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我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語言與性別關系的研究一直是重要內容。本文以漢語作為研究對象,以蘇州大學學生口語為語料來源,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語言材料進行搜集,分析得出蘇大男、女學生的語言變異情況,并結合以往理論研究成果進行對比,試圖闡明語言性別差異的存在規律,借以驗證筆者關于語言性別歧視的假設理論,以期做到以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漢語中的性別差異現象。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語言性別變異;蘇州大學學生口語;性別歧視
作者簡介:張夢(1992-),女,漢族,江蘇淮安市人,文學學士,蘇州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2
一、語言性別差異的定義及一般定論
語言變異是指語言具有可供選擇的可能性,是語言的基本特性,也是社會語言學中的重要研究領域和核心內容。語言性別差異是指男女使用同一種語言或方言時表現出來的差異,它是語言變異的一種變現形式。
我國社會語言學的興起和建立,是從對歐美社會語言學論著的譯介開始。國內社會語言學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后起步后蓬勃發展,研究成果諸多。1980年以后,我國社會語言學進入了發展階段,許多社會語言學的專著或論文大量發表,其中,陳原在1980年出版的《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札記》及1983年的《社會語言學》是國內最早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研究語言性別差異問題的著作。
綜合以往研究成果,得出以下主要觀點:語言的變異性是語言的一個基本特性;語言和社會存在著共變的關系;人類整體的語言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演進;男女兩性之間存在著不一樣的語言表達方式,在語言習得、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上都有明顯的差別。
社會語言學把語言看作動態變化的,將語言的共時差異與歷時演變聯系起來,通過對目前語言使用狀況的研究,預測該語言未來的發展情況,這種語言發展觀念在語言政策的制訂和語言規劃、管理方面具有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從語言變異的形式考察性別歧視現象的現狀,關心目前新一代年輕人生活中正在發生的語言變異現象,探究性別與語言變異的關聯性究竟如何。
二、語言性別差異與社會發展共同演進
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承載著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的功能,男女兩性有著自然屬性的不同,在社會交際中(本文特指漢語運用)也表現出語言上的差異。兩性之間的語言差異(音高、音色等物理差異)不僅僅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更重要的還是社會性別所致。
西蒙·波伏娃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這一宣言,當代著名語言學家卡梅倫(Cameron)認為,女性并不是生下來就是女性,而是成長為女性,是人們所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造就了人的性別特征。人的一生中不斷參與新的實踐活動,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使其符合所屬團體的要求,從而形成自己的性別特征,整個性別認知呈現流動的狀態。
語言變異的社會制約條件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社會階層和語體。因而語言中的性別歧視也不是由于語言符號的自然屬性決定,而是特定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民族思維方式在語言中的必然反映。但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社會文明進程沖擊著人們舊有的觀念,科技的進步帶領大家進入信息爆炸時代,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在詞匯上的更新速度讓人咋舌,隨著時代的變化,語言與性別問題也在變化,我們應該從新的、豐富的視角去重新看待以往的問題,以此來預測語言性別差異的變化趨勢。
綜合以上情況,筆者從身邊語言環境出發,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方法展開對高校學生語用情況的研究,一方面通過數據的量化分析驗證已有學術觀點,另一方面通過與時俱進的新鮮語料詳細描寫高校學生群體具體的性別語言差異表現。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筆者假設在大學這個言語區里,性別對語言差異的影響力遠比社會上小;隨著社會的發展,因性別而成為語言變異的因素將不再那么明顯;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甚至性別歧視這種語言差異將成為歷史現象。要驗證這一假設,需要提前熟悉社會語言學中語言性別差異的研究成果,考察蘇州大學學生目前的語言變異現象與性別因素的關聯度以及蘇州大學學生對語言性別歧視的態度。
“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一)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原則;(二)客觀性原則,這些方法論原則即適應了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又保證了研究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本次研究運用社會語言學的基本方法——社會調查方法,使用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具體方法,問卷采用隨機抽樣方式任意發放互聯網問卷鏈接給蘇州大學52名學生,“滾雪球抽樣”(“滾雪球”抽樣方法的特點是由少數對象為出發點,逐步擴展調查范圍,調查對象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之后收到有效問卷260份,其中男生130份,女生130份。由于這樣選取具有很高的隨機性,調查結果可以代表蘇州大學學生的語言使用情況。
此次問卷調查一共35道題目,主要以性別因素為自變量,探究家庭教育對男女生語言習慣的影響,男女生如何認識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語言的習得及學習能力在男女生之間是否有明顯差異,日常生活中男女生在語音、詞匯、語法、語言交際等方面的語言差異現象。
四、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支持以下觀點:“女醫生、女作家、女人大代表、女強人”等前面冠以“女”字,明顯地把性別因素放在首位,這是標記的貶女現象,大多數缺位現象也體現了貶女思想。隨著廉政建設的加強,許多有能力的女性脫穎而出,競聘擔任較高的官職,這樣,稱呼她們時在前邊加“女”字的現象正逐漸減少。
心理學家哈曼·威特金認為,由于男女認知方式的差異,女性在與別人交往時更能考慮對方的感受,因而在言語上更善解人意,更禮貌。詈語是男性語言的典型特征,高頻率使用直率、粗俗、詞匯量大的侮辱他人或惡意的話語,女性一般注意語言的優雅、含蓄,避免使用不雅的字眼。通過對個別選擇女性選項的被調查者的訪談,得知當女性出現憤懣、不滿、不屑的強烈情感時,也會提高詈語的使用頻率,有時甚至會說一些平時男性都難以啟齒的詈語。
在任海棠的《語言與性別研究中的非性別因素探析》一文中,運用社會語言學定量研究方法對影視作品《奮斗》中12個典型的交談場景進行分析,語料分析結果是男性話語量略大于女性,男性話語量占總量的52%,女性占48%。
五、研究結論
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結果,概括總結后得出:性別之間差異是客觀存在而且必然反映在社會語言中,語言變異與性別有著密切的關系,也受家庭教育觀念影響,家教較好的家庭在語言中較少出現性別歧視現象,主要源于內心對女性地位的尊重;不同性別使用語言有著不同的偏好和習慣,且女生普遍在語言的習得及學習能力上略勝男生一籌;性別是造成日常生活中男女生在語音、詞匯、語法、語言交際等方面的語言差異現象的一個原因,但性別不是語言變異中的唯一因素,且性別因素不是所有場合的言語交際中的一個典型變量,語言變異是性別因素和社會地位、角色關系、職業性質、受教育程度、民族信仰、地域范圍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男女間存在著語言性別差異,但男女語言上也有許多共性的地方,比如年輕男女都對網絡流行詞匯十分青睞。目前也依然存在語言性別歧視的情況發生,不過語言本身沒有階級性,不存在偏見,但語言的使用者根據社會價值觀念賦予語言一定的語用色彩,產生了語言歧視現象,這與傳統男尊女卑社會觀念密切相關,也是人們陳舊思想意識的現實反映。
當今社會倡導男女平等、人人平權,女性的地位標志著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許多帶有性別歧視的話語不僅為女性所難容,整個社會也將摒棄,我們可以樂觀地看到,語言變異中的性別歧視現象終將消失,當然,這樣的平等局面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女性提高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根除人們思想意識對女性的偏見。
參考文獻:
[1]徐大明. 社會語言學實驗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7.
[2]陳原. 社會語言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202-204.
[3]布萊特.社會語言學[M].商務出版社,1964.
[4]戴慶廈. 社會語言學概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216.
[5]王志強. 漢語稱謂中的性別歧視現象[J]. 語文學刊: 2000,(1).
[6]吳曉燕.漢語詈語使用的性別差異及其原因分析[J]. 社會科學論壇.2008,141-144.
[7]任海棠. 語言與性別研究中的非性別因素探析[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7(5):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