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寶
2013年的12月7號是農歷的冬月初五,也是二十四節氣的“大雪”,是我三十歲生日,之前我與愛人商量,根據工作安排,我生日當天估計在新疆出差,也不可能趕回去過生日,而且當地風俗也有“男不過三,女不過四”的老理,我們一致認為這次生日簡化,還像往年一樣家人聚餐一下就算給我過生日了,我們把想法告知父母時,父母堅決不同意,一定要給我辦生日宴,說邀請親朋好友,訂餐設宴都由他們操辦,我和愛人怎么說也不行,只能同意,其實我們心里都明白,這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他們怕等我四十歲,他們的年紀大了,想給辦生日宴也沒精力了,所以這次他們也像之前我剛滿月、百露、一歲、十歲、二十歲一樣由他們親手操辦給我過生日,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突然想起這樣的一個故事。
三十年前的那天,鼠年的冬月初五,一個大雪飄飛的日子,一家人擠在三間小茅屋里祈禱,只等一個小生命的誕生。內屋里準備生產的孕婦撕心裂肺卻又強忍陳痛聽從接生醫生指導調整呼吸,男主人在靠近內屋的門旁耷拉著腦袋,手里緊緊捏住一只沒有煙嘴的半截香煙,男主人的老父母摟住剛滿兩歲孫女小萍以及四歲的大孫子大明也在外面著急的等待,男主人的哥哥、嫂子、姐姐、姐夫以及家族里其他長輩都在細聲默默祈禱,希望小生命平安誕生,內屋更是緊張,接生醫生在內屋不停教導女主人調整呼吸,合理用力。
這家人姓楊,楊老漢有七個孩子,其中有一兒一女未能長大,一個早年夭折,一個因病早逝,就剩五個子女,三個女兒兩個兒子,三個女兒現都長大出嫁;大兒子大學畢業后在鄉政府工作,已結婚幾年并育有一子,今年已四歲;楊老漢的二兒子是五個子女中最小,家人親切稱呼他為二子,也是故事開頭的男主人,因小時候腿部紫癜,受當時醫療水平所限只能針灸治療,落下了腿疾,走路時腿腳稍有不便,從小家里哥哥姐姐都很關照他,以前農村里大米飯很少,都吃糠麩米,家人都吃糠麩面,省出米飯讓給他,前些年也結婚育有一女,這是二子家的二胎生產,當時違反了計劃生育政策,就像春晚小品《超生游擊隊》一樣,盼子心切懷了二胎,就得東躲西藏,生怕有人告密被人發現,二子兩口已做好游擊戰的準備,東家躲躲,西家藏藏,家里小茅草房不時有村干部和計生主任到訪,宣傳計劃生育政策,告知生二胎嚴重后果,當時楊家人都謊稱沒有生育二胎計劃就搪塞過去了,日子一天天過,二子的媳婦肚子逐漸顯形,瞞也瞞不住了,當時計劃生育政策是硬性要求,村務考核一票否決,村村都嚴防死守,一有風吹草動就有行動。二子家生育二胎的消息已經已被掌握,要求打消念頭,終止妊娠。這可愁壞這兩口,他們和長輩商量,一邊謊話應付計生主任,一邊安排兩口連夜出去到親戚家躲躲。
二子兩口子躲到了楊老漢二女兒,二子的二姐家所在的村莊,怕被人發現,二子兩口子沒有在二姐家落腳,而是在村上一戶信得過人家住下安心養胎。楊老漢夫婦表面上在家忙于應付村干部和計生主任,心里卻惦記著自己二兒子和二兒媳婦的狀況,那時通訊不發達,沒有電話,更沒有手機,交通也不發達,沒有像樣的交通工具,來回打聽信息只能步行,可就這樣來回步行打探消息也極易被人懷疑,更容易被人跟蹤發現,楊老漢突然看到茅草屋河邊的一排柳樹,拿起鐮刀割了一把柳條拿在手里,楊老漢就成天握著這把柳條來回奔波于二子暫住地與家之間,有人問起“老楊,干嘛去?”,楊老漢都會說:“哦,這不,二姑娘家沒有框,柳條也不多,讓我割點柳條到她們家編框去。”就這樣這把小柳條成了楊老漢打探消息的幌子,后來他到哪都帶著這把柳條,有人問,都說去編框去,可這把柳條到最后小生命誕生,楊老漢都沒有編出半只框來。二子的母親天天在家忙農活,照顧家里的雞、鴨、鵝、豬、狗、貓等家禽、家畜,更重要還要照看二子的大女兒,家里因為二子躲胎這事,勞動力就剩她一人了,每天一早老母親煮上一鍋稀飯,熬點咸菜,這樣對付著吃一天。每天下地干活,就用扁擔挑著小圓框,一頭放農具與食物,一頭放自己的孫女,挑著到農田,她把孫女用細繩拴在田邊的小樹上,防止孫女亂跑,始終處于自己的視野范圍之內,這樣既能干活又能照顧孫女,隔上一段時間就上來看看孫女,給她喂點水和食物,然后自己吃點繼續干活,秋后的田里水特別寒冷,二子的母親因為有一年鬧饑荒,家里沒吃的,楊老漢家的小孩都還小,在寒冷的大雪天二子母親帶著二子的三姐遠到江南句容去討生活,省吃節用帶回了一些食物為全家度過了饑餓的難關,也給自己和三女兒落下了關節炎的老毛病,天氣一有變化就疼得厲害,遇冷水更是痛的鉆心,就這樣在水里泡上一天挖了一大筐慈姑,到晚上才回家,回到家放下孫女,自己的腿疼得站都站不起來,但為了生活,明天還得這樣日復一日下地干活。
二子為了自己的未來的兒子陪著媳婦,心里也惦記著自己的大女兒,抽空也步行回家看看女兒以及父母,從小落下的腿疾讓他行走起來緩慢很多,而且以前的路都沒有路,是人走多了才形成的小土路,很難走,每次回一趟家都要花兩、三個小時,再返回時天已經暗了,二子天生膽小,途中要經過一處偏僻的墓地,幾棵孤零的枯樹搖晃著,樹上烏鴉一聲半聲,嚇得二子直打哆嗦,腳底一滑差點摔到水溝里,二子壯了壯膽,連滾帶爬地逃出那塊讓他心驚膽顫的墓地,回到住戶家已經晚上九點,挺住七個月大肚子的媳婦還沒睡,在等二子回來,告訴她女兒和家里的情況。
二子的媳婦隨著月份變大,需要營養也越來越多,二子本來就是在家務農,這幾個月都在外面藏著也沒時間去掙錢,家里幾乎沒幾個銅子,這把二子心里愁得天天睡不好覺,為了不影響媳婦他沒有告訴媳婦實情,表面還上還安慰媳婦好好安胎,二子的大哥、大姐、二姐、三姐知道情況都相互給他接濟讓他一定要把媳婦照顧好,不要擔心錢的事,大家一起為他想辦法,住戶家老太太也是熱心腸,經常把家里好吃的勻出一點給二子的媳婦吃,二子的哥哥姐姐們也時常把買好的東西放在家里,讓楊老漢送去。
日子一晃就到了農歷十月底,天氣越來越冷,大家心也越來越緊張,因為二子媳婦快要足月了,可家里這邊,村干部和計生主任不停的催著要二子的媳婦回去做中止妊娠,這可愁壞了一家人,更讓人煩惱的是,楊老漢的大兒子因為工作能力強,做事穩已是鄉里一名主管農副業的副鄉長,事業蒸蒸日上,而且鄉領導多次找他談話,想重用他,擬任鄉黨委副書記。就因為二子的二胎的事讓此耽擱。鄉里通過村里專門請人找楊老漢單獨談話,直接開門見山的說;“老楊,你家的二子媳婦什么時候能回來,你家老二最好能配合村里的工作,我也從鄉里了解了,你家的老大現在正在事業上升期,可不能因為這耽誤他的前程啊,老楊你可要想清楚,你是想保你家老大的看得見前程,還是留住你家還未出世的二孫子,要好好考慮啊。”楊老漢聽了半天沒吭氣,最后說:“這樣吧,我考慮考慮明天給你答復”。
楊老漢顧不上中午飯立馬叫來自家的大兒子、二子商量此事,他把上午村干部和他談話的情況告訴了自己的子女,現在這兩者的取舍是整個楊家的事,這是一道艱難抉擇但也必須選擇的題目,楊老漢的老大從小就用心讀書,后考上縣城最好的高中,再后來考上農業大學,取得農藝師資格,文化水高,還在鄉里當干部,副鄉長,是黨委副書記重要人選,前途一片大好,在當時這五個子女中最有出息;二子在家務農,文化水平不高,腿還有點不方便,媳婦個頭不高,不能干重體力會,前兩年剛生下一個女兒,這二胎如果能生個兒子,將來二子兩口也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這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怎么選擇?選誰是好?楊老漢心里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心定不下來。一邊是兒子的前程,一邊是孫子的希望。這時楊老漢的大兒子說:“爹,先讓二子把孩子生出來吧,老二有兒子他和弟妹才有希望啊。我的事以后再說,不就受點影響嘛,不當副書記以后還有機會,老二沒有兒子對他打擊就大啦。少晉升一級能換來小侄兒,我也高興,侄兒也是兒啊。”后來二子的兒子還是生出來了,楊老漢老大副書記也就沒有了,縣里把楊家老大調了好幾個鄉作交流干部,也都干得不錯,但一直未能提拔,是全縣干得時間最長的副職,但老大從不后悔。
二子這時徹底癱在那里,他現在腦袋里一片空白,一語不發。楊老漢這時心里更是不好受,他做好了兩手準備,明天先答應村里把自己的二子的媳婦過幾天帶回來,后來他又咨詢醫生,說引產下來的小孩還是可以成活,就是身體機能有所遲緩,楊老漢又提著柳條到三個女兒家告訴她們萬一要把二子媳婦帶到醫院引產,引產后讓三個女兒想一切辦法看到嬰兒立馬保住包裹著回來。
一家人這幾天整天以淚洗面,一個一個像是丟了魂似的打不起精神,明天就是陽歷1984年12月26日農歷十一月初五,也是村里規定的引產的最后期限,大家都在祈禱,如果今天冬月初四生下來就好了,因為二子的媳婦已經足月,隨時生產。說來也巧,當天下午二子媳婦就有輕微陣痛要生產跡象,二子立馬回家通知楊老漢,楊老漢告訴老大以及三位女婿要把二子的媳婦要抬回來,楊老漢老大聽說二子媳婦有動靜要抬回來,隨手就把大門門框里的重重的榆樹門板拆下,獨自扛著門板跟著楊老漢和三位姐夫,連夜冒著大雪用門板把二子的媳婦接回來。
第二天,村干部、計生主任帶著村醫來到楊家茅草屋,準備接二子媳婦去醫院引產,二子立馬激動站起來說,人已經回來,但現就肚子疼得厲害,估計是要生了,你們帶走也行,如果半途我媳婦有個好歹,后果你們負責,小孩如果出生夭折了,你們就是草菅人命,村干部一聽這話以為在騙他們嚇唬他們,立馬安排村醫進內屋去檢查,村醫出來匯報說,孕婦已有臨產跡象,要立即安排接生醫生就地接生,這時村干部慌了,氣得咬牙切齒,立馬安排人從村醫院叫來接生醫生。
剛過午時,一聲哇哇的嬰兒的啼哭打破了寧靜,“生了,生了,恭喜生了個大胖小子”內屋的接生醫生一邊說著一邊把嬰兒用抱被裹住抱出來,外屋的人立馬歡呼起來,而另一撥村干部看此情形氣得灰溜溜地走了。“太好了,太好了”大家互相爭著看看襁褓中的小男嬰。二子看完嬰兒一眼,立即到內屋看看自己媳婦的情況,因為剛才生產太用力,二子媳婦看起來很虛弱,說話聲音很細小,慢慢告訴二子,別把寶寶凍著了,把他抱進內屋來,二子聽完媳婦的話,立即轉身到外屋,把男嬰抱進了內屋,小男嬰小眼睛還沒有睜開,一個勁哇哇的哭著,把他放在二子媳婦的身邊,好像感覺到了母親的溫暖,小家伙立即停止了啼哭,二子媳婦怕小家伙受凍,一只手牢牢摟住嬰兒。
“弟弟,我們要看弟弟,我們要看弟弟。”楊老漢老夫婦摟住的四歲老大家的小子大明和二子的大女兒小萍,看到小弟弟降生也高興起來,不停鬧著要看弟弟,楊老漢老夫婦安慰孫子、孫女“小弟弟還小怕冷,需要到他媽媽旁邊才暖和。” 這時兩個小朋友才停止了鬧騰,眼睛直直看著內屋,希望有人再把小弟弟抱出來給他們看看。
小生命誕生給一家人一個家族帶了歡樂,小家伙也在家庭和家族的呵護一天天的長大,一晃三十年,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也有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寶貝女兒,他永遠記得自己誕生是多么不容易。整個家族對他的恩情他銘記在心,永生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