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王瑞鵬 馬平衛

綠水環繞的美麗寧強縣城
近年來,寧陜縣積極探索“支部+X+貧困戶”黨建精準扶貧模式,實現了“黨建落地生根”和“貧困戶摘帽拔根”的雙贏。
該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全村288戶906人,其中貧困戶130戶347人,貧困發生率近40%。2014年7月,中央辦公廳幫扶工作小組干部譚嘯宇擔任起代理村主任一職。在深入調研后,譚嘯宇決定動員有能力的黨員牽頭成立合作社,帶動群眾發展產業。
村民劉大華熱心公益事業,譚嘯宇找到他,希望他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牽頭辦養蜂合作社。2014年11月,海棠園村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劉大華擔任理事長。該村“支部+X+貧困戶”由此初具雛形。村黨支部副書記馬琪也被動員牽頭成立了海棠園生態農業合作社。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海棠園村黨支部探索出了“破、立、建”的脫貧方法。所謂“破”,就是通過支部強化學習,破解思想難題;用脫貧貸、互助資金,破解資金難題;開設夜校,破解項目科管難題;用“一事一議”和“整村推進”政策,破解配套設施難題;以“企業+農戶”模式,破解產銷難題。所謂“立”,就是用黨員干部帶頭干,樹立“小園精神”。所謂“建”,則是鼓勵能人大戶建立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增收。
在中央辦公廳選派第一書記胡達的指導下,海棠園村積極探索抓黨建促脫貧,大力支持村辦農產品合作社運營,將全村130戶貧困戶吸收進合作社,僅有機水稻種植一項,覆蓋全村74戶貧困戶。2016年5月,寧陜縣“兩學一做”暨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年活動現場會在海棠園村召開,由“破、立、建”延伸出來的“支部+X+貧困戶”脫貧模式,開始在全縣推廣。

“我率先組織11戶農家樂,成立了農家樂協會。之后,我們又相繼成立油牡丹專業合作社、互助資金協會等2個合作社、3個協會。”筒車灣鎮七里村黨支部書記唐萬春說。黨支部成員擔任協會、合作社理事長或監事長,讓黨員在經濟合作組織中發揮引領作用,帶動了產業發展。
目前,寧陜縣主要有4種“黨支部+X+貧困戶”扶貧模式。金川鎮老莊村黨支部通過引進“寨溝綠寶”對接有機雜糧,建立起“黨支部+農業園區+貧困戶”模式;皇冠鎮朝陽社區黨支部發展農家樂等三產服務業,建立起“黨支部+旅游景區+貧困戶”模式;新場鎮花石村黨支部成立勞務合作社,協調貧困戶就近務工,建立起“黨支部+合作組織+貧困戶”模式;梅子鎮安坪村黨支部通過黨員“一帶二”工程,建立起“黨支部+黨員干部+貧困戶”模式。
開展“黨支部+X+貧困戶”精準扶貧,關鍵在建強基層黨支部。寧陜縣投資800余萬元實施20個村級活動室建設,整治“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選拔12名思想好、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的農村致富帶頭人,40名善管理、懂經營的第一書記,1800余名連心干部到貧困村工作;開展鎮村干部培訓,邀請專家精準對接合作社和黨員產業大戶授課。
“黨支部+X+貧困戶”模式的有效運轉,促進了基層黨組織與市場和貧困戶形成鏈式“紐帶”,實現了黨建與脫貧的雙推進,推動了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精準脫貧工作深度融合,確保了黨建工作“落地”和脫貧工作“生根”。
在村民心里,以前覺得村黨支部“有些虛”。現在通過“黨支部+X”這個平臺帶動大家增收致富后,大家對黨支部越來越認可,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黨員民主評議合格率和優秀黨員比例,比過去大幅提高。
通過黨支部牽頭,皇冠鎮興隆村相繼成立了生態養豬等5個合作社。在合作社帶領下,產業形成規模,村民們找到了致富門路,黨支部的號召力也得到加強。如今的興隆村,全村93戶全部脫掉了“貧困帽”。據介紹,去年寧陜縣共18個村4969人脫貧,超年度計劃1個村569人。
朝陽溝景區開發建設中,朝陽社區黨支部在工作協調、民企關系融洽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景區承建方秦嶺皇冠實業公司嘗到了甜頭,也成立了皇冠實業黨支部。遇到問題,兩個支部一起開會研究,難題很快得以化解。“黨支部+旅游景區+貧困戶”不僅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致富,也促進了非公黨組織建設。
梅子鎮安坪村自然條件差,產業零散,不具備成立經濟合作組織的條件。村黨支部讓每個有能力的黨員幫聯2戶貧困戶,形成“黨支部+黨員干部+貧困戶”模式。村里老黨員楊正森說:“有了‘支部+’,讓自己有了目標和責任。”
“‘黨支部+X+貧困戶’增強了扶貧成效,抓實了基層黨建,加快了農村發展,促進了社會和諧。”寧陜縣委書記張益民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這一模式,豐富“X”內涵,擴展“+”鏈接的范圍,提高基層黨組織水平,使之成為加快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