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
摘 要:《人鼠之間》是一部沉重而蘊意深刻的中篇小說,它講述了喬治等幾個流動農場工人追逐土地夢想卻最終希望落空的經歷。小說旨在呈現出在階級性的壓迫和殘酷的資本剝削下,在貧富極其懸殊的美國社會,普通勞動者之間真摯而單純的友誼,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勞動者的生活及命運都很悲慘,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一枕黃粱美夢,最后以悲劇收尾。
關鍵詞:人鼠之間;友誼;夢想;悲劇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2
一、前言
《人鼠之間》是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約翰·斯坦貝克的一部中篇小說,自1937年出版以來,就被確立為一部小小的經典作品。這篇小說的題目《人鼠之間》來源于英國詩人羅伯特·彭斯的詩《To a mouse》,一只田鼠一直在苦心經營它過冬的小窩,然而當田野被犁耕的時候,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小窩被摧毀而束手無策,以至于在冬天時任憑風雪的摧殘。田鼠微不足道的奮斗,說明在不可抗拒與改變的外力面前,一廂情愿的努力只是徒勞的。
羅伯特·彭斯以這只可憐的田鼠來比喻那些下層勞動者,他們沒有任何的生產資料,就能像田鼠一樣,面對貧富懸殊的社會階層時無力反抗,要么身軀被摧殘,要么精神遭受壓抑,在社會這架龐大的鐵犁面前顯得異常的渺小和脆弱,那么的不堪一擊。我們往往達不到自己設想的最佳結局,而且還有可能面臨著更悲慘的境況。《人鼠之間》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兩個一貧如洗,卻又相依為命的美國流動工人喬治和萊尼從懷揣夢想到追逐夢想,再到接近夢想,最后夢想破滅的悲慘故事。斯坦貝克以《人鼠之間》作為題目,因此結局早就被注定了:無論喬治與萊尼多么努力的想要實現夢想,這一切都注定是泡沫--看似美麗光鮮,實則一碰即破,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
二、喬治和萊尼相互扶持的友誼
萊尼是個反應遲鈍、智力發育不健全的大個子,他力大無窮,但卻單純的如同孩子一般。他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同時也是最木訥的一個人物:萊尼的大腦遲鈍,完全依靠喬治精心的照顧與呵護。 與萊尼的身材高大但智力低下的人物形象正好相反,喬治個子矮小,而且很精明。兩人反差如此之大,但他們確是唇齒相依的朋友。作者從文章的一開始就以喬治和萊尼的友誼相伴隨行作為敘事的主線。萊尼對喬治的愛依賴而熱情,喬治對萊尼的友愛深沉而溫情,“萊尼!”他尖聲說。“天啊,你別喝這么多吧。”萊尼仍在潭里咕冬咕冬地喝著。小個子搶上去搖了搖他的肩頭。“萊尼,你會象昨天晚上那樣病倒的。”[1](P90)喬治雖然很多時候對萊尼說話粗俗蠻橫,但卻在點滴細節處流露出對萊尼的疼愛。喬治和萊尼這樣真摯的友情在那個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的農場中,確實是個奇跡。在喬治和萊尼初到農場時,通過人們對他們相伴打工的好奇和揣測,也側面反映出了他們友誼的可貴,施琳的話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哦哦,我不懂。很少有人是打幫的。我很少見到兩個人打幫走路。你猜這里的,雇工是怎么的哩,他們踏腳進來,得了個床位,干上個把月,就呆不住,把工辭掉,一個人兒溜走了。從沒見到誰牽累誰的。看來有點奇怪,像他這樣一只布谷鳥和你這么精明的小伙子打幫走路。”[1](P125)
相比于其他工人的獨自勞作,喬治其實在心底分外珍惜他和萊尼的友誼。喬治曾自豪地對萊尼說:“其他伙計在這個世界上很孤獨,他們沒有親人,沒有依靠……我們倆就不同啦,我們倆有自己的希望,彼此無話不談。”雖然喬治常常抱怨萊尼給他惹了很多的麻煩,以至于他沒有多余的時間做別的事情,但是他從未真正反感萊尼。對于這個思維簡單的高個子朋友,他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保護意識,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源于對萊尼的關心和愛護。在初到農場時,喬治怕萊尼嘴笨說錯話,所以提前告訴萊尼很多遍,到了農場在農場主面前盡量不要說話,這是喬治對萊尼的保護,因為言多必失,他心思周全地位萊尼考慮,像個哥哥一般盡其所能地保護著萊尼。
萊尼先天的智力缺陷使得他沒有得到尊嚴,這是喬治呵護和照顧萊尼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是喬治心里永遠的痛。他無怨無悔的忍受著別人對他倆友誼的質疑與誤解。但是他能力畢竟很有限,他不可能像母雞一樣完全保護萊尼,更無力保護他們簡單的夢想,萊尼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唯一的朋友,他不能眼睜睜看著萊尼受人侮辱,他不僅要保護萊尼的性命,更要保護他的靈魂與尊嚴。
這也是友誼的真諦,是喬治對萊尼的友愛的極致。所以他含淚舉槍殺了幾年以來自己相依為命的朋友。
三、喬治和萊尼共同的土地夢想
在這個冷漠的社會里,人們孤單的生活著。能把他倆維系在一起的紐帶并不是萊尼姑姑的臨終委托,而是他倆有一個簡單卻可能無法實現的夢想:努力賺錢,買兩畝田地和一間小屋,以及一頭母牛,幾頭肥豬。他們倆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活,互相關懷照顧。為了這個簡單的夢想,他們努力而執著的奮斗著。這個簡單的夢想在尤其萊尼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因為萊尼天生智力缺陷,他分辨不出復雜而殘酷的社會,在他眼里,土地夢是可以通過努力而實現的,這就是明天,這就是將來美好的生活。斯坦貝克的小說可被歸結為處理農村勞動力經濟問題的社會小說。同時也有一些關于對土地崇拜的小說。[2](P167)他時常懇求喬治一遍一遍叨念著他們的土地夢,這樣就像樂曲中的重句,使得愿望的強烈之感躍然紙上。我們可以說這個土地夢的設計者是喬治,從始至終,喬治一直強烈的表達出想要改變當前困頓生活的美好愿望,并且不斷的跟人談論他最好的朋友即將擁有的農場。而萊尼對它的迷戀程度遠遠超過這個夢的發明者喬治。所以,我們可以說正是土地夢將喬治和萊尼聯系在一起。缺少了任何一個人,這個夢都只是空想。他們互相鼓勵,相信終有一天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擁有農場。喬治聰明過人,精于管理農場;而萊尼頭腦簡單,力大驚人,可以干許許多多繁重的農活,因而他們倆構成了一個非常完美的整體,進而能齊心協力去追求他們共同的夢想。在這個缺少真誠,友善,理解,關心的世界里,他們倆因為深厚的友誼而擁有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希望:“咱倆有前途。咱倆有講話的對象,而對方根本不管咱倆是什么人。”“可是咱倆不同!為什么?因為……我有你照顧我,你有我照應你,就是這個道理。”
四、小人物的夢想
故事中的小人物也都各自有著自己的夢想。由于萊尼一直擁有對土地夢的執著與向往,大家也被這個美好的夢想吸引住了,坎特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個夢想當中,就連平時冷漠異常的黑人克魯克斯都動了心:“可是如果你們……你們想找個不拿工錢的人手-----供他吃宿就行,我到可以幫個忙。”[3](P331)當坎特自愿將他身體致殘后所得的賠償費和他所有的積蓄350塊錢拿出來,作為他們“夢中土地”的投資時,這夢想似乎又向現實靠近了一步,這使他的生活充 滿了希望和動力,使他們在凄苦艱辛的勞作生活中看到了一絲光明。
但是萊尼的死讓這個美好愿望頃刻間化為烏有,喬治美好的愿望完全落了空,他將獨自一人面對這個殘酷而孤獨的社會,更增添了悲劇的色彩。馬房的長工克魯克斯是個很有個性而又愛清潔的老頭,他喜歡閱讀并且思考,對周圍的人與事物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甚至可以與斯利姆并駕齊驅。但命運捉弄他為一個黑人,這就使得他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受害者。“因為我是個黑人。他們在宿舍玩牌,可我不能玩,因為我是黑人,你們說我臭。”
他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決心以牙還牙,不允許白人到他的住處。當柯利的老婆未經允許私自闖進他的屋子里閑談時,他冷冷的說:“你沒有權利到黑人的屋子里來, 你沒有權利在這里搗亂。現在你必須出去, 立刻出去。”
但是他畢竟身處白人居于統治地位的社會,他個人的尊嚴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柯利老婆隨口幾句呵斥就使得他那點可憐的尊嚴化為烏有,使得他異常壓抑,甚至對周圍事物不再關心不再感冒。當他聽到喬治和萊尼的計劃時,曾表示懷疑,“我從來沒有看見一個角兒真正干得起來過”,但出于對土地的向往與渴求,他和甘德老人也都癡迷于萊尼和喬治的夢想中。盡管他看起來很冷漠,但他渴望像萊尼一樣擁有一個知心朋友。他覺得只要拼命的干活,夢想終有一天會實現的。柯利的老婆是故事中唯一的女主角,她不用擔心生計,在大多數農場工人眼中,她是個很風騷的“婊子”,雇工們視她為禍水,會帶來災難。但是,曾經她也是一個天真浪漫的女孩,她渴望憑借自己的努力到好萊塢當一位女明星。她渴望友誼和愛情,為了擺脫寂寞,她偷偷地接觸底層工人,甚至包括智力低下的萊尼。但是,正是她在擺脫寂寞尋求傾訴的過程中,隕落在萊尼的手下。
五、人的夢想的破滅
雖然故事的每一個章節都穿插著不同人物的夢想,但夢想始終是遙不可及的,現實卻是異常殘酷的。當喬治和萊尼興高采烈的向著夢想前進時,萊尼低下的智商和超乎常人的力量早已暗示這個夢想是無法實現的。喬治也早就明白在他無需照料萊尼時,工棚里現實的生活才是他真正的歸宿。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喬治在殺死萊尼后卻與斯利姆去喝酒,看似矛盾的一幕實際上揭示了喬治土地夢的徹底破滅以及向現實的屈服。
實質上,土地只不過是一個借代,在資本主義社會強加給他們的生存條件下,在海德格爾看來,“當代世界遭到技術時代的威脅,技術日益把人從地球上剝離開來,人喪生了存在的根”[4](P122)所以任何夢想都注定要灰飛煙滅。黑人克魯克斯想“入股”的土地夢,柯利妻子想成為演員的夢,柯利期望美滿婚姻的夢無一例外的如泡沫般破滅的無影無蹤。因此,這種以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夢想破滅的悲劇性收場,這是斯坦貝克要表達的美國夢破滅的悲歌。
六、結束語
在《人鼠之間》中,作者“以無偏袒的本能呈現出美國的真正的面目”,[5](P4)反映了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背景下農民的痛苦和災難。作者從喬治和萊尼相互扶持的友誼和共同的土地夢想入手并貫穿故事的始終,以其他小人物的夢想作為 烘托,完整而真誠的展現給讀者在那樣一個社會背景下,人對夢想的追求,夢想的破滅以及自身的毀滅。這樣一首關于友誼與夢想的悲情之歌,讓每一個讀者都情不自禁的去欣賞斯坦貝克賦予這個悲劇的人性基調,無不為之動容,但更多的還是對美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憐憫與同情,對黑暗社會的憤慨與鞭撻,對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現實的不滿,但這個悲情故事通篇表達出的死亡氣息和現實中的悲劇,讓讀者們又在不停的去反思,去獲取人生而為人的意義,而小人物們渴望改變命運的希望,又會給予人奮斗的力量。所以,“無論小說在社會意義或藝術水準方面,《人鼠之間》都遠遠超過除《憤怒的葡萄》之外的他所有的作品”。[6](P197)
參考文獻:
[1]斯坦貝克, 秦似譯. 人鼠之間[M]. 廣西: 漓江出版社,1981. 90-125.
[2] 沈東霞. 一本書讀懂美國文學[M].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2011.
[3]斯坦貝克. 人鼠之間[M]. 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1981.
[4]王岳川. 二十世紀西方哲學性詩學[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5]陳映真.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38)[C]. 臺北: 臺北遠景出版豐業有限公司.
[6]朱樹飏. 斯坦貝克作品精粹[M].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