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臨空經濟是以樞紐機場為依托的新型經濟形態,是現代城市經濟發展的趨勢與方向。臨空經濟有利于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城市外向型經濟發展,具有產業聚集效應和區域輻射效應,其發展需具備相應的設施、產業和政策環境,可選擇適當的臨空產業作為發展重點。
[關鍵詞]臨空經濟;臨空經濟區;臨空產業
[中圖分類號]F2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1-0074-03
[作者簡介]曾妮娜(1981-),女,漢族,福建漳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國際貿易。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出口視角下福建外向型臨空經濟發展研究”(項目編號:JAS160250);集美大學2016年度李尚大等學科建設基金項目(項目編號:SD201601)。臨空經濟是一種現代經濟形態,依托發達的機場設施和航線網絡得以發展。伴隨現代城市航空運輸發展步伐的加快,機場硬件設施不斷完善,國內國際航線網絡不斷拓展,發展臨空經濟成為現代城市推動經濟升級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臨空經濟、臨空經濟區與臨空產業的內涵
臨空經濟是新的經濟形態與模式,它以大型樞紐機場為依托,利用其在客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方面的基礎優勢及其對周邊地區的經濟影響,使信息、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資源聚集于機場周圍。
以發展臨空經濟為目標劃設的特定區域即臨空經濟區,臨空經濟區一般位于機場周邊15公里范圍內,按地域范圍以機場為中心由內到外分為機場區、臨空區(1公里以內)、緊鄰臨空區(1-5公里)、臨空可達區(5-10公里)、臨空經濟輻射區(10-15公里)[1]。
臨空產業分為航空核心產業、航空關聯產業和航空引致產業。航空核心產業緊鄰機場,對機場資源高度依賴,是航空經濟的基礎和支撐,涵蓋航空運輸業、航空制造業、通用航空業及為其提供保障服務的相關產業;航空關聯產業分布于機場周邊,依托航空運輸服務滿足其高時效性要求,涵蓋高科技制造業、輕型產品制造業、現代農業及總部經濟、會展、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航空引致產業涵蓋休閑娛樂、餐飲住宿及教育、科研、金融等輔助配套產業 [2]。臨空產業布局于以機場為核心的臨空經濟區內,飛機維修等航空運輸相關產業分布于臨空區,餐飲、購物等商業服務業分布于緊鄰臨空區,物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旅游業、會展業等需要依托航空物流的產業分布于臨空可達區[3]。
二、現代城市發展臨空經濟的必要性
(一)促進城市外向型經濟發展
臨空經濟兼具時效性與開放性特點,產業外向度與開放度高。借助樞紐機場的全球易達性,參與全球分工和交換,有利于城市對外貿易增長。臨空經濟充分發揮緊鄰樞紐機場的區位優勢,利用航空運輸實現貨物跨越國界快速轉移,最大限度節約時間成本。發達完善的國際航線網絡縮短國際買家與國際賣家間的空間與時間距離,使國際交易更加便利,必然帶動國際貨物買賣增長,進出口貿易在城市經濟中占比上升,帶動城市外向型經濟發展。
(二)促進城市產業集聚發展
臨空經濟具有聚集效應,有利于形成臨空產業集群。臨空經濟以樞紐機場為依托,臨空產業具有很強的臨空指向性。為利用機場運輸優勢,大量臨空產業以機場為中心,圍繞機場進行布局,有利于產業在空間上集聚,形成產業集群。臨空產業聚集在機場周圍,使技術、信息、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實現空間集聚,有利于要素資源共享和實現外部經濟效應,從而實現成本節約及效率提升。
(三)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升級
臨空經濟有利于城市產業結構優化。臨空產業具有更高技術和信息附加值,發展臨空經濟有利于帶動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是臨空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技術附加值高、時效性要求高,需借助高效航空運輸快速抵達目標市場。國際旅游、國際物流、國際會展等現代服務業也能依托國際航空樞紐實現較快發展。高技術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臨空經濟將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四)增強城市區域經濟輻射
臨空經濟有利于城市成為物流網絡中樞,提高城市影響力與競爭力,提升綜合實力,也能為城市聚集經濟能量,并向外輻射擴散,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樞紐機場不僅服務于本地城市,也服務于相鄰城市,機場樞紐功能有助于帶動整個區域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也有利于聚集區域優勢資源,擴大貨源腹地,增強城市與區域綜合競爭能力,實現整個區域經濟的互動協同與共贏發展。
三、現代城市發展臨空經濟的可行性
(一)設施環境
機場設施是臨空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環境不僅包括機場停機坪大小、機場跑道個數與長度、可同時起降航班數、貨物和人員吞吐容量等硬件條件,還包括機場航線網絡覆蓋、機場作業效率、機場服務能力等。臨空經濟將產生大量貨流和客流,要求機場硬件設施達到相應規模與等級。臨空經濟的外向型特征對機場的航線網絡布局要求更高,不僅要覆蓋國內主要地區,形成發達的國內航空樞紐,而且要擁有覆蓋面廣的國際航線網絡,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國際貨物進出境需求,機場的服務能力與服務效率也要相應提高。除空港設施外,發達的區域地面交通也十分重要。臨空經濟具有區域輻射效應,需要在區域內城市間進行原材料、成品、人員等要素的流動,要求區域城市間有暢通高效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等交通設施作為支撐。
(二)產業環境
臨空產業是臨空經濟發展的核心,臨空經濟以發達的臨空產業為支撐。依托空港優勢,新興臨空產業快速發展,但發展臨空經濟不能脫離本地產業基礎,包括本地產業類型、產業鏈水平和已形成的產業集群等。具有臨空指向性的本地優勢產業,可在現有基礎上依托臨空優勢進行轉型升級。適應臨空經濟需要,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配套現代服務業。臨空經濟要以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為支撐,以資源集中共享和規模經濟助力其競爭優勢提升。臨空經濟具有外向型特征,出口貿易是其重要內容,城市貿易基礎也至關重要,主要出口產業是否適合發展臨空出口,其出口比重、出口結構、出口市場都將影響城市臨空經濟發展格局。
(三)政策環境
城市開放程度、政府配套政策和服務效率等影響著臨空經濟發展。臨空經濟需多方面政策支持,包括招商政策、貿易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通關政策、人才政策等。經濟相對發達、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高的城市往往具有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省會城市、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自貿區、海西城市等也具備相對優越的政策條件。發展城市臨空經濟須統籌規劃與布局,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與協調作用,加強政策支持與政策傾斜,加強產業扶植,從財政、稅收、金融、人才、技術等多方面政策入手,為城市臨空產業和臨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
四、城市臨空經濟的發展思路
(一)合理選擇產業重點
臨空重點產業的選擇應結合城市本地產業基礎并考慮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同時評估是否能最大限度發揮臨空優勢。以本地優勢產業為依托,選擇具有臨空發展潛力的產業重點扶持,推動產業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技術附加值和高時效特征,應作為發展重點。立足本地優勢特色農業,利用航空冷鏈物流發展高端綠色農產品貿易。挖掘本地旅游資源,利用空港人流集散功能,發展臨空旅游業。發展臨空商務會展業,為本地產品創造交易平臺,并帶動會展旅游發展。將臨空物流業作為重點支持產業發展,不斷擴展服務功能與范圍,提高服務能力與效率,為臨空貿易提供物流支持。依托空港物流配送,大力發展跨境電商。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完善基礎設施。在硬件方面,對機場現有停機坪、停機位、跑道、航站樓等進行擴容升級,提升貨物和旅客吞吐能力。有實力和條件的城市應加快新機場建設,注意同一城市不同機場區別定位和錯位發展。在軟件方面,重視航線開拓,為貨物和人員國內與國際間流動提供高效通路。實現對國內主要城市航線覆蓋,與國外航空公司加強合作,開辟拓展國際航線網絡,擴大國際航線覆蓋面并增加航班密度。加快區域城際交通網絡建設,規劃高速公路、鐵路、快速路等地面交通,發展城際水上交通,形成綜合立體的城際交通通路。
(三)完善配套服務
完善配套政策,加強配套服務,優化臨空經濟發展環境。加強對臨空經濟的財政與稅收支持,設立臨空經濟專項發展基金,給予重點臨空產業稅收優惠。改善融資環境,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給予臨空企業信貸優惠。完善科技創新平臺,支持臨空產業研發創新與技術交易。提升通關便利化程度,進一步優化通關程序,簡化通關手續,提高通關效率,為國際貨物進出口打造高效便捷的通關環境。推行機場進出口貨物24小時通關,為臨空貿易節約更多時間成本。進一步放寬落地簽范圍及免簽國家范圍,使國際人員出入境通關更加便捷。
(四)加強人力資源隊伍建設
臨空產業多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技術、信息、貿易、物流、管理等各類高端專業型人才,涵蓋電子、信息、旅游、物流、電子商務等專業領域。保障臨空經濟人才要將內部人才培養與外部人才引進相結合。依托本地教育與科研機構,在高校設置相關專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各類專業人才;科研機構可從內部進行人才培養與選拔。企業用優厚待遇條件和良好發展空間引進更多高技能人才并留住人才,政府在人才引進上給予優惠政策,對引進人才實施獎勵政策和稅收減免,以實現各類專業人才向城市臨空產業聚集。
綜上所述,現代城市發展臨空經濟有利于促進城市外向型經濟發展,促進城市產業集聚發展和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增強城市區域經濟輻射。發展臨空經濟要求城市具備相應的基礎環境,包括設施環境、產業環境和政策環境。城市發展臨空經濟應合理選擇產業重點,并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加強人力資源建設。
[參考文獻]
[1]祝平衡,張平石,鐘星.發展臨空經濟的充要條件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7(11).
[2]杜曼玲,王耀球.航空物流凸顯臨空經濟[J].綜合運輸,2008(5).
[3]曹允春.臨空產業的集聚模式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3(3).
(責任編輯:郭麗春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