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永軍 王博
鎮安縣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以村民自治為基礎,以村規民約為依據,以綜合激勵為手段,創新在全縣148個行政村建立脫貧攻堅“愛心超市”,用積分兌換“商品”,改變簡單的送錢送物,形成“以獎代補、多勞多得”的脫貧正向獎勵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通過整合各類資源,將政府補助、單位補貼、鎮村自籌、黨員干部及社會捐贈的物資和資金,統一集中、造冊登記,為“愛心超市”提供充足的物資儲備和保障。對于捐贈的物資,根據各村貧困人口規模和實際需求等情況,合理分配、進入“超市”。對于捐贈的資金,由鎮村登記入賬,根據貧困戶日常生活需求,集中采購、進入超市,并定期研判群眾留言,調整“超市貨物”品種,確保貨品齊全,供應及時。
愛心超市“選購”物品不用錢,而用“積分”,農戶掙了積分卡,就等于掙了人民幣。針對重點關愛戶、一般貧困戶、低保貧困戶、五保貧困戶不同類型,為每戶制定一份“愛心積分手冊”,分別賦予10分-50分的不同基礎積分,實行動態管理。每月底,由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會”成員、駐村工作隊員、黨員群眾代表等組成村愛心積分評議小組,根據貧困群眾當月現實表現,對照20條愛心積分標準進行集中評議,現場發放“愛心積分卡”,貧困群眾憑借“愛心積分卡”到超市,按1分兌換1元的標準,自主兌換領取同價值的商品。
鎮安縣148個村建立的“愛心超市”,在運營和積分卡發放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公開公正公示,具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互動性和非營利性。鎮紀委、村監委會共同對“愛心超市”受贈物資、財務管理、運營管理等進行監督檢查,村“兩委”會和駐村工作隊每月將接收到的捐贈物資、采購貨品、領取貨品、貧困戶“愛心積分卡”發放等情況進行公開公示,接受廣大群眾監督,有效防止私分、侵占、挪用和優親厚友的現象。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收到80余萬元的愛心捐款,用于超市的建設運營,接受黨員干部和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衣物、棉被、餐具、文具等生活日用品達4萬多件。自“愛心超市”開業以來,全縣20585戶貧困戶當中已有5920戶參與積分兌換。

青山掩映中的鎮安縣云蓋寺鎮花園移民搬遷小區

回龍鎮雙龍村愛心超市建成開張
鎮安“愛心超市”這一良性的“扶志扶智”模式已初見成效,受到了廣大貧困群眾的熱烈歡迎。一是掙分換貨,讓貧困群眾更有尊嚴。把過去由單位、個人及社會捐贈的錢物直接給貧困群眾,變為群眾靠自己勞動、表現來獲取社會捐贈,獲取物品少了一股“施舍味”,變得更有尊嚴。二是自主選購,打破了“供需”不對稱。以往幫扶過程中,貧困戶需要的是糧油米面,送去的卻是棉衣棉被。現在貧困群眾只需通過積分卡,就可以在超市自主兌換物品,各取所需,減少了資源浪費,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三是村規民約,搭建了村民約束平臺。取消了不積極就業創業、不服從村委會管理、“等靠要”貧困戶直接獲取幫扶物資的機會,通過“愛心超市”運營充分調動了他們的能動性與積極性,教育引導他們把握脫貧機遇、珍惜扶貧政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四是正向激勵,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通過這種“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有效形式,促使貧困戶爭當脫貧戶、爭當致富戶,實現了扶志與扶智并行,物質脫貧與思想脫貧同步,物質獲得與精神獲得協同,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輿論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