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麗
摘 要: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英國詩歌的歷史遠在《荷馬史詩》出現之前就有雛形。詩歌的價值不亞于小說或者戲劇。它簡短的幾行同樣能折射出大時代背景下詩人的內心活動,能折射出不同人生階段中詩人的情感變化。菲利普拉金的詩歌里布滿了其不健全人格的影子。這種戰爭背景下因恐懼心理而生的詩歌也頗具研究價值。
關鍵詞:詩歌;菲利普拉金;恐懼型人格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1
恐懼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不健全人格的源起。人生在世無法無憂不懼,人類對終將一死的認知,盡顯其中。然而,好的生活,離不開對內心恐懼以及不健全心理活動的認知。面對相伴一生的恐懼,人類能試著培養與之抗衡的力量:勇氣、信任、知識、權利、希望、屈從、信仰和愛。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接納、分析和研究恐懼,并用越挫越勇的精神與之奮戰。這也是本書研究探討菲利普拉金不健全人格的意義所在。
一、菲利普拉金的分裂人格
害怕付出,帶有自傳傾向的病態人格,過度地把自己影藏起來和劃定自我的界限,在心理學上,有這些特征的人格被稱為“人格分裂”。此人格最大的特點就是害怕把自己交出去。此類人害怕公轉,愛自轉,盡可能地自給自足。他們費盡心思獨立,不依賴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也不想對任何人負責。他們若即若離,矜持,遙不可及,甚至好猜疑,冷漠。一般人很難與之交往。害怕親近也是其恐懼性特征。
在拉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他自傳傾向的病態人格。一方面,他斷然拒絕了他致力大半生的文學領域所給他頒發的最高榮譽獎項,即英國“桂冠詩人”的稱號;另一方面,在他的詩文《晨歌》中,拉金就傳達了一種對死亡恐懼的決定性狀態。全詩開篇就有“我整天干活兒,到晚上就喝地半醉。四點鐘醒來,我凝視著那無聲的黑暗。”而這無聲的黑暗就是讓詩人拉金無可奈何的死亡。這一點無奈正好呼應了下文的那句“動個不停的死神,一整天現在最近,使所有的想法變得不可能,而且用何種方式何地何時讓我送掉自己的小命。”然而,到了這里,詩人給死亡劃定界限的行為還沒有停下來。他接著自轉在對于死亡無奈的恐懼中。一句“我們的旅行必然是毀滅,而且無一例外地消逝”就已將這種恐懼表現完整。
二、菲利普拉金的憂郁人格
憂郁人格是心理學另一恐懼原型。此類人害怕獨立,恐懼于走出被保護的世界,極力避免“自轉”,甘愿地把自己交出去。他們傾向公轉,盡力消除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不斷靠近別人。依賴,被動,謙卑,有同情心,不敢有所希求,無私忘我并且害怕被孤立是他們的特點。害怕做自己是他們最大的恐懼。零距離是憂郁人格的特點。制造親密和利他主義,以及自怨自艾與他們相隨。
在拉金的詩集中,也有憂郁人格的影子。這種憂郁人格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他小時候嚴峻分裂戰爭年代里給人們帶來的毫無安全感的影響,另一方面,在《菲利普拉金詩選》中,他塑造了一個直言不諱,懷疑,謙恭,低調,笨拙,明理的,甚至相當枯燥和愚鈍的人物形象。這部分也是因為早些年他看到的那些憂郁人格的原型而創作出來的。在拉金的《再愛一次》中,詩人表達了一種強烈而濃厚的性妒忌。而這種妒忌的源泉就是占有的欲望與害怕被拋棄的結晶。另外,拉金嘲諷了這種缺少獨立靈魂間交流的人際關系。在他的詩歌中有:“他娶了個女人不讓她離開/現在她整天就待在那兒”。另一方那個面,拉金卻又在他的《下午》的詩句“在他們的面前,風/破壞著她們的戀愛場所”和“他們的美麗變得更加厚重/一些東西把他們推向/她們自己生活的另一邊”里流露了對年輕母親的同情,把她們推向了自己生活的邊緣。可見,是人本身也是一個人格矛盾體,渴望情感公轉。
三、菲利普拉金詩選中的強迫人格
強迫人格指過分追求向心力,渴望永恒和安全感的一種不健全人格。此類人依賴熟悉的東西,希望生活的每方面都像鉄一般堅固永恒,變成永遠有效的原則和無可爭議的規矩。他們懷舊也守舊,還相當保守,甚至固執,也害怕新鮮事物和新奇的經驗。風險、改變和消逝是他們最大的恐懼。他們是完美主義者,樂觀主義者和自我控制者。他們強烈地需要安全感,也習慣用理智和冷靜保護自己,所以常會猶疑不決。
強迫人格者對安全感的渴求,尤其是在拉金早年的詩篇中更為明顯。詩人曾是戰爭年代下經常有獨身和未受磨練經驗的幼小少年。在他的詩篇《吉爾》和《冬天里的女孩》以及其后期詩歌《一無所立的年代》中,他所流露的對友誼的珍視無不反映出他在那缺乏依靠和穩定感的成長背景下,對安全感和穩定感的追求。在詩篇《一無所立的年代》中他說道:“在一無所立的年代/只有變壞/或者變怪/只有一個永恒的善/她不會改變”。由此可見,詩人內心深處抗拒安全感的流失。他抗拒改變,將改變和壞與怪相聯系。他追求恒定,信仰善良。這些都是因為他追求絕對的安全和穩定。
拉金的骨子里是悲觀的,他詩集里面的多重人格其實也是他內心的折射。而這些不健全人格的產生多半離不開詩人幼年時期不合格的成長環境。在當下中國大的和諧的社會背景下也隱藏了許多不合格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因素。而創建一個健全的成長環境對于培養祖國新一代的健全人格而言是必要的。這也是本篇研究動蕩環境下成長出的詩人拉金,以及研究其詩集中不健全人格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拉金:《菲利普拉金詩選》,桑克譯,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弗里茲李曼 :《直面內心的恐懼》,楊夢茹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