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卓鑫
2014年后,IPO被否開始集中在持續盈利能力、獨立性、規范性、會計核算四個方面。
從證監會管網獲悉,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金馬科技娛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2家公司首發未通過。截至2016年12月9日,IPO被否已達到了16家,預計IPO被否將成為常態。
自2010年起,證監會開始公布部分IPO被否企業的否決原因,否決原因均會套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證監會令[2006]第32號)或《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證監會令[2009]第61號;2014年5月14日之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證監會令[2014]第99號;2014年5月14日以后)的具體條款。但到2015年以后IPO不予核準原因不再單獨公布,而已發審會問題形式給出。
根據招商證券投行部根據證監會公開信息統計,截至2016年12月9日共有186家/次IPO公開被否,基中2010年58家、2011年68家、2012年27家、2013年審核暫停、2014年6家、2015年15家、2016年16家。
歷年IPO審核情況
總體而言,證監會的審核通過率較為穩定,基本長期處于三分之二的水平,由于一些發行人在申報過程中,已經意識到自己難以通過發審,因此有許多主動撤回材料或者終止上市流程的情況。
2012年證監會發布的IPO財務會計信息自查工作(《關于做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財務報告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發行監管函[2012]551號)),這次財務會計信息核查后,從上圖可以看出自2012年以來審核通過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盈利能力成通過IPO關鍵
從公開被否的案例分析,財務會計風險、持續盈利能力、獨立性缺失是與IPO擦肩而過的重要原因,同時募集資金運用、規范運行以及信息披露不到位的問題也是要特別引起關注的。企業IPO不能通過,很重要的兩個因素是企業的盈利能力非常弱,不能持續和企業的盈利水平真實性存在疑問(不能通過核查消除所有的疑惑)。
各年度被否主因略有差異。2010年前三大依次為持續盈利能力(47%)、獨立性(19%)和募集資金(10%);2011年前三大依次為持續盈利能力(52%)、募集資金(17%)和獨立性(16%);2012年前三大依次為持續盈利能力(33%)、獨立性(26%)和規范運行(15%)。2014年公布被否原因的樣本較少,僅6家,因此不具有普遍性。2015年前三大依次為持續盈利能力(24%)、會計核算(20%)和規范運行(17%)。2016年前三大依次為會計核算(28.57%)、持續盈利能力(25%)和獨立性(21.43%)。
從上圖可以看出2014年之前IPO被否的原因趨于集中,集中于持續盈利能力和獨立性兩類問題上。2014年5月創業板取消了盈利持續增長的要求,因此2014年后IPO被否的原因集中在持續盈利能力、獨立性、規范性、會計核算四個方面。
2014年后,IPO被否開始集中在持續盈利能力、獨立性、規范性、會計核算四個方面。持續盈利能力更多體現在經營的不確定性,如專利權的歸屬以及使用,對大客戶的依賴程度較高,行業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IPO審核對于企業的關聯交易一直是審查的重點,企業在業務、人員、財務、資產等方面是否獨立,大量的關聯交易、對大股東的依賴這些都是造成獨立性缺失的原因,同樣也是證監會高度重視的地方。
財務的真實性,是公眾最容易接觸的信息,財務信息的失真,將會對IPO企業進行重大的誤判,財務失真更多的體現了毛利率高于同行、質疑利潤的真實性,會計處理是否適用準則的要求,企業的應收賬款能否收回以及是有大額、大量的現金交易。
根據目前國內IPO情況來看,一家企業從申報上會,至少需要2年及以上的時間。在考慮宏觀因素、行業的變化都會對IPO企業的業績形成很大的壓力,進而導致業績下滑,最終導致IPO終止。當然IPO失敗后,部分企業可能在最需要的時候無法從資本市場上獲得資金,只能改變相應的融資方式。融資方式改變,企業的經營方式甚至未來的經營戰略也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