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暉+方天堃
[摘要]涉農企業對農村現代化的作用不可低估,不僅有利于實現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增收,還有利于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從現代農業的特點出發,從資金支持、規范引導、建立嚴格的審批、監督和風險防范制度等方面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其中關鍵是要規范進入門檻和準則,控制風險,真正發揮涉農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關鍵詞]涉農企業;現代化農業; 規范; 增收
[中圖分類號]F32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1-0068-03
[作者簡介]劉暉(1968-),女,漢族,湖南婁底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方天堃(1955-),男,漢族,遼寧臺安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及管理。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研管理智庫項目“遼寧省科技人才雙向流動意愿及現狀測度與研究”(項目編號:ZK2015075);遼寧省社科聯項目“基于能力素質模型的遼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人才需求研究”(項目編號:2017llslktyb-140)。自從中央2014年出臺《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以及2015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議題后,扶植誰?怎樣扶植?現代化農業建設經營主體問題再次提上議事議程,尤其是否還要鼓勵工商企業參與農村土地流轉以及大規模經營問題成為討論的熱點[1]。農業是安天下的產業。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遼寧省經濟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筆者認為,涉農企業,尤其是涉農龍頭企業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在轉移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發展美麗鄉村、促進地方特色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是農村土地流轉中不可或缺的經營主體之一,關鍵是繼續鼓勵支持的前提是必須規范門檻,控制風險。
一、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城鄉二元結構社會格局目前是工農之間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主要根源。農村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但缺少商品屬性,難以轉換為資本。生產方式落后、技術短缺、人才匱乏,成為農業農村的普遍現象,新時期農民生產收入增長進入瓶頸期。同時政府農業投入不足和農村普遍存在的貸款難,也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的資金短缺。隨著現代農業日益發展以及農村城鎮化不斷推進,傳統農業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2],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農業勞動力素質明顯下降,“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日益顯現出其緊迫性。
與農村生產方式單一相對應的卻是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近年來農產品市場需求結構已逐漸發生變化[3],優質、安全、方便的農產品需求日益旺盛。這意味著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已進入資本化時代。加大資本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和推進農業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品牌化生產是提高農業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擴大資本投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這是市場經濟發展對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束縛農業發展土地細碎化、經營規模過小的問題,中央提出創新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4]。據農業部數據統計顯示:到2014年6月底,全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占承包地比例超過18%,而遼寧僅相當于全國水平的一半。遼寧省非農業人口比重大,工業基礎好,裝備能力強,本應在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但目前遼寧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卻不盡如人意,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夠,企業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動力不足,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各種要素沒能激活。
二、涉農企業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意義重大
與農戶相比,涉農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品牌創立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涉農企業進入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主要帶來三個方面的積極影響:
一是有利于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涉農企業資金、技術雄厚,管理方式先進,能夠打破傳統家庭分散經營種植模式帶來的發展瓶頸,凸顯規模經營優勢,能夠提升土地的綜合效益,為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和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到土地流轉中,會為現代農業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二是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涉農企業往往具有成熟的企業運營體制,在促進農業品牌化、商標化、市場化方面能夠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天地[5]。企業瞄準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市場價值,通過現代生產、儲藏、加工、運銷技術,實現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農民除了獲得家庭承包土地的財產性收入的同時,可以獲得在龍頭企業就業的勞動報酬收入,也能夠打破農民單純依賴經營小塊土地增收困難的瓶頸,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
三是有利于農村可持續發展。涉農企業提高了租地農民對現代產業化的認同,激發了農戶農業產業轉型并走現代發展道路的內在動力。而且,在促進農民積極融入現代化生產方式的同時,也將改變農村留不住青壯年勞動力的局面,企業在對農民進行培訓、安置就業方面也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三、涉農企業進入農村經營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涉農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現象已存在多年,但以前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規范引導,導致一些好的企業缺乏進入農業領域的動力和信心。有些企業即使進入農業領域后,技術開發活動大多依賴于外部科研機構,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主導型不強,不能真正有效引導農業現代化[6],而且有些企業甚至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和諧現象,為了追逐自身利潤,棄耕占地,損害了農民利益。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總體上還是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導和規范。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缺乏有序的引導和有力的服務。政府相關部門對涉農企業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資質和資金能力、信用等級缺乏有效的監控和評估。而且由于沒有足夠的信息交流平臺,對企業的引導未能與當地農業園區建設和規劃結合,沒有差異化的產業政策刺激也導致產業缺乏特色,雷同現象嚴重,企業非糧化和非農化傾向加重。同時企業對自身經營農業的能力、投資農業的回報周期長和存在的“雙重”風險估計不足。從2013年全國統計資料看,約有10%左右的企業因投資失敗而撤資[7]。
二是相關政策扶持不到位,企業經營風險增加。不少企業進入農業是抱著對政府扶持政策和農村土地回報而來,但實際情況是企業在融資、保險、稅費、財政扶持等方面真正能得到的實惠不多,而在附屬設施建設用地、企業經營用水用電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困難,企業經營風險增加。
四、規范引導涉農企業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重點扶持真正涉農企業,給予配比資金支持
為切實解決“一缺人才、二缺技術,三缺資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要瓶頸問題,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積極作用,政府要重點扶持那些有實力、有條件、真心投入現代農業建設、真正有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的涉農企業,并對其實施的利農、惠農項目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通過政府配比資金支持及農戶入股等資金聯合方式,企業融合多方資金,通過不同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利益相關體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既能有效避免風險,也在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讓廣大農民分享發展成果,從而共同推進遼寧現代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
(二)規范引導鼓勵涉農企業參與農業生產
引導和鼓勵涉農企業利用產權市場組合民間資本,依托農業園區發展現代農業,尤其是與地方農業產業特色相結合,避免企業投資的盲目性和趨同性。鼓勵涉農企業投資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和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把企業資本進入農業同農民收入增長結合起來,引導和鼓勵企業盡可能創造就業崗位,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和訂單農業等多種經營方式,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化經營,吸納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做到在保障農民收益和耕地性質不變的情況下發展特色農業,建設美麗鄉村。
(三)建立嚴格的審批、監督和風險防范制度
對涉農企業進入土地流轉要有嚴格的準入和監管制度。
第一,設定準入條件,控制風險。在準入上,應對企業的經營能力進行甄別;項目的審批上,應引導企業從事農業產前、產后的深加工等服務。準入制度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涉農企業資質進行審核,有專門部門來查驗企業是否具備應有的農業經營能力,資金實力、技術力量和管理團隊等力量如何。二是對涉農企業擬經營項目進行審核,是否符合產業政策,是否符合當地的產業規劃,是否有利于農業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三是對土地流轉等工作進行審核,檢查土地流轉是否依法有償自愿,合同簽訂是否規范,確保農民權益不受損害。四是對土地利用進行審核,確保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非農化以及有明顯圈地占地意圖企業要堅決杜絕和制止。
第二,對涉農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加強監管和風險防范。各地地方政府要對涉農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戶承包地有明確的上限控制;建立健全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保障金三項制度。嚴格準入門檻的同時,還要加強事后監管,要建立退出和懲罰機制,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定期對租賃土地企業的農業經營能力、流轉承包地用途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嚴厲查處糾正違法違規行為,追究相關責任人等。嚴防企業投機取巧,靠租借牲畜、虛假規模化養殖等方式騙取國家政策補貼的行為。保證耕地紅線不突破、避免農民利益受損。
第三,立法建立農村土地流轉風險保障制度。立法建立農村土地流轉風險保障制度,以便保障農民利益。具體可由國家農業部參與制定,由省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一是要建立農村土地流轉風險基金。即按照流轉土地規模,由涉農企業向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繳納一定數額的風險保證金。當涉農企業經營不善農戶無紅利可收益時,省里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有權啟動風險基金,以便切實保護農戶利益。二是參照我國企業《破產法》,立法規定當涉農企業經營不善破產時,農戶入股的土地不列入清算范圍,由此防止農民失去土地的風險。在最大程度消除流出土地農戶的思想顧慮,從而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四) 鼓勵和推動涉農企業采取多種經營方式,接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政府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在農業領域內發揮作用[8],可以采取多種經營方式改善農產品加工,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的附加值,提升科技含量,在轉變農業承包的管理機制上進一步探索,監督管理并舉。
只有政府在門檻上嚴格把關,過程中規范監督,政策上積極扶持,協調好企業和農戶的利益機制,才能真正激活市場,讓那些有能力進入、也真正愿意參與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涉農龍頭企業參與進土地流轉過程中,在保障農民收益的同時,進一步為轉變我國農村生產方式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寧啟文.讓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健康發展[N]. 羊城晚報,2014-10-18.
[2]劉克菲.科技創新對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作用機制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5(2):88-91.
[3]郝朝艷,平新喬,張海洋等.農戶的創業選擇及其影響因素——來自“農村金融調查”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2(4):57-68.
[4]黃香驪.土地流轉經營過程中助推貧困農村現代化轉型——關于涉農企業流轉用地經營后的深層思考[DB/OL].中國農經信息網, 2014-08-20.
[5]韓俊.準確把握土地流轉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N].農民日報, 2014-10-21.
[6]金麗馥,冉雙全.農村土地流轉的風險及防范機制研究[J].改革與發展,2011(5):69-70.
[7]林旭.論農地流轉的社會風險及其防范機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8):208-212.
[8]周晶晶,朱力.現代農業轉型的國際借鑒與政策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2015(8):59-63.
Abstract: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on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not only help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scale management, prove the famers income, but also conducive to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areas. 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issue and put forward some reference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financial support, standardized guidan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ict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upervision and risk preven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key is to specificate of the entry threshold and criteria, risk control, so as to the agriculture leading enterprises will really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promote farmers being rich sustaintl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pecificate;improve incomes
(責任編輯:顧曉濱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