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夢楚
摘 要:小說《迷惘》,也被稱作是“瘋子的人間喜劇”,由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埃利亞斯·卡內蒂所著,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其中也涉及了許多中國元素。
關鍵詞:彼得·基恩;孔子;孟子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1
埃利亞斯·卡內蒂是英國籍猶太作家,他的一生經歷頗多:1905年出生于保加利亞,后輾轉多次移居奧地利,二戰期間又逃亡巴黎和倫敦并最終加入英國國籍,1994年于蘇黎世病逝。卡內蒂的作品題材多樣,包括小說,戲劇,自傳,政論等等。他一生只寫過一部小說——《迷惘》,并憑借這部小說于198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授予他的頒獎詞中寫到“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卡內蒂對東方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中國的儒家思想,他曾寫過文章《論語中的孔夫子》,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在其長篇小說《迷惘》中體現的最為明顯。
小說《迷惘》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沒有世界的頭腦,沒有頭腦的世界以及世界在頭腦中。小說的主人公彼得·基恩自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漢學家,深諳東方文化。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坐在自己的圖書館里,整理關于東方的文章。直到和女管家克魯姆結婚,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克魯姆,這位小說的女主人公,是個極度愛財之人,她一步步了霸占基恩的家并最終將基恩趕出家門。基恩在離開家以后遇上了形形色色的人,不斷的被世界無情而殘酷的現實折磨著。當所有的不幸交織在一起,小說的主人公最終走上了毀滅的道路,在熊熊烈火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這部小說中涉及中國文化的部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孔子做媒
基恩將一本舊書借給了他的女管家克魯姆,當他看到克魯姆對這本舊書保護的如此得當,甚至帶上手套去翻書時,他深受感動。基恩回到他的圖書管里,將孔子“請出”。孔子安詳而沉著的從對面墻上“迎面走來”,拱手作揖,并說道“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順。”這句在中國耳熟能詳的話出自于《論語·為政》。大意為: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惑……六十歲明辨是非。基恩迅速回想了自己一生,把自己的經歷和孔夫子的這段話做了比較。孔夫子又繼續說道“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這段話也出自于《論語·為政》,意思是考察他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所由以達到目的的方法,審度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這個人怎么隱藏得了?基恩把這段話用在自己對克魯姆的判斷上,覺得自己犯了錯,自己和克魯姆生活了八年,從來沒有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竟然不曾知道她是如此愛書之人,想到這里基恩不禁感到愧疚。這時他聽到孔子繼續說道“過,則無憚改。”這段話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犯了錯誤就不要怕丟臉就不去改正。以及“見義不為,無勇也。”出自《論語·為政》。基恩把這些視為孔夫子對他的教導,教育他發現錯誤要及時改正。基恩一直沒有發現克魯姆身上的優點,覺得自己犯了大錯,想要彌補克魯姆所失去的八年,于是便向克魯姆求婚了。可以說是基恩假象中的孔子促成了他和克魯姆的這段悲劇的婚姻。
二、動員書籍
基恩總是把圖書館里的一本本書看作是一個個人,并喜歡教育他們。基恩向他們講述了發生在中國秦朝焚書坑儒的故事,在秦始皇執政時期,第一任宰相李斯是書的叛徒,他說服秦始皇下令燒毀所有的書籍,只有一小部分關于醫學、藥方、占卜、農田、樹木培育等方面的實用書籍得以留存。對于這個故事基恩說到,他十分痛心這一慘絕人寰的事件偏偏發生在大家都贊賞的中國。他請求他的書籍們和他一起并肩作戰,一起反抗這種對書的迫害。他們的作戰口號是“孔”。基恩還在眾人面前反思了自己為什么有時會犯糊涂,因為他忘記了孟子的教誨“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這段話出自《孟子·盡心章上》,大意是人們行動但不知道干的是什么;人們習慣于干著自己的事情,但不知道為什么;人們終生忙忙碌碌,但不知道人生道理。這種人就是蕓蕓眾生。基恩用孟子的這段話教育他的書籍們,要提防大眾,眾人是十分愚昧危險的。
三、孔子的女人觀
基恩的弟弟奧爾格·基恩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和哥哥已有數年未曾聯系,后來收到哥哥基恩的來信便來到他身邊。他們之間的爭吵總是不斷,說到關于女人的問題時,基恩認為,女人都是沒有價值的,并用《論語》論證自己的觀點,指出《論語》里沒有一句贊美女人的話,還舉出了孔子的例子。孔子的妻子去世后,他的兒子號啕大哭,孔夫子則用嚴厲的語言訓斥了兒子的悲痛行為。魯國國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孔子出的主意他聽不進去,于是孔子便周游列國,目睹百姓疾苦,想以此點醒國君,可仍然無濟于事,因為這些當權者被女人握在手里,于是孔子憤慨的離開了。他用孔子的實例表達自己對女人的偏見。
結語:
《迷惘》這部小說又被成為瘋子的人間喜劇,主人公基恩孤芳自賞,總是活在自己的遐想中,與書為伴,不愿與外界接觸,卻被世界無情而殘酷的現實折磨,做出了許多荒唐的事,這些事看似荒誕,實則是作者卡內蒂借荒誕之事表達了對時局,對戰爭,對大眾的批判。小說中大量出現中國文化,體現了卡內蒂對西方文明沒落的不滿,試圖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歐洲的出路。
參考文獻:
[1][英]埃利亞斯·卡內蒂(2015):《迷惘》,上海文藝出版社.
[2][德]約翰內斯·艾德菲爾特(1981):《授獎詞》.
[3]楊伯峻(1980):《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4]楊伯峻(1962):《孟子譯注》,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