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做好全國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更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絕無退路。”這是黨中央對脫貧攻堅的新指示、新要求,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
決勝全面小康,進入倒計時。陜西作為全國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十八大以來,陜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脫貧攻堅工作呈現出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新特點。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775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228.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8.02%下降到9.45%。
2017年是陜西脫貧攻堅系統謀劃、精準施策、全面提升的關鍵之年,也是陜西扶貧事業奮力拼搏、大有作為的一年。全省上下糾偏補短抓整改,標本兼治謀長遠,全面提升脫貧攻堅整體質量和效果,經歷了一場“浴火重生”的脫貧“大考”,陜西脫貧攻堅進入了新的常態、新的階段。
從整改發力、銳意進取到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從精準核實、精準施策到完善“三大幫扶體系”,從“六個精準”細化、“八辦兩組”運行上軌到脫貧攻堅實質的提升,陜西正以超常規的舉措,聚焦精準、苦干實干,靶向施策、久久為功,持續用力、統籌推進,打贏了一個又一個戰役。
在這場脫貧攻堅的戰役中,全省各級干部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不動搖,確保脫貧攻堅覆蓋到每一個貧困群眾;堅持以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為重點,把最“強”的干部用在最“硬”的脫貧攻堅戰場上;堅持以提升脫貧攻堅的質量和效果為核心,讓優勢產業在激活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動力的同時,把貧困群眾緊緊嵌入在產業鏈條中。精誠團結奮進、精心謀劃設計、精準施策發力、精益求精務實,形成了脫貧在深化、作風在轉化、生活在變化的良好格局。
正如在產業脫貧中,陜西堅持長短項目結合,逐縣逐村選準產業扶貧方向,通過培育、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讓產業圍繞脫貧布局,讓脫貧融入產業發展,真正實現了產業發展、貧困戶脫貧。
在探索創新中,陜西注重激發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村“三變”改革,使貧困戶聯股聯利聯心,實現產業發展、集體壯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在系統謀劃中,陜西沒有就脫貧抓脫貧,而是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致貧原因,建立有針對性的幫扶模式,形成了像“借菇還貸”、“三帶四聯”、產業托管等一批產業幫扶案例,企業、高校、醫療機構更是融入其中,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3+X”幫扶體系,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的扶貧干部和脫貧標兵……
也正是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奮力攻堅的精神感召,我們特別策劃編輯出版《脫貧攻堅 陜西年度報告》,以此來總結經驗,樹立典型,激發活力,推進脫貧攻堅在新的一年有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