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義學 張靜
“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我終于在縣城有了新房子了。”2017年10月14日,黃龍縣崾崄鄉白城橋村精準扶貧戶李月俠激動地說:“如果沒有黨的好政策,我這輩子就只能住在窮山溝了……”10月14日—15日,黃龍縣利用兩天時間,為7個鄉鎮867戶易地扶貧搬遷戶進行了公開抓號選房,李月俠選到了滿意的房子。這樣喜慶而激動人心的影像,最近幾年不斷在陜北、陜南、關中各地“重播”。
本刊記者查閱發現,11、12月正是各縣市易地扶貧搬遷搖號分房集中期。2017年以來,陜西省國土廳舉全系統之力狠抓易地扶貧搬遷助力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績。1月和7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先后來陜視察肯定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國務院領導2017年度就陜西省易地扶貧搬遷作出3次重要批示,分別對陜西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舉措和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9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上,陜西省政府作為全國5個發言省份之一作了經驗交流,“陜西推行先業后搬、以業促搬、以崗定搬、訂單搬遷,實現人、地、房、業對接”的做法在汪洋副總理講話中予以高度肯定。10月舉辦的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上,省國土廳作為唯一省級單位作了工作交流。國家生態搬遷工作和易地扶貧搬遷“拉網式全覆蓋”大巡查都確定在陜西省先行試點。
丹鳳縣商鎮老君安置社區
平利縣移民社區工廠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就業
陜西堅持把精準二字貫穿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始終。一方面精準聚力,主動對接同級發改、財政、扶貧等部門,完善修編了《移民(脫貧)搬遷“十三五”總體規劃》和《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總體規劃》,爭取最大支持,形成工作合力。特別是在開展蘇陜扶貧協作時,加強人才培養、支持發展“飛地經濟”、鼓勵拓展礦業市場等3個方面11項業務協作,協調陜南三市引進江蘇常州玩具廠商等勞動密集型項目落戶安置社區,建立社區工廠10余家。陜西省國土廳黨組以上率下,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忠武同志每周至少安排一天時間親力親為抓移民搬遷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舉全系統之力狠抓移民搬遷助力脫貧攻堅實施方案》明確了23條具體措施,把國土業務與易地扶貧搬遷有效融合起來,通盤考慮,統籌推進,有力支持了脫貧攻堅工作。另一方面推廣“三精”工作模式。按照2017年5月胡和平同志關于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要更加規范、更加精準、更加精細的指示要求,確定以“三精”(精準搬遷、精確施策、精細管理)工作模式統攬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局,恪守政策初心、嚴把“四線”標準,著眼穩定脫貧,立足精細管理,進一步將國家政策具體化、項目資金管理規范化、搬遷工作標準化,國家發改委專題編發陜西“三精”工作模式政策導引向全國推廣。
2017年,陜西省國土廳以“建設推進年”為主線,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扭住“開工率、建成率、入住率”三個關鍵指標,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加快工程的建設進度。2017年初,自南向北抓開工,先后召開陜南、關中、陜北三個片區現場會,以及全省移民(脫貧)搬遷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暨推進會議,迅速掀起項目建設“春季攻勢”。4-9月,扎實開展夏季大整改、大提升,以“三精”管理為統攬、以常態化督導為抓手,弛而不息抓整改、促規范、上水平,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入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的發展快車道。從10月份開始,又在全省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市、縣,集中力量開展秋冬會戰,全面打好“項目建設、問題整改、三精管理、穩定脫貧”四場重點戰役,為國家年終考核、來年大巡查和打造易地扶貧搬遷“陜西品牌、國家標準”奠定堅實基礎。
據介紹 ,通過全省各級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截至11月底,陜西省最新核定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開工28.91萬戶96.98萬人,開工率99.01%;竣工21.51萬套70.95萬人,竣工率72.44%;已交鑰匙15.12萬戶50.24萬人,其中,實際入住9.25萬戶29.86萬人,實際入住率30.48%。2016、2017年國家計劃任務共16.69萬戶62萬人,已開工18.25萬套62萬人,開工率100%;竣工14.61萬套49.01萬人,竣工率79.04%;已交鑰匙9.25萬戶30.73萬人,其中,實際入住5.24萬戶17.32萬人,實際入住率27.93%。各項指標均處于全國領先位次。
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大平地移民點
始終把搬遷和脫貧系統謀劃、并聯推進、配套實施,切實做到搬前精心謀、搬中配套建、搬后快速跟。在規劃選址上推行“四避開、四靠近、四達到”,把群眾搬遷到便于就業和發展生產的地區;在安置方式上以集中安置為主,鼓勵進城入鎮,推行易地扶貧搬遷與避災、工程搬遷群眾融合安置,避免“窮人扎堆”,便于“以富帶窮”,確保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一是注重政策疊加。圍繞脫貧攻堅大局,不推不拖,主動對接融入全省產業、就業扶貧總盤子。在確保移民搬遷工程建設符合標準的前提下,將當年建設任務完成后的結余資金,用于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后續扶持。在用足用活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基礎上,把產業、就業、健康、教育、生態、社會兜底等“幾個一批”的扶貧項目、資金和幫扶措施繼續惠及搬遷群眾,同時,將搬遷后續幫扶項目,作為財政涉農資金整合使用的優先方向,形成政策疊加效應、凝聚脫貧合力。二是構建一小時就業圈。堅持內扶外引的思路,鼓勵各類市場經營主體、能人大戶等在社區及周邊興辦社區工廠,推動公房變工廠、商鋪變市場、社區變景區;落實“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脫貧模式,加快社區配套園區建設,培育、引進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打造搬遷群眾能脫貧、逐步致富的產業體系、就業支撐、創業平臺。同時,以高速公路和國道沿線、主要流域干線為重點區域,培育84個規模不等、類型各異、配套完善的示范點,串點連線、以點帶面,著力打造安置社區、產業園區“雙示范”體系。三是強化社區服務增加就業崗位。針對不同搬遷對象落實相應就業扶持政策,積極開發托幼托老、配送快遞、修理維護、物業管理、衛生保潔、社區治安、市場管理、環境管理等社區工作崗位2300余個,公益性就業崗位向年齡較大、就業困難的搬遷群眾傾斜。四是開展活動促脫貧。圍繞開展集中安置社區配套產業園區集中開工及“交鑰匙、住新房、搬新家”兩項活動,全面提升精準入住率;以開展“就業充分社區”創建、移民安置社區工廠技術比武活動為契機,倒逼各地落實就業舉措,樹立搬遷群眾勤勞脫貧的典型;聯合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舉辦陜西易地扶貧搬遷論壇,發布出臺一批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擴大影響力和社會參與度。我省提出的“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就業是核心、產業是根本”工作理念,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高度肯定,陜西省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穩定脫貧的做法已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專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汪洋。
緊扣2017年度全省減貧計劃,陜西省國土廳牢固樹立大局意識、配合意識,及時提請指揮部召開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會對2017年度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脫貧退出任務進行了周密部署。印發了《關于做好2017年計劃摘帽縣、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督導工作的通知》,一是成立了由廳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協調包聯領導小組,并多次赴延長調研座談,制定了幫扶計劃和措施,指導延長縣脫貧摘帽。二是對2017年計劃摘帽縣、退出村和脫貧人口中涉及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進行全面排查,摸清底子,對不能滿足脫貧條件的對象建立專門臺賬,及時向扶貧部門反饋,進行會商。三是重點督導2017年減貧計劃中所涉及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完成情況,采取劃片分組督導、每月開展研判,全程跟蹤、及時預警、強化指導,確保不出差錯、不降標準,服務全省脫貧大局。
市、縣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實施主體。省國土廳本著依靠基層、服務基層的理念,始終做到難關共渡、責任共擔、經驗共享。一是資金保障有力。根據各市、縣搬遷計劃任務、工作進度,及時撥付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資金,絕不因資金籌集撥付不及時而影響項目建設進度。二是建設“一庫兩平臺”,用微信搭建了全省移民搬遷工作基層智庫,實時向基層領導干部傳遞國家最新政策和理論研究成果,為全省移民搬遷工作提供最一線的智力支持。搭建了政策執行和工作交流QQ平臺,及時為基層干部解惑答疑、交流工作經驗。三是每月定期召開視頻會議安排工作、調度建設、開展專題培訓,針對工作中的難點、熱點,及時編發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導引,印發政策宣傳彩頁、政策讀本,指導基層干部開展工作。四是堅持貼近基層的工作方式,每遇出臺政策、研究方案時,先赴基層一線調研,解剖典型、深入交流,認真聽取基層意見建議,確保政策制定符合實際、貼近基層,執行不走樣,不讓基層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