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今天是農歷11月20日,金秋時節,碩果飄香,滸井村里,鑼鼓喧天,人聲鼎沸。
全村人統一穿上帶有喜慶氛圍的紅色衣裳,列隊站于村莊的主干帶兩旁,夾道歡迎海內外張氏宗親代表來參加滸井張氏祖祠落成慶典。一座新落成的滸井張氏宗親祖祠,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這是一座典型的閩南建筑,站在祖祠的前面,咉入眼簾的是青石紅磚燕尾脊,這些傳統閩南建筑的標配,構成了整個祖祠的主色調。在屋頂上,兩端的燕尾輕盈地騰空翹起,與之幾乎平行的是兩對稱的龍頭彩塑,彩繪精美,龍頭昂首向上,氣勢非凡,與輕盈的燕尾端搭配巧妙,一輕一重,相得益彰。
整個祖祠的正面,基本上是青石浮雕裝飾而成。大門兩側,由極富寓意的牡丹,菊,蓮,梅等浮雕,象征著高潔圣遠的意境。大門口的兩根石雕青石柱,無論人物或花鳥瑞獸,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祖祠大門門楣上,掛著“張氏宗祠”四個鎏金大字,字體蒼勁有力,渾然天成。在祖祠的正廳內,穿斗式屋頂,金碧輝煌,雕梁畫棟,扁額楹聯,把整個祖祠襯托得莊重肅穆。正廳的左右兩面墻上,鑲刻著“光宗耀祖,忠孝稷德”八個鎏金大字,高端大氣。
鞭炮聲聲,所有的張氏子孫,分批式向祖先行下跪叩首等傳統禮儀,四跪十二叩首,以最高規格的儀式告慰張氏的列祖列宗們。他們當中,不乏白花蒼蒼老人,如來自臺灣的張進財老人,年愈80歲,步履蹣跚,需由族人攙扶著走路,但仍千里迢迢,從海外奔來。今天,面對著祖宗的靈位,所有的海外游子,神形肅穆,多少年了,無數次出現在夢中,魂牽夢掛是那故鄉的山山水水。今天什么都不說了,化作了淚光點點,愿長跪不起,有生之年,能夠跪拜在祖先靈前,此生無憾矣。
《禮記》有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說的是祭是禮之大者也。這是數千年來中國優良傳統之一,不忘祖先,不忘根本,是每個中國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道德標準。祠堂,作為本族的一個神圣的地方,潛移默化地在全族人心中,播下了這些理念。
祠堂,不僅僅是一個有形的建筑物,它能夠歷經千載而不倒,是因為它有著極強的歷史文化內涵的。站在祖祠里,不能僅僅用眼睛看,更要用心感應著,用手摩挲著這里的每一塊磚石,每一個牌匾楹聯,在超越時空的意念中,每個人的生命,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和上古的祖先,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都是這個生命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祖祠是全族人精神棲居所,不管歷經多少代人,朝代更迭,風云變幻,其強鍵的精神扭力,好終牽扯著每個族人的心。它是質樸而強勁的情感,具有凝聚全族人的正能量。這種能量,己經上升到族人的自覺行為,這次滸井村祖祠落成大禮,村中無論男女老少,全部都行動起來,步調之一致,行動之徹底,反映出祖祠在族人心中的神圣性,祖祠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可見一斑。
祖祠,那供奉著祖宗牌位的神圣地方,也是海外游子魂牽夢掛的地方。不管在天之涯,地之角,心卻不曾走遠,總是與心中的根,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閩南人的性格,如同閩南建筑上的燕尾脊,那一躍而上,騰空翹起,指向天空的優美身姿,象征閩南人開拓進取,勇于冒險向未知的領域不斷發展的性格。從中原到閩南再到海外,歷代閩南人,血液中流淌著先人們豪放不羈的性格。時光匆匆,不知不覺己兩鬢斑白,時不時出現在夢中的那一抹紅磚大瓦的閩南紅,由模糊到清晰,時刻在呼喚著海外的游子們,如同母親在凄切地呼喚遠方的孩子,“回來吧,孩子”。雖然隔著千山萬水,但割舍不斷的是同宗同根共同的情感,剪不斷理還亂。歸去,歸去,一定要歸去。祖祠,就有這樣原初和質樸的感召力,世所罕見。這次滸井祖祠落成大典,以區區一個村莊,就能讓廈門及周邊泉州漳州的張氏旁支甚至海外如新加坡,臺灣等張氏同宗游子,不遠千里,紛至沓來,可見祖祠在凝聚同族人,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發展,如今的閩南鄉村,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滸井村書記張進強講:“這些年,滸井村人勵精圖志,發奮圖強,基本過上了小康的生活。”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濟基礎,這次祖祠重建,二百多萬的款基本上都是由族人慷慨解囊貢獻的,這也再次印證了族人行動的高度一致性和徹底性。
曾經的鄉村,那一排排紅磚大瓦,那極富特色, 輕盈如燕的燕尾脊,那一抹高高翹起的靚麗倩影,在現代的閩南鄉村,基本上己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村民自建的高樓,鱗次櫛比,尉為壯觀。記憶中,鑲刻在每家每戶門楣上的衍派,傳芳等字眼,這承載著閩南人與中原地區千絲萬縷聯系的沉重記憶,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也銷聲匿跡了。從歷史的縱深來看,這是歷史的規律也是歷史的必然,不必大驚小叫。
因為我們還有宗祠,它是現實中的活化石,承載著過去中的一切。透過它,族人可以窺見自己的歷史,追溯到自己的祖先。不管何時何地,祖祠,在人們心目中歷經千年而不倒的豐碑,正以與時俱進的姿態,繼往開來,煥發出更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