在自然的親和外,山水也具有了哲學的意味。此時的山水之景已經轉化為陶冶性情和寓意人格的對象。到了晉代,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他登山涉水親臨自然,感受細致入微,通過對自然山水“動”、“靜”、“聲”、“色”的狀態描繪,將山水作了極致呈現。
另一種抒寫山水情結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中國傳統山水畫,審美傾向更為顯性,也更注重主客體的交融。在東晉理論家宗炳看來,山水是“以形媚道”的,山水雖然不是道德本身,卻可以以它來體會和領悟道。五代荊浩所提出 “遠取其勢,近取其質”,說出了觀察塑造自然山水應理解其“質有”。宋元的山水畫藝術中,水墨表現得到了推揚,真實的山水景象消失了,山水由“質有”走向了“趣靈”,山水情結寄托在了淋漓暢快的筆意中,以山水為媒,畫家自身置于超越自我乃至忘我的境界里。當然,宋元繪畫中的山水,不止于水墨,也出現了具有“古味”的色彩和水墨和諧相融的青綠與金碧山水,反映了山水的莊麗,彰顯濃厚裝飾和象征意味,在空間處理、形體塑造和意境審美中,流露出對自然的詩意理解和真實表達,具備了一定的寫實性,表現出“可游、可居、可思”的理想之境。
山水文化源生于中國人的意識深處,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義,從傳統詩詞文本和畫論畫作中可以看出,山水既是眼中之物,也是“道”的親近物。現代設計的發展過程,離不開文化的滋養,也離不開對文化意蘊的反思和聯想。對山水的“質”與“趣”進行純化和粹煉,把“悅形”、“逸情”、“暢神”三個審美層次作為現代設計的參照系,則能增色設計的視覺品質,提升文化認同,同樣也能發揚現代設計不同于傳統繪畫“小眾”的傳播特征。
(一)外在寫形,寫真實山水
《周易·系辭下傳》:“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2]。從其思維方式看出上古先哲在觀察自然萬物時,以“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方式,觀物不固定于一個角度,也不局限于某一個孤立的對象,而是采取多種角度全面觀察,“觀”是對外界物象的直接觀察和感受。“取”是在“觀”的基礎上提煉、概括、創造。“觀”和“取”都離不開“形”。這體現中國人的思維風格倡導重具體和重形象。這種思維風格沿用到現代設計中就是“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在《舌尖上的節日(端午)》招貼設計中,設計師以具象的思維感受自然界的各種形態,通過視覺語法闡述了山和中國美食文化的相通之處,借用現代圖形創意中的元素替換手法把山的厚重同傳統民俗文化的濃郁作了比較。這種獨特山水情結構成的視覺語匯,呈現的直觀意義、物象面貌,在被受眾接受時能自然得以凝練,對設計師而言,清晰的圖式表現手法使得審美對象主體性更為突出。它可體現傳統文化對自然的尊崇,視覺領域更為闊遠。
青綠山水,著色濃重,風格明艷,畫家用色彩和結構感悟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表現方法的精微、細致,畫面效果的雍容華貴展示出更為顯著的寫實因素[3]。在現代設計中,可以把青綠山水這一典型的工筆重彩形式加以遷入,例如中國青城的標志設計,色彩語言鮮明、響亮,審美品質文雅、富貴,創作中利用了青綠山水成熟的色彩經驗模式,并把其理解為一種傳統文化符號,融入解構、重組、歸納的設計手法,作品流露出同自然親和的情結。
佛教認為宇宙萬象都要依賴各種因緣條件才能生起,“因”是主要的、決定性的條件,“緣”是次要的、輔助性的條件。從上述設計的視覺效果而言,“因”是中國人內心的山水情結,“緣”是尋求山水外形與表現物的相似因素,創作中以“悅形”的情結去表達設計主旨,易于人們產生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
(二)內里盡意,書心靈山水
以意生象的結構是將“意”投射于“象”中,使“意”與“象”之間產生換喻效果,山水的表意寄情需要意境烘托。宗白華先生認為:“意的形成是藝術家的自我情感認知,往往透過宇宙人生中的具體事物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有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4]可謂“山、水”為大物,要表現“一障山川之形勢氣象”,也要表現“可游”、“可居”之狀態,在現代設計中,山水之美也應從生理之娛轉為精神提升。
一些具有文人氣質的設計師作品,多會融入傳統水墨山水的繪畫逸趣,山水畫自由的視覺空間、無拘束的藝術情感表述,為設計作品注入理想、情趣和意境。這種典型的審美意識,表現了人們對山水之美的浪漫情懷。鄭中先生設計的品牌文字作品《服寫山水》,把西方的復寫紙與中國的宣紙擠壓、捆綁、搓揉,印痕形成的山水奇觀和自然山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復寫紙在宣紙上沉著的紫色肌理又似寫意山水的皴法,一切均為自然生成,主題文字的擺放位置和畫面產生和諧的平衡,與周圍的余白相親,給人一種氤氳、浮游的氣息,山水之形于似與不似之間,氣勢也同樣磅礴,但是情感卻有了跳躍,其以形象和境界的相似闡釋山水形態和藝術設計之間的情結存在,至此,我們可以看出設計師的創意靈感并不僅限于物象再現,而是追求心性下的意境大美。
(一)借勢生勢,積山水恢弘
中國人對于山水多內化為人格標志,敬仰山的至偉,愛慕水的至柔,山水特性成為了一種人格的表述。在山水畫藝術中,北派山水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茂密繁滿、大氣磅礡,整幅落墨、頂天立地,布滿大紙,疏密有致,有著先聲奪人的氣勢,讓觀者感受到一種強韌的內力和灑脫奔放的情結。在現代設計中,運用山水的雄偉氣質,可以讓作品的氣度更為博大。洛可可賈偉先生的設計作品《高山流水香臺》,形態以幾顆隨意磊盈的鵝卵石堆砌在一起,素樸之美蘊于流動的線條之中,當香椎燃起時,流水般的煙氣自山上蜿蜒而下,似云海纏繞山間,宛如瀑布,形成“高山流水”的奇妙意境。方寸之間呈現出一幅寫意山水的畫卷。以煙代水、一石知山,在石與煙、山和水的對話中,詮釋了“靜的美感”和“動的韻律”,整個作品意象精微,韻味幽遠。大山水寓于小景觀,小景觀可現大境界,體現了以小見大的東方美學思想,以一個小景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山水情愫。
(二)情感遷移,引山水之勝
在傳統哲學思想中,美丑被認為具有相對性,可以互相轉化。如莊子第一個明確地談到“丑”的問題,他指出“丑”的外形之中,可以包含超越丑的形體的精神美[5]。而藝術創作是審美的最高表現形式,其主旨就是把現實中典型性非常貧弱的事物改造成典型性比較豐富的東西,換言之,就是把現實丑的事物經過藝術規律轉化為藝術美。現代設計中,若要把現實生活中一些明顯不適合普遍審美的事物化為美,則需要建立起輕松的審美體驗環境,易于觀眾的審美接受。而自然山水具有的鮮明格調,能給人美的享受。倘若以其去反映生活,創設典型環境,把審美有缺陷的事物轉化為另一種類的美的形象,觀者就不會產生審美抵觸,甚至因與生俱來的文化意識而產生情感遷移與升華,這個認知的變成過程就是審美的本質力量。奧迪Q7的創意廣告設計,畫面主體圖像由污泥幻化而成,眾所周知,臟痕污漬在大眾的審美習慣中是丑的,古人有“蠲濁而流清”一說,但是在廣告設計畫面中,卻能“化腐朽為神奇”,把生活丑轉化成了藝術美。設計師在表現車身污泥時,依照典型化和審美化原則,真實生動地畫出山水“雄”、“秀”、“美”的特征,體現設計師對于生活的審美感情,這樣的藝術形象,雖然“用墨”與美存在矛盾,但觀者卻能給予審美認可。倘若沒有山水這種情懷性符號來表達情感和理念,設計創意可能很難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三)文化認同,揚山水意遠
山水情結體現在現代設計中,是民族藝術精神和人文氣象的再現,是設計師深受傳統山水的影響,寄情于山水、蘊意于山水的智慧表達。山水也可以從我們眼中的自然存在轉變為傳統的文化符號,具備了“能指”的視覺語言功能特征和“所指”產生的文化意象。因此,把山水情結作為母題融入于現代設計,是對民族化藝術設計的有力貫徹,也是對一種傳統文化資源的善用與開新,使得作品有了強大文化底蘊和鮮明民族特色。
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泛道德主義色彩,一切的文化現象都有其道德象征,附帶的價值判斷也以道德倫理為準則,中國人尊崇正直偉岸的人格精神,通過山水可得到象征性映照。也就是說,現代設計中的山水呈現的道德隱喻也與觀者追求的審美人格是一致的,可以對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心理暗示。現代設計需要把人類文化積淀的傳統造物深層理解,進行認識置轉換,把提煉的文化符號和藝術精神巧妙對接到現代人的實際需求中[6]。
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于山水文化所凝聚的情結是濃郁而恒遠的。由山水審美而內化成的山水情結潛移默化地影響于各個文藝領域,強調與山水親和的情結,對現代的設計文化一樣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可以思考與提煉“山水”的視覺形式,構建符合這個時代審美趣味的圖像語言,通過有限的外在形式寄予無限的精神內涵,讓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交相輝映。
[1]梁真真.道家美學思想影響下的傳統山水審美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周德波.符號意識、文字觀念與中國意象思維的萌芽[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3]謝宗君.中國青綠山水的當代意義[J].藝術界,2009,(6).
[4]延佳黎.中國山水畫“意境”說[J].美術觀察,2011,(3).
[5]侯云峰.中西方審美文化中審美范疇"丑"之比較[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5,(1).
[6]熊微.傳統文化融于現代設計的結構層級與轉化方法[J].創意與設計,2014,(5).
(責任編校:余中華)
Affection for Landscape and Modern Design Aesthetics
SHEN Yuanda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10, China)
In the gorgeou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Chinese people have created a lot of works concerning natural landscape under the motivation of unique acquaintance and affection towards such natural phenomenon. “Affection for landscape” is applied commonly in current design. It is practically meaningful to explore cultural formation of affection for landscapes and analyze its aesthetic effects on modern design, which can improve visual quality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design works.
modern design; affection for landscape; originality expression
2017-02-18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重點課題“高師美術課程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活化與傳承研究”,編號:T-b/2015/022。
沈袁達(1981— ),男,江蘇海門人,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術設計。
J522
A
1008-4681(2017)03-0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