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志怪小說紛繁復雜,情節各不相同。其中冤魂復仇類的志怪小說蔚為大觀。這些冤魂形象或多或少表現了下層人民對當時社會生活不公平現象的反抗。本篇論文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中的冤魂形象進行整理分析,以期探求其類型的不同、造成這些不同的原因以及它們對后世文學作品的影響。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冤魂;復仇
作者簡介:葛丁凝(1991.6-),女,安徽安慶人,遼寧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01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過:“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1]由此可見志怪小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盛行,它們分別記述了神仙方術、鬼魅妖怪、殊方異物、佛法靈怪等故事。這些故事通過對冤魂屈死過程的記錄和對復仇情節的渲染表達了那個時代此類小說受眾的社會心理。
一、冤魂形象的分類
雖然復仇情節大同小異,但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的復仇方式卻不盡相同。在查閱《幽明錄》《搜神記》《述異記》《冤魂志》等一系列志怪小說后,不難發現眾多冤魂形象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生前屈死他人之手,化鬼后懦弱無爭。最終不得不借他人之手為自己昭雪。如《幽明錄》中《任懷仁》一篇:“晉升平元年,任懷仁年十三,為臺書佐,鄉里有王祖復為令史,恒寵之。……見王祖來,便曰:‘此是殺我人,尤畏之。便走出,祚即形露,家中大驚,因問祚。因敘本末,遂隨祚迎喪。既去,鬼便斷絕。”[2]任懷仁所化成的鬼魂,自始至終都懼怕著王祖。就連將自己的尸身迎喪歸葬的權力都需要借助徐祚之手才能捍衛。
第二類是無辜冤死,一腔怨恨。復仇強烈而徹底。例如《啟顏錄》《弘氏》一篇里主人公弘氏因家富遭嫉,被南津校尉孟少卿誣陷處死:“先有曲阿人姓弘,家甚富厚,乃共親族。……弘氏所賣衣裳繒彩,尤有殘余,誣以涉道劫掠所得;并造作過制,非商賈所宜,結正處死,沒入其才,充寺用。奏,遂施行。”蒙此冤屈令弘氏臨死前:“弘氏敕其妻子,可以黃紙筆墨至棺中。死而有知,必當陳訴,又書少卿姓名數十吞之。”[3]弘氏訴冤于天,并將一眾誣陷謀害的他的人戳殺殆盡。
第三類是雖然有所不甘,卻不對元兇進行報復或復仇具有延時性。《冤魂志》中《鐵臼》一篇描寫被繼母陳氏虐待致死的徐鐵臼時尤為生動:“陳氏產一男,生而咒之曰:‘汝若不除鐵臼,非君子也。……鐵臼竟以凍餓被杖而死。時年十六。……在前期的報復仍舊不解其恨后鐵臼終于將弟弟殺死:“于時,鐵杵六歲,鬼至便病,體痛腹大,上乞妨食,鬼屢打之,打處青黡,月余而死,鬼便寂然無聞。”[4]徐鐵臼雖然被其繼母害死,卻最終未報復繼母,而是將滿腹仇怨報復在了繼母所生的弟弟徐鐵杵身上。
二、出現不同類型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
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或多或少受其社會環境的影響。上文所提及的《任懷仁》男寵大興,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任懷仁》的主人公便是一個被令史玩弄的書佐。所以作為強權附屬品的任懷仁即使被害死后也不敢找強權者復仇。并且晉朝初立時,社會環境雖然較為穩定,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恢復。但統治階層的昏庸豪奢令廣大民眾的反抗情緒不敢如亂世那般強烈宣泄。
(二)受眾心理
冤魂復仇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是相當普遍的民間信仰。雖然在佛、道等宗教的影響和規勸下,民眾的基本社會心理偏向于忍耐、服從。然而,當在現實生活中受到難以磨滅的傷害時,佛道的規勸遠不及鬼魂文化來的簡捷方便。大多數的冤魂復仇情節不僅僅是簡單的闡釋善惡報應觀,同時也傾注了人們對人性的思考,對恢復和協調人與人之間平等和諧關系的希求。
(三)小說作者思想的變化
生逢亂世,士人的命運多舛。“獨尊儒術”的思想體系隨著漢朝的覆滅而產生動搖。面對這樣殘酷的社會歷史現實,士人們的思想發生了改變。從專注于經學轉為關注自我和人生的價值,以期尋求新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出路。因此,求仙問道相信鬼神之說的士人們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結合了民間流傳的故事從小說中表達出來。魏晉好仙道,所以反應冤魂復仇的故事較少,復仇的手段也不強烈;南北朝時期,佛教思想對世人影響較大,故而反應冤魂復仇的故事較多,且復仇徹底強烈。
三、結語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時代之一。冤魂復仇情節參雜著魏晉南北朝時代士人們潛意識中對生與死的概念的人性考量,有著強烈的是非觀念。它們存在于我們的文化潛意識里,因為不論世殊時異在我們所信仰的人性思想中“懲惡揚善”永遠是極受推崇的。志怪小說對冤魂復仇情節的開創與對冤魂復仇非功利性的描寫成為了中國復仇故事的一個顯著特點。
注釋: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2]劉義慶《幽明錄》鄭晚晴輯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3]石印本影印《五朝小說大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4]顏之推《冤魂志》羅國威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5.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2]劉義慶.幽明錄[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3]干寶.搜神記[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7.
[4]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29[M].北京:中華書局,19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