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后一片葉子》是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的代表作,其最為突出的藝術特點是令人贊嘆的歐.亨利式結尾以及文本中的文體學特征。本文從細節的角度出發,由從文體學的定義出發,從細節的角度力求分析出細節在該作品中的意義以及作品的文體學特征,力求分析出細節在該作品中的作用:或起到為作品背景做鋪墊作用;或表現人物情感波動和心理活動的;或對作品氛圍起到渲染的作用,這些有關細節的描寫是相互關聯,是構成作品藝術表現力和推動情節發展的主要動力。
關鍵詞:小說文體學;細節描寫;語篇分析
作者簡介:王宇喜(1990-),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大學翻譯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文學翻譯鑒賞。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1
一、歐·亨利作者以及小說簡介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國偉大的短篇小說家,同時也為美國現實主義代表作家之一,是現代短篇小說開創者。其在創作上最為典型的創作風格是“含淚的微笑”,有效的為我們呈現了喜劇和悲劇的結合。
小說《最后一片葉子》描寫一位老畫家為患肺炎而奄奄一息的窮學生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故事。老畫家貝爾曼是一個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一生飽經風霜、窮困潦倒,卻對繪畫藝術十分熱愛,最終,他為挽救一個青年畫家的生命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二、小說文體學
對于小說文體學來說,其主要為文學文體學的一部分,通過采用相關語言學理論,并借助于文學批評的方法和文論思想,結合敘述學方法,進而對語言現象開始深入地探討和研究,有利于對小說的主題思想、人物性格、言語和思想表達形式、情節設置、環境描寫以及美學價值進行相關的敘述等。
三、《最后一片葉子》的文體學特征
對于《最后一片葉子》這篇小說來說,其文體學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這篇小說的聚焦模式來說,其主要歸為“兩雙眼睛關注著同一個事件,”即:有效將全知視角以及限知視角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對整個故事進行觀察。對于全知視角來說,其主要為整個故事中的每個事件和主線。對于限知視角來說,其主要是一條輔線,通過將兩條敘事線索進行一定的作用,從而能夠構成一個動人的故事,為我們展現出鮮明的主題。對于輔線來說,其敘述方式主要是通過每個不同角色的視角來對整個故事進行考察,在這個過程中,觀察者會出現一定的意識活動。
四、《最后一片葉子》的語篇分析
1.比喻
對于比喻修辭來說,其主要包含兩種,一是明喻,二是暗喻,在所有修辭方法中是使用最為廣泛的。暗喻也被稱之為隱喻,可以說是對明喻的壓縮,暗喻能夠促進語言以及信息表現出生動形象、簡練的特征。對于明喻的闡述,我們可以站在象似性的角度:對于本體以及喻體來說,在其中間應該具有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象似點。其之間的象似關系主要為七種:一是形狀象似、二是性質或習性象似,三是原理象似,四是功用象似,五是動作象似,六是聲音象似,七是顏色象似。
“She told him of Johnnys fancy and how she feared she would,indeed,light and fragile as a leaf herself.float away. When her slight hold upon the world grew weaker.”對于大部分作家來說,一般都會使用“枯葉飄落”這種現象體現整個抒情作用。人所共知的是“枯葉”經不起風吹雨打,非常脆弱;瓊珊在當時的條件下處境是極為糟糕,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這一特點與枯葉有性質特點的象似。
2.反復
對于反復來說,我們可以從其結構上進行劃分,主要分為兩種,一是連續反復,二是間隔反復。對于間隔反復來說,主要表現為在文章不同地方反復呈現意思表達一樣的句子,在句式的表現上呈現出類似的現象,有的句式不同,但是總的來說,意思是相同的。對于連續反復來說,主要表現為連續使用一樣的單詞,在這個過程中無間隔地使用;“An old,old ivy vine,gnarled and decayed at the roots,climbs half way up the brick wall”一些重要的信息由反復的修辭手法可以起到強調的作用。在上述英語句子中,兩個“old”都表示出了常春藤的“老”,“gnarled decayed”在一定程度上加強老的含義。老了的常春藤,枯萎凋零是必然的事情。通過借用,作者主要的目的在于強調,并對瓊珊那種消極的生活觀進行諷刺。因此,在這里,主要是運用反復的修辭來強調老的含義,進而讓我們意識到瓊珊的消極和悲觀態度,主要是按照象似性的標準來對小說語言進行修飾,從而有效襯托出人物的心理。
五、結語
本文主要從文體學特征以及語篇分析兩個角度對《最后一 片葉子》 進行了深入地探討,進而使得我們能夠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整個作品的主題,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夠看到這篇小說的整體寫作風格。并能過感受到作者對社會丑態的諷刺,以及對真摯情感的褒揚。從總體上來看,本片小說的語言幽默詼諧、構思比較新穎,能夠有效突出小說的主題,并能夠通過社會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參考文獻:
[1]廖莉. 論小說語言修辭的象似性—以《最后一片藤葉》為例[J].海外英語,2013,(3):240.
[2]陳燕. 淺析《最后一片葉子》的文體特征[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