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脫貧基礎薄弱、貧困地區內生動力不足、健康扶貧資源分布不均是陜西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和主要短板。脫貧工作以來,陜西通過構建國資系統、高校系統、衛生系統“三大幫扶體系”,著力破解脫貧攻堅重點難題,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支撐。
發展產業是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造血功能的關鍵,是持續穩定脫貧的主要依托。陜西整合省屬國有企業和駐陜中央企業力量,充分發揮國企在項目、資金、技術、管理及信息等方面的優勢,通過項目布局、技術嫁接、資金注入等形式,探索產業扶貧模式,助力貧困地區產業脫貧。
一是組建國企“合力團”。動員91戶國有企業(省屬企業42戶,駐陜中央企業49戶)組成九個脫貧攻堅合力團,對接寶雞、咸陽、銅川、渭南、延安、榆林、漢中、安康、商洛九個市,以“打包捆綁”形式,面向全省55個國定貧困縣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合力團”的組建,探索了一條央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開辟了央地企業互相開展業務合作的新路子,增強了縣域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活力。截至目前,各合力團已對接扶貧開發項目144個(其中已完成協議簽署51個、開工建設31個),預期投資總額247.3億元,通過產業布局可解決1.5萬名貧困人口就業。
電商扶貧
陜西旅游集團公益旅游扶貧項目山花工程
二是精準幫扶產業發展。各“合力團”密切結合貧困區域自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需求和幫扶企業自身特點,不斷加大產業基地、園區建設力度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規模以上的企業培育力度,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打造一批產業鏈配套基地,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以產業扶貧助推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的解決。同時,建立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探索資源收益共享機制,將貧困戶通過土地托管、牲畜托養和土地入股等實現資產收益,不斷拓展貧困戶脫貧增收穩定渠道。
三是“三位一體”扶貧模式。國資系統構建起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包村扶貧“三位一體”新型扶貧模式,在產業項目建設中,就地吸納部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同時將就業扶貧納入企業用工長期規劃,在企業內部預留就業崗位,安排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在包村扶貧“兩聯一包”中,著力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貧困地區勞務輸出、就業創業平臺,實施貧困家庭學生公益性崗位托底等就業創業措施。舉辦了面向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首屆國有企業“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首批已錄用562人。
陜西充分發揮高校眾多的優勢,全省103所高校結對幫扶96個縣區,實施“百所高校結對幫扶百縣助力全省脫貧攻堅”的“雙百工程”,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信息、文化、民生等開展全方位幫扶。
一是強化智力幫扶。各幫扶高校充分發揮高校思想庫、智囊團作用,在受助貧困縣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等方面開展特色產業專題研究,提供決策咨詢建議、發展規劃設計、專業技術服務、項目包裝策劃、產品宣傳推廣等幫扶服務,提升貧困地區科學發展后勁。
強化科技幫扶
銅川市耀州區兔業養殖扶貧培訓班
二是強化科技幫扶。各幫扶高校以促進“產學研”相融合為紐帶,充分發揮其在科研、學科、人才、技術上的優勢,積極引進促進貧困區域經濟發展的技術和項目,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有111個產學研示范基地或實體項目掛牌落地。
三是強化人才幫扶。各幫扶高校精準資助貧困大學生、幫助困難畢業生解決就業、面向貧困地區開展優質生源地簽約、為貧困考生提供高考志愿填報咨詢輔導等;大力開展各類產業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培訓、就業創業培訓、電商培訓、鄉村教師培訓等;與貧困地區面對面簽訂“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合作協議”“助力脫貧攻堅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等,大力培育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
2017年,全省103所高校已與96個有脫貧攻堅任務的縣(區、市)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開展各類幫扶項目957項,指導編制縣鎮村各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劃44個,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56個,建設電商平臺64個,開展文化宣傳活動60余次,組織1000余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各類專題輔導、專家講座、主題報告、名師課堂、醫技交流、現場講學等活動138場次,培訓培養骨干教師、醫生護士、農技人員、黨政干部和新型農民1.5萬余人,高教系統脫貧攻堅幫扶體系初步形成,干部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和干事創業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工作。
因病致貧返貧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貧困地區衛生機構醫療服務水平不高直接制約著健康扶貧政策的落實及其成效。陜西堅持一手抓精準施治斬病根、減少存量,一手抓預防控制斷病源、降低增量,充分發揮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行業優勢,提高健康扶貧水平。
延大附院幫扶宜川健康扶貧義診活動
一是著力打造“醫聯體”。全省組建了57個“醫療聯合體”,覆蓋全省600多家二級醫院和1000多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人才共享、技術支持、檢查互認、處方流動、服務銜接為紐帶,暢通雙向轉診、分級診療、一體化結算等渠道,同時,探索建立“整體托管”模式,三級公立醫院向縣級醫院派駐管理團隊,將受援醫院納入幫扶醫院質量管理體系,從落實目標管理、促進學科建設、完善工作制度、改進操作流程、規范后勤保障等方面對受援醫院實行全方位幫扶,使受援醫院醫療質量和管理水平得到根本提升。通過三級醫院對口幫扶促進了基層醫療技術水平提升,跨區域醫聯體建立促進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同地域醫共體組成促進醫療資源共享;實現了省市縣三級的醫療資源、人才資源、幫扶對象共享。
二是開展“組團式”幫扶。根據受援醫院基礎和需求,由86所省級三級醫院組建112個“組團式”醫療隊,采取一隊一院、一院一策的幫扶辦法,對口支援全省98個貧困縣縣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和鎮衛生院建設。同時,實行對口支援項目包干,簽訂《對口支援項目實施協議書》,派駐管理、醫技護理專家開展短期支援、長期坐診;建立人才培訓基地、實行上門培訓和上派進修雙向循環;綜合開展學術講座、大型義診、教學查房、手術指導、等級醫院評審培訓、臨床教學和帶教等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支援貧困地區醫院建設空白學科、培育重點特色專科、培訓骨干醫師,使“需什么”和“幫什么”緊密對接。
三是搭建遠程醫療協作網。推進“互聯網+”行動,面向貧困地區發展遠程醫療協作網、構建“互聯網醫聯體平臺”,城市三級醫院協作縣級醫院,縣級醫院協作鄉鎮衛生院,提供遠程醫療、遠程教學、遠程培訓等服務,用信息化手段促進醫療資源縱向流動,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醫療服務整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