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研+劉海龍
[摘要]依據世界政治經濟地理及投資環境研究的相關理論,借鑒PEST研究手段,從肯尼亞的基本國情入手,對肯尼亞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經濟政策、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今后一段時期內,肯尼亞投資環境總體良好,中國企業在肯尼亞的投資方向應主要集中于制造業,區域布局應以肯尼亞三大城市及其周圍出口加工區為主。同時,投資企業應尊重雙方文化差異,了解當地法律法規,時刻關注員工的身體健康狀況。
[關鍵詞]肯尼亞 ;投資環境;產業布局
[中圖分類號]F1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1-0043-04
[作者簡介]張研(1991-),女,山西河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與區域發展;劉海龍(1983-),男,甘肅正寧縣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與區域發展。肯尼亞是中國的傳統友好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肯雙邊關系在各個領域均取得長足進步,經貿合作成果尤其令人矚目。據中國海關統計,2015年中肯雙邊貿易總額達6016億美元,同比增長2012%;肯尼亞在中國貿易伙伴排名中從第88為躍升至第64位,躋身中國在非第六大貿易伙伴;中國也超過印度,成為肯尼亞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以及肯尼亞的“向東看”戰略,為中肯兩國進一步深化雙邊經貿合作關系提供了有利契機。因此,深入研究肯尼亞投資環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肯尼亞基本概況
肯尼亞地跨南北半球,赤道從中部橫貫而過,大致位于45°N和44°S之間以及3383°E與4175°E之間,東西寬約800km,南北長約880km。國土面積582646km2(其中陸地面積569253km2,水面面積約13393km2)。肯尼亞位于非洲大陸的東部,東鄰索馬里,南接坦桑尼亞,西連烏干達,北與埃塞俄比亞、蘇丹交界,東南瀕臨印度洋。全境位于熱帶季風區,但地勢較高,肯尼亞為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干濕季明顯,景觀獨特。
肯尼亞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決定了其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薯類、豆類、高粱、小米、大米和大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咖啡、甘蔗、除蟲菊、花卉、水果以及劍麻、棉花、煙草等。
肯尼亞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純堿、鹽、螢石、石灰石、重晶石、金、銀、銅、鋁、鋅及鈮、釷等。目前除純堿和螢石外,多數礦藏尚未開發[1]。礦產業主要以煉油、水泥、軋鋼等為主。
2004—2014年,肯尼亞GDP年均增長率達554%,其經濟的快速增長得益于貿易額的迅速擴大以及新興市場經濟體投資的不斷增加。2014年肯尼亞GDP為397億美元,農業、工業、服務業占比較為均衡,在工業總產值中,制造業占比為60%,是最為重要的工業部門(如圖1所示)。
至2014年底,肯尼亞全國總人口為4408萬人,人口增長率27%。全國共有42個民族,主要有基庫尤族、盧希亞族、卡倫金族、盧奧族和康巴族等;語言以斯瓦希里語和英語為主。
肯尼亞于1991年在非洲政治民主化的影響下由一黨制改行多黨制,目前已與 10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同時是聯合國、非洲聯盟、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成員國,洛美協定簽字國,也是政府間發展組織、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東非共同體和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等次地區組織的成員。
二、肯尼亞投資環境分析
投資環境是指投資經營者所面臨的客觀條件,影響和決定投資環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社會政治因素、市場因素、資源因素、基礎設施、經濟政策、勞動力因素等,現擇其要者分析如下。
1.政治環境
肯尼亞自獨立以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實行一黨制, 1991年在非洲政治民主化影響下,肯尼亞修改憲法改行多黨制。多黨制的實行有效緩解了國內的民族、部族矛盾。近年來雖然肯尼亞時有小規模部族沖突和黨派紛爭發生,但總體來看,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為外來投資的進入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
從國際政治環境來看,自獨立以來,肯尼亞長期奉行和平、睦鄰友好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大力推動地區政治、經濟一體化,反對外來干涉,重視發展同西方及鄰國的關系,注意同各國發展經濟和貿易關系,開展全方位務實外交,強調外交為經濟服務。良好的地緣政治環境成為肯尼亞吸收外國投資的重要因素。
2.經濟環境
肯尼亞是東非地區工業最發達的國家,擁有較好的基礎設施和較多的私人資本[2]。肯尼亞獨立后,政府重視發展工業,建國初采取進口替代戰略,20世紀80年代開始轉向發展出口工業,90年代初建立了出口加工區,目前出口加工區已達三十多個。
肯尼亞經濟規模超過東非其他四國之和,是東非最大的經濟體。農業是肯尼亞的基礎產業,自獨立以來,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雖不斷下降,但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制造業是肯尼亞最為重要的工業部門,主要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橡膠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肯尼亞近年的進口物量指數高于出口物量指數,主要出口對象國有中國、英國、德國、烏干達、荷蘭、美國、意大利、比利時和瑞典等,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其中農產品占70%;主要進口來源國有英國、日本、阿聯酋、德國、法國、美國和荷蘭等,進口份額較高的產品有工業機械、原油、成品油、汽車、鋼鐵、動植物油脂、塑料制品、小麥、醫藥產品等。
肯尼亞擁有比較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包括中央銀行、49家商業銀行、4家非銀行金融機構、2家抵押放款公司、6家發展金融機構、4家建房互助協會和1個資本市場管理局。
3.外資政策
非洲作為一個久未開發的市場,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具有極大的經濟發展潛能。肯尼亞是東非共同體成員國、東南非共同市場成員國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成員國,3個經濟共同體共26個成員國,投資商在東非共同體和東南非共同市場各國間的貿易往來是免稅的,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成員國之間進出口享受優惠關稅率;在肯尼亞投資,可以擁有一個5億人的市場。為有效吸引外資,肯尼亞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投資優惠政策。
(1)減免稅政策
外國企業家在肯尼亞投資幾乎可以自由選擇投資范圍,肯尼亞政府鼓勵投資的項目有:農業生產資料和服務投資項目、非傳統出口農產品投資項目、制造業和建筑業投資項目。
凡國內不能生產或急需進口的物資,進口可免稅或低稅。肯尼亞政府已取消進口許可證制度,除了對有關影響生態環境和涉及國家安全的個別商品實行禁止或限制進口外,只要有外匯,商品進口不受限制;進口機器設備以及其他用于生產的相關物品免征關稅。
為增加國家的外匯收入,政府積極鼓勵投資企業加大出口,并制定了一系列出口獎勵政策,如對于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所進口的原料、設備等進口物資,全部免征進口關稅、增值稅和出口稅,國家還進行出口補貼。實施保稅加工計劃,參與該計劃的企業可享受優惠:進口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其他物資免征關稅和增值稅,工廠機器、設備和建筑物享受100%的投資補貼[3]。
肯尼亞設立出口加工區,區內投資享受相應優惠政策:加工區內的企業十年內免征所得稅,即一個企業在出口加工區內所有的生產和出口,十年內不會征收任何稅費。同時要求企業在加工區內生產的產品至少有75%必須出口,也就是說其生產的產品最多有 25%可以在肯尼亞國內銷售;如果投資者在肯尼亞國內銷售了 5%的產品,所獲得的收益可全款匯回本國,也可以選擇繼續在肯尼亞投資[4]。
(2)投資安全與提供便捷政策
肯尼亞制定多項政策保護外國企業財產安全,保障外國企業的財產不得被強行占有,即使因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原因實行了國有化,也會給予公平和及時的賠償。肯尼亞沒有外匯管制,商業銀行可以自由經營外匯,任何公司和個人無須申請就可在商業銀行開設外匯賬戶;商業銀行進行的外匯買賣,不用申報,任何人均可反復進行。外資利潤匯出自由,外籍人員收入完稅后可將外匯全部匯出。出入境人員攜帶外鈔金額不受限。根據1964 年頒布的《外國投資者保護法》規定,政府向國內外投資者保證股息和利息自由匯出,也就是說,如果有中國商人在肯尼亞投資,他可以隨時將賺取的肯尼亞先令兌換成人民幣,然后匯回國內。出口加工區的設立,簡化了投資審批程序,外商投資可在1個月內完成審批手續;財政金融部門不斷加強稅收管理,嚴格控制財政支出,對外商全面開放金融市場,外匯管制非常寬松。
4.基礎設施條件
(1)交通條件
肯尼亞十分重視交通運輸業發展,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一應俱全。目前,肯尼亞鐵路每年僅承擔約 160 萬噸的貨運量,鐵路貨運量在整體運輸業中的比重僅占 7%[5],幾乎喪失了鐵路作為陸上貨運大動脈的地位。由于鐵路運輸能力有限,從蒙巴薩港向內羅畢運輸貨物主要依賴公路。但是,由于道路年久失修,路面坑洼難行,往往較短的路程所耗費的時間較長,運輸效率偏低。東非鐵路改革后,肯尼亞通過貸款投資鐵路建設,擴充鐵路線路,購買新型機車,更換配套設備,截至2014年9月,肯尼亞全國鐵路總長2765公里,將大大提高鐵路運量,使鐵路成為肯尼亞高效、便捷的陸上交通工具,發揮其陸上交通的重要作用。
肯尼亞東部沿海的蒙巴薩港是肯尼亞進出口貨物的主要集散地,也是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蘇丹和剛果(金)等國貨物的重要出海口。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了蒙巴薩港 19號泊位,每年可為蒙巴薩港新增 25 萬個集裝箱的處理能力,降低了港口船只擁堵程度,縮短了等待時間,提升港口的運營能力,同時給港口帶來更多的商機,對鞏固其作為東非第一大港的地位具有特殊意義。
肯尼亞航空業較為發達,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2011年航空客運總量達3284萬人次,航空貨運總量達到2577百萬噸·公里。主要的航空公司有肯尼亞航空,蒙巴薩的莫伊機場、首都內羅畢的喬莫·肯雅塔國際機場、基蘇木機場,分別承載肯尼亞東、中、西方向的航運需要,甚至承載鄰國的客貨航運需要。
(2)通信條件
肯尼亞的電信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開始有所發展,但是成效并不顯著。到2011年,每百人擁有電話線路僅為068;固定寬帶互聯網用戶每百人僅有012人;互聯網用戶每百人僅有28人,手機擁有量每百人6484部。
目前,肯尼亞仍在為其電信產業的發展做出努力,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自由化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開放市場,鼓勵競爭,這必將給肯尼亞電信業注入新的活力[6]。
(3)電力供應
肯尼亞的電力供應以水電為主,主要是來自于塔納河上游的大壩水電站以及西部的特克韋爾河峽谷水壩,但由于水量的季節變化較大,導致電力供應不穩定,因而還發展了火力發電和地熱發電[7]。
2013 年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約為 1700MW,其中水電占 479%,火力發電占 38%,地熱發電占124%。2012 年總發電量是 785 億度,其中,水電占 507%,火電占 280%,地熱發電占 193%。2012 年電力出口 3270 萬度。 2013 年以來,肯尼亞政府鼓勵開發清潔能源,生物發電和風力發電有所發展,但規模較小。
5.勞動力條件
肯尼亞的勞動力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力成本、勞動力數量和相對較高的勞動力質量上。肯尼亞雖然技術工人相對短缺(每百萬人中只有63個技術工人),但該國十分重視引進和培養人才,經過多年努力,已擁有非洲最龐大的高級人才庫,加之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價格低廉(人均月工資200—300美元),成為吸引外資的一大優勢。
三、中國在肯尼亞投資的重點領域和區位選擇
跨國公司在肯尼亞投資的微觀區位選擇主要包括廠址選擇和辦公區選擇,研發機構和公司總部一般設在經濟較發達的國內或者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肯尼亞設立研發機構的條件并不突出,因而其選址不予考慮。本文主要結合以上分析對適宜在肯尼亞進行投資的制造業及其廠址選擇分析如下:
廠址選擇主要傾向于經濟中心區和出口加工區,即三大城市內羅畢、蒙巴薩、基蘇木。三大城市可為企業提供較為優越的環境,包括相對完備的基礎設施、較充足的水電供應、便利的交通、快速準確的信息來源、穩定且較高水平的勞動力、出口加工區的優惠政策等。三大城市間擁有較為便捷的鐵路、公路運輸條件,在鐵路、公路沿線等一些交通運輸較發達的區域,也是企業選址布局的首選。
1.紡織品加工業、汽車制造業、電子產品組裝業布局
內羅畢是肯尼亞的首都,有肯尼亞最高學府內羅畢大學,可提供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內羅畢的道路和鐵路等交通規劃相對完善,主要干線可通往蒙巴薩、坦桑尼亞邊境的維多利亞湖及烏干達,電力來源是內羅畢附近的地熱發電。制造業以煙、加工食品飲料等為主要工業,工業基礎較好,是輕工業投資的首選之地。
勞動力指向型的紡織品加工,可在內羅畢布局,利用當地高產的棉花作原料。目前,當地仍有大量擅長生產棉、波羅麻及羊毛的紡織人才,依靠技術工人的技術,生產高質量的產品,通過鐵路和水路出口到美國、歐盟等地。肯尼亞的制造業主要是汽車組裝和銷售,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和車型設計中心,同時擁有東非廣大的銷售市場,因而汽車制造業在該地布局具有較大優勢。此外,電子產品組裝廠在內羅畢布局有較大的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較大的市場潛力,對電子產品組裝的布局有較大的吸引力。
2交通設施加工業、修船業、水泥制造業布局
蒙巴薩擁有東非最大的港口蒙巴薩港,是東非地區進出口貿易中心,其電力供應來自塔納河上游的水電站,有鐵路通向首都內羅畢和基蘇木,向北有通向索馬里的鐵路干線,向南有鐵路干線與坦桑尼亞相通,海陸交通都十分便利。交通設施加工廠、修船廠、水泥制造廠等在此布局,一方面,利用便利的海運條件出口商品,可有效減少陸上交通成本,另一方面,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工廠,靠近環境承載能力較高的海邊可減少環境污染。
3.制糖、釀酒等產業布局
基蘇木是肯尼亞的第三大城市,除鐵路外,還有便利的湖運聯系烏干達、坦桑尼亞,并與維多利亞湖諸港聯系方便。主要的制造業有棉紡織、制糖、釀酒等,其生產的產品可通過便利的交通線向鄰國出口,或通過鐵路運往蒙巴薩,銷往全國,或在蒙巴薩港口出口海外。蘇基木的能源供應來自于特克韋爾河峽谷水壩發電和烏干達進口的電力。
四、投資注意事項
1.尊重雙方文化差異
從文化角度看,中國與肯尼亞在宗教、歷史沿革、文化傳承等方面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中國企業在肯尼亞投資時,要正視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維護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良好形象。
2.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
一方面,利用當地的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不能違反當地法律,損害當地居民的利益。如肯尼亞法律規定,中國向肯尼亞出口商品須事先在中國境內進行SGS檢驗,而且肯尼亞政府雖然沒有禁止在某個部門投資,但基本不鼓勵外商占用農用土地和在小型零售業方面投資。此外,肯尼亞的縣級行政區享有一定的自治權,會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時刻關注肯尼亞和國內有關投資的法律法規政策的變化極為重要。
3.注重身體健康
肯尼亞流行性疾病的發生率很高,艾滋病的感染率也較高,因此在肯尼亞投資,企業應該時刻關注員工的健康狀況,定期換班,營造良好的企業聲譽。鑒于肯尼亞社會治安狀況較差的基本情況,企業和個人應防患于未然,提前培訓、做好安全措施,日常工作中嚴格遵守規章制度,與大使館保持聯系,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李海英,崔榮國. 肯尼亞礦業投資環境分析[J]. 國土資源情報,2010(11):27-29.
[2]駱元媛. 肯尼亞工業發展及合作前景[J]. 機械設計與制造,2012(8):258-259.
[3]曲曉麗. 肯尼亞優惠政策為投資者而定[N]. 國際商報,2011-11-21.
[4]強巍. 肯尼亞投資環境寬松[N].市場報,2002-04-18.
[5]肯尼亞和烏干達鐵路線的更新[J]. 中國鐵路,2014(3):99.
[6]石軍. 改革開放中的肯尼亞電信市場[J]. 世界電信,2004(6):8-11.
[7]李慧. 東非上演能源“雙雄爭霸”[N]. 中國石化報,2014-06-06.
(責任編輯:顧曉濱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