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鳥》是伊拉克戰爭的代表作品,作者凱文·鮑爾斯是親身經歷過伊拉克戰爭的退伍老兵,因此對這場戰爭有著深切的感受。作者以悲傷的筆觸,帶領讀者走入了殘酷的伊拉克戰場。在小說的具體描寫中,作者的“想象”成為最真實的描述,在“移情說”的作用下,《黃鳥》帶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本文將具體探討小說《黃鳥》中的“移情”想象分析,希望給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黃鳥》;移情;想象
作者簡介:萬紫曦(1995.10-),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本科,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1
引言:
凱文·鮑爾斯的小說《黃鳥》寫了自己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真實經歷。這本書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寫了21歲的巴特曾經向母親承諾,一定要將墨菲從戰爭中帶回來,可是在黑暗的社會風氣中,巴特逐漸被不良習氣腐蝕,他成為戰爭中的懦弱者,為了求生背棄了曾經的理想道義。這部小說中的“移情”想象分析十分獨到,讀者在作者的文字中,可以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情感。
1、“移情”說
所謂的“移情”說,是指西方傳統美學中的代表性美論之一,它是要把我們人的主觀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質歸結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觀存在,其主要特點是感情的外射[1]。
西方不同的美學家對“移情”有不同的定義。亞里士多德最早關注到了“移情”的現象,并認為這是一種主體與外物相互融合的境界。德國美學家費舍爾認為,審美欣賞是審美主體與客體的交匯,是主觀情感進入審美客體之后形成的自我與對象的統一。而立普斯認為,“移情”是主體心理功能的體驗,主體的感覺和審美對象的地位一致,在主體的審美情感中還包含了心理錯覺等心理規律。
國內對“移情”較有研究的學者是美學大家朱光潛。朱光潛與立普斯的看法一致,認為“移情”基于主體的心理功能。但是他對審美移情的闡釋有所突破,朱光潛認為自然物在審美移情的過程中更具有主動性,而不是完全被動的,也就是說,當審美主體關照客觀的審美對象時,本無生命的審美對象進入了人的審美活動之中,也可以感染人的感情。因此朱光潛的“移情”是審美主體和客體的雙向移情。
將“移情”說放在《黃鳥》之中,可以發現作者的“移情”不僅可以用于人和人之間,也能用于物和物之間。在“移情”的想象中,作者為讀者創造出類似真實的世界,讀者身臨其境,能感受到一個伊拉克老兵對戰爭的深刻體驗和心靈創傷。
2、《黃鳥》中的“移情”想象分析
2.1《黃鳥》中“鬼”的想象分析
《黃鳥》中“鬼”的意象和讀者的既定概念有所不同。所謂的“鬼”不只指死人,也指活人。在伊拉克的戰爭中,活人就是“鬼”的替身,因為他們很有可能在戰爭中死去,成為沒有身軀和靈魂的“鬼”,就算活下來,經歷過戰爭的人們也失去了自己的信仰,成為空剩皮囊的“鬼”。在《黃鳥》中有一段描寫,當人們知道青年人在伊拉克戰爭中被殺時,大家表現得非常平靜,人們說:“我們確定他很多年以前在南德克薩斯州已經是‘鬼了?!币簿褪钦f,在伊拉克戰爭中,人亦是“鬼”,“鬼”亦是人。
一般的讀者認為,“鬼”就是人失去生命之后的一種想象。但是在作者“移情”的作用下,讀者仿佛能感知到“鬼”的生命。文本中有一句話這樣寫道:“我喜歡去想,假如那時有一個同情鬼在我心中,而且有機會去看看那些風信子的話,我肯定會去好好欣賞一番的?!笔澜缟媳緹o“同情鬼”,但是在作者的想象中,在“同情鬼”的移情作用下,讀者能夠領悟到伊拉克戰爭已經讓人們失去了同情心,對待一切都秉持著麻木不仁的態度。在戰爭中,每個人都是被戰爭腐蝕的“鬼”,這些人迷失了自我,以殘忍的殺戮來獲得片刻滿足,整日沉浸在荒謬的想象中,做著最荒唐的事情。
2.2《黃鳥》中“雪”的想象分析
西方的“移情”是指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外在事物。在描寫“雪”的意象時,作者把文本人物的主觀性格注入到外物之中,使意象成為了生動具體的形象[2]。比如,《黃鳥》中的主角巴特,在對雪進行想象時說“你可能會問我‘雪是否意味著什么……墨菲進入我生命的時候天空飄著雪花,然而墨菲離開我的生活時同樣天空飄著雪花。”在“移情”的想象中,“雪”成為了一種生靈,暗示著生命的此消彼長。在巴特的眼中,戰爭中的人們就像這“雪”一樣,只有短暫的生命,來無影,去無蹤。
在大多數的讀者眼中,“雪”是純潔和美好的化身,也是自由的象征,但是在《黃鳥》中,“雪”卻成為生命無常短暫的象征,巴特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注入到“雪”的意象中,此時的雪花在巴特的心里就是伊拉克戰爭中的無數游魂,他們因戰爭而死,沒有歸宿,只能慢慢融化,消失在土地之上。
2.3《黃鳥》中“塵土”的想象分析
塵土的意象在《黃鳥》中十分常見。西方的《圣經》有言: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說明“塵土”本身就有死亡和新生的雙重意象。在主人公巴特的眼中,“塵土”的象征意義在不斷發生變化,當墨菲躺在塵埃當中,身邊流淌著鮮血時,“塵土”充滿了死亡氣息,暗示墨菲最終回歸于塵土。
隨著故事的發展,“塵土”的意象發生改變,巴特認為自己是“茫茫塵埃中的一?!?,也就是說每個軍人,在戰爭中的地位都是滄海一粟,都是戰爭中的飛揚塵土。
結論:
《黃鳥》是描寫伊拉克戰爭的力作,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應用了“移情”想象,帶給讀者獨特的審美體驗,使讀者身臨其境,可以體悟到作者的真實情感。
參考文獻:
[1]王聞. 意象重現與意境重建——淺析文學翻譯中的審美移情作用[J]. 湘南學院學報,2010,01:59-62.
[2]王燁. 鄭振鐸早期的文學功能觀與立普斯“移情”理論的關聯[J]. 長江學術,2013,0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