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個別保險公司的舉牌行為,已經脫離其保障性資金的屬性,偏離了其進入資本市場投資的初衷和角色定位。
2016年12月13日,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要求保險資金要努力做資本市場的友好投資人,絕不能讓保險機構成為眾皆側目的野蠻人,也不能讓保險資金成為資本市場的“泥石流”。而在10天前,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對一些機構搞“土豪式”、“妖精式”舉牌提出尖銳批評。
隨即,保監會發出監管函,要求前海人壽停止萬能險新業務。12月9日,保監會宣布,即日起暫停恒大人壽委托股票投資業務,并責令其進行整改。那么,這些監管措施是否合理?前海人壽和恒大人壽并沒有直接觸犯現行監管規則,為何受到兩大監管機構一把手的如此關照?保險資金在國外市場可以“自由”參與股市,為什么在中國遭遇如此窘境?
我們來看看個別保險公司是如何舉牌的:始于2015年7月的前海人壽及其一致行動人(寶能系)舉牌萬科案,在2016上半年演變為“野蠻人姚振華等和公司管理者王石等的對抗”,萬科原第一大股東華潤集團在其中扮演起“曖昧者”角色。雖然不同監管機構對寶能入主萬科案進行了一番調查,但直至今天,除了證監會就信息披露問題采取了一些監管措施之外,沒有其他處理結果。
“監管無力”必然引起“外溢效應”。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寶能系憑借資金優勢“強勢入主”萬科是合法合規行為,即使把王石30多年帶起的隊伍都趕跑了也不算什么。與此同時,險資“短炒”居然成為“光明正大”的事:恒大人壽在1個多月的時間內(2016年9月28日起),大規模集中買進賣出棟梁新材、國民技術等6只股票,引發小機構和散戶投資者追隨,人為制造了一個“險資短炒偶像劇”。寶能系資金入主的另一家公司——南玻集團,已爆發管理層大動蕩,7名核心高管人員已經集體出走。寶能系還大舉買入格力電器股票,接近“舉牌線”。
筆者認為,保險公司以及其他機構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財務投資,視需要舉牌“入主”上市公司,本身不是問題。但是,舉牌者應當承擔維護上市公司運營穩定、改組過程穩定、上市公司所在的社會穩定的義務。像寶能系舉牌萬科、南玻集團,恒大系舉牌梅雁吉祥(600868.SH),把產業公司變成野蠻人任性游戲的對象,就需要加以應對。
特別是,個別保險公司的舉牌行為,已經脫離其保障性資金的屬性,偏離了其進入資本市場投資的初衷和角色定位。保險業必須姓“?!?,不能姓“炒”。保險資金要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起到支持實體經濟、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作用。
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任性舉牌,也暴露出監管協作環節的短板。按照事后監管原則,2016年以來,證監會對于險資對上市公司股權舉牌行為一直高度關注。具體執行監管措施的滬深交易所,也持續關注著發生的相關交易情況,并不斷送達關注函、問詢函、監管函,要求相關股東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保監會方面,在年中曾下發有關征求意見稿,擬對險資及一致行動人舉牌、參與上市公司收購等行為實施更加嚴厲的監管措施。
在險資舉牌發展演變以及與其伴生的危害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事后監管的理念或將錯過最好監管時機而造成或可避免的損失。此時,監管思路有必要做出向事前事中監管的適度調整,以防患未然。
作者系經濟日報集團證券日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