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義學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我國多年的扶貧經驗充分證明,產業扶貧是脫貧的必由之路。沒有產業發展帶動,很難脫貧;缺乏產業支撐,脫貧難以持續。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治本之策,也是難中之難,哪個環節也不能“掉鏈子”。
雍容華貴的牡丹花有著“萬花之王”的美稱,而油用牡丹更是全身皆是寶,花瓣、籽粒、丹皮都有不同的用途和價值,種植油用牡丹,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周至縣尚村鎮張屯村通過發展油用牡丹產業,建設“周至縣萬畝油用牡丹種植生態觀光園及深加工項目”,既解決了部分貧困戶就業問題,又使貧困戶走上脫貧之路。這只是陜西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據了解,2017年以來,陜西堅持“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思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陜西建立了全省產業扶貧項目庫,涵蓋種養殖、林業、電商、光伏、旅游等方面項目4346個,落地實施項目2950個,初步構建了大產業扶貧格局。
今年,陜西產業覆蓋度不斷提高,脫貧基礎進一步夯實。一方面,全省各地推進貧困戶產業全覆蓋,新增蘋果種植面積近20萬畝、獼猴桃4.6萬畝、茶葉5.5萬畝、中藥材105萬畝,發展生豬、肉羊、奶山羊、林下養殖等特色畜牧業適度規模和標準化養殖13余萬戶,近40萬貧困戶受益。另一方面,三產融合促進貧困戶產業增收。在56個貧困縣新建農產品初加工設施1090座,果蔬貯藏庫600多座,新增貯藏能力4萬噸;培育15個國家級優秀品牌和80個省級果品優秀品牌,“漢中仙毫”獲“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大荔冬棗入選2017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齊峰奇異果、洛川蘋果、秦寶牛肉等11個產品獲得金獎。農產品倉儲、加工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得到提升,促進了貧困地區農產品能賣得出去、賣上好價錢。
在發展傳統的農、林、牧扶貧產業基礎上,陜西很多地方通過發展新興產業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實施延安光伏扶貧項目37個、26.63萬千瓦,惠及1.6萬貧困戶;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02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75.6億元,直接帶動脫貧超過5萬人;實現貧困縣電商服務中心全覆蓋,貧困村電商服務站點覆蓋率35.3%,網絡交易額超過4000億,貧困縣網絡交易綜合指數位居全國第10,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促進10余萬貧困戶多環節增收。
2017年,陜西堅持一手抓貧困地區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提升帶動貧困戶能力,一手抓典型模式推廣復制,構建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據統計,陜西共在56個貧困縣新建扶貧產業園1136個、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076家,增速分別是2016年的一倍以上,從事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比重達55%,實現經營主體數量和質量雙提升。24.8萬貧困戶依托3萬多新型經營主體精準收益,超過產業脫貧戶數的60%,“訂單式”“勞務式”“股份式”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形成。
首先,大力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持續推進“十百千萬”工程,安排專項資金1.38億元,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等方式支持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創建優勢品牌,強化技術改造,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經營服務水平,增強扶貧帶貧能力。
西鄉縣互助資金扶持發展的大棚蔬菜
第二是建立主體帶貧約束機制。將帶動貧困戶作為主體承擔產業脫貧引導資金項目的必要條件和硬性約束,明確帶動貧困戶數量、利益機制和增收目標;將帶動貧困戶作為申報認定明星企業的前置審核條件,提高主體參與產業扶貧的積極性。
第三是推廣復制成熟模式。建立全省產業扶貧模式庫,涵蓋85種典型模式,把更多的貧困戶融入產業鏈增收脫貧。其中商南縣借雞還蛋“四借四還”模式,使缺乏產業資金條件的貧困戶實現脫貧;白水縣企業托管、產量保底、增收分成“果園托管”模式,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等問題。特別是經過創造性實踐,總結推廣的資金變股金、折股量化、保底分紅“五位一體”供銷模式,52家龍頭企業帶動7.8萬貧困人口享受分紅,得到汪洋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性批示,成為全國重點推廣的八大模式之一。
在發展扶貧產業過程中,陜西逐漸形成一套完善的“技術+營銷”服務體系,使幫扶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構建和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過程中,百名干部包市聯縣駐村,發現問題、解剖麻雀、宣傳政策、探索路子、督導考核;開展“產業扶貧大調研”,形成“深化產業扶貧精準脫貧”“推進‘三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等一批高質量調研報告,提升了對產業扶貧工作的服務指導能力。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治本之策,也是難中之難,哪個環節也不能“掉鏈子”。
陜西把技術幫扶作為產業脫貧的關鍵環節,強化靠前服務、靠近實訓,重心向下、土洋結合、實用實效,不斷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陜西建立了省市縣產業脫貧技術幫扶“110”指揮中心114個,搭建技術服務工作平臺518個,向貧困戶發放幫扶明白卡130萬張,組建一線技術服務團隊955個。1.2萬名技術專家、5238名農村能人,依托“110”平臺統一調度,通過電話熱線、視頻系統、上門入戶等方式,組織服務突擊隊24小時全天候解決貧困戶技術難題,實現傳統技術培訓向現場技術幫扶的根本性轉變,有效打通產業扶貧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共接聽技術求助電話9.4萬次,開展技術服務4萬余場次,提供技術援助42.2萬戶次,涉及40多個產業,群眾滿意率達95%以上。同時,不斷強化“三支隊伍”科技服務。組織2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市級農科所近2000名專家到一線搞調研、抓培訓、作指導,對口幫扶貧困縣;選派1.4萬名省市縣三級農技人員駐村入戶,手把手指導幫扶貧困戶;引導鼓勵8000多名職業農民結對帶領貧困戶發展產業。
洛川蘋果喜獲豐收
柑橘產業園
產業扶貧中也出現過“產得出來、賣不出去”“菜賤傷農”的現象。2017年,省領導親自帶隊赴北京、上海、蘇州、深圳等11個主銷城市開展蘋果、獼猴桃、茶葉等農產品推介活動,組織農業企業參加中國農交會、洛川蘋果國際博覽會、眉縣獼猴桃世界大會、楊凌農高會以及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陜西特色農產品展銷季”等農產品展銷活動。在這20多場次中,累計簽訂銷售訂單額超100億,并初步與江蘇世界村健康產業集團達成了優質農產品銷售協議。
周至獼猴桃產業園
抓技術服務促生產,抓品牌營銷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在發展扶貧產業中,從產前指導,到生產技術服務,再到產后營銷,處處都能看到扶貧干部的身影。陜西啟動實施了“農產品品牌宣傳推介行動”,安排財政資金2100萬元,以蘋果、獼猴桃、茶葉等10余種區域公用品牌和部分知名企業品牌為重點,緊盯重點銷售區市場,在高速公路沿線、機場、高鐵、地鐵等公共場所開展立體化宣傳,推動“陜西產品”向“陜西品牌”轉變,促進了貧困地區農產品產得出、品牌靚、賣得好、能增收。
為了不斷拓展產業扶貧投融資渠道,陜西統籌財政資金、政策性金融資金、扶貧小額貸款、農業擔保資金、農業保險和社會資本精準投入產業扶貧。
一是整合財政資金投入。率先創設產業脫貧引導資金,切塊下達6億元,占農業產業發展專項的50%以上,把項目審批權實施權下放到貧困縣,由縣區結合實際自主發展能扶貧帶貧的產業項目。特別是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不斷強化,寧陜、略陽等農業專項支持資金量較2016年增長近10倍。
漢中茶葉包裝車間
二是組建省扶貧產業投資基金。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財政資金作引導,其余按1:4比例市場化籌集,組建省扶貧產業投資基金,支持貧困縣區發展扶貧產業、培育扶貧主體。目前,省財政先期注資5億元,省農業廳經組織行業專家評審,建立了涉及農業、電商物流、鄉村旅游等7大類180多個項目的基金項目庫。按照“每10萬元帶動2—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標準,截至11月底,落實投放項目8個、投資額2.03億元,融資10億元。
三是加大政策金融支持。陜西推出“精準脫貧貸”“扶貧5321貸”等10余種金融信貸產品,2017年前三季度,完成扶貧小額信貸46億元,惠及10.9萬戶,有效申貸獲得率達99.2%。省財政新增3500萬元用于貧困縣農業保險補貼,開發了蘋果收入保險、花椒價格+氣象綜合指數保險、茶葉低溫氣象指數保險等30多個新險種。
四是引導社會力量投資。陜西協同國資委引導93個國有企業組成9個 “合力團”對接9個市,面向56個重點貧困縣,通過組建產業扶貧開發公司、產業扶貧基金平臺等聚力產業扶貧。目前,9個 “合力團”已對接扶貧項目119個,開工建設48個,投資28.9億元。
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平利縣龍頭村
2018年,陜西在產業扶貧方面,將從以下八個方面繼續發力:
一是加強統籌整合,凝聚多方資源。繼續統籌專項扶貧資金、涉農資金、小額信貸、農業保險、互助合作資金等,強化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資金保障;進一步整合金控集團、國企合力團、民企幫扶、校地合作、蘇陜協作、人才科技等社會幫扶力量,凝聚產業扶貧合力;將產業扶貧與“三變”改革、村集體經濟建設、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等關鍵措施緊密結合,深化大產業扶貧格局。
二是實施“六大工程”,抓好產業覆蓋。組織實施特色產業百萬工程,規劃推進全省新增100萬畝矮砧蘋果、100萬畝獼猴桃、100萬畝茶葉、100萬畝設施蔬菜、100萬只奶山羊、100萬畝林果基地六大工程,促進短期脫貧與長效增收有機結合。指導和督促貧困地區做實產業項目庫,實現資金與項目的及時高效銜接,推動產業扶貧項目落地、到戶、見效,提高中長期產業對貧困戶的覆蓋度,提升質量效益和發展水平。
三是推進三產融合,拓寬增收渠道。在56個貧困縣每縣打造一個農產品交易市場、一個農產品加工園區、一個農產品倉儲基地、一個電商物流園區;創建1個旅游扶貧示范片區、10個旅游扶貧示范縣、100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100個旅游扶貧示范村、1000戶旅游扶貧示范戶;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在56個貧困縣全覆蓋,每個貧困縣培育1-2個網絡銷售品牌;實施150萬千瓦光伏扶貧項目,覆蓋30%產業脫貧戶。
四是立足典型培育,強化示范帶動。在貧困地區重點培育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品牌營銷、鄉村旅游等產業龍頭,實現一業一龍頭、一村一主體,實施“產業小鎮”培育工程,構建利益緊密聯結的脫貧帶貧機制,拓展貧困戶增收空間。總結提煉一批產業扶貧成熟模式和典型范例,加大典型宣傳和示范引領。
五是突出“陜牌”打造,促進市場營銷。按照“基地在鄉村、加工在縣區、銷售在全國”的發展理念,強化品牌打造,倒逼產業升級,著力培育陜果、陜茶、陜藥等十大區域公用品牌。
六是深化“三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力爭在2018年內,全面完成清產核資、“七權同確”、成員界定、股權設置、組織建設等工作;大力推廣“企業+黨支部+集體經濟組織+三變+貧困戶”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持續推進“三變”改革、“百村示范、千村試點、萬村推進”工程。
七是堅持靠前服務,做實技術幫扶。建好用活技術幫扶“三支隊伍”,建立千名實用型技術幫扶專家庫,深化產業脫貧技術幫扶“110”平臺服務機制,完善經營主體技術幫扶機制;探索政府購買技術服務機制,實現產業技術幫扶對有產業發展意愿的貧困戶全覆蓋。
八是強化督導考核,推動任務落實。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建立縣委縣政府一把手協調工作機制,夯實各組成部門工作責任;進一步強化省級組成部門、市縣政府、產業脫貧辦以及省金控集團的協作配合機制,通過聯動督導考核,確保產業扶貧精準脫貧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