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公路網暢通性的含義,提出“貨暢其流”的重要性及辨識特征;針對貨物運輸需求產生的原因,提出基于運輸供給品質的貨物運輸多重需求——安全性需求、時效性需求、經濟性需求;基于運輸需求理論,構建基于貨物運輸需求的公路網暢通性評價體系,以期為公路網系統整體的效能優化提供重要依據。
關鍵詞:交通運輸;貨物運輸需求;公路網;暢通性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052-02
一、公路網暢通性的含義
一個社會的公路貨物運輸能否順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個重要表征是能否實現“貨暢其流”。如果現有的交通運輸出現“通而不暢”“少車問津”“過度擁堵”等不合理現象,則會極大影響公路網基礎作用的發揮[1~3]。
公路的暢通性,是指在正常的前提下,一定的時間內某條道路的交通容量大于此段時間內交通需求的現象。具體含義分為兩個層次:其一,“通”是指貨物位移的實現有足夠的路徑,使得服務對象在起訖點間可以進行流轉并且實現位移,而不至于停滯不前;其二,“暢”是指貨物運輸車輛在起訖點間的運行狀況滿足其主體的需求,即“通”的程度和質量問題[4]。
美國HCM2000手冊中將交通運行的狀況分為五個等級(如下表所示),其中,A、B、C、D級交通流暢狀態為“暢通”,E、F級交通流暢狀態為“擁擠”。基于此,本文擬將公路暢通狀態分為四個級別:非常擁堵、擁堵、暢通和過度暢通。
第一,非常擁堵:表現為極大的交通量呈滯留狀態,平均車速低于一個設定的速度。
第二,擁堵:車流平均速度較低,一些交通量在運行上處于緩行狀態,交通運行的狀況比較差。
第三,暢通:路網的供應能力能夠使人們對交通的需求呈滿意態度,駕駛的自由度與行車速度的控制不受多余的影響,便利程度完全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第四,過度暢通:公路交通量十分低,行車速度基本不受控制,路網供給能力遠遠高于人們對其的需求量,以至于浪費資源。
二、貨物運輸需求分析
(一)貨物運輸需求產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基于自然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的特性,人類經濟活動要求自然資源不斷流動,互通有無,從而催生了剛性的運輸需求。
第二,基于生產力布局與消費群體的空間分離的特性,為提高生產力,必然產生運輸需求。
第三,基于地區間商品品種、質量、性能、價格上的差異特性,貨物在不同地區之間、不同國家之間等空間屬性上的流動,進一步產生運輸需求。
(二)貨物運輸需求分析
實踐表明,滿足不同要求的貨物運輸對運輸供給品質的需求是不同的[5~6]。
第一,安全性需求。保證貨物安全運抵目的地,對于任何種類的貨物來說,安全性需求是最基本需求。
第二,時效性需求。對于不少商品來說,其價格具有明顯的時效性。面對這種特殊的運輸條件以及時間成本的約束,運輸時宜選擇運輸供給品質較高的貨運方式。
第三,經濟性需求。通常,高科技產品由于貨值較高,承擔運輸消耗的能力最高;而對于大批量的諸諸如煤炭的運輸,基于其經濟性,宜選擇低成本的運輸通道。
三、基于貨物運輸需求的公路網暢通性評價體系構建
基于貨主的運輸需求角度,可按貨物的類型選取指標來評價公路網的暢通性。
(一)貨物屬于時間敏感型
公路網系統內部的通暢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此類貨物的運輸需求。本文選擇干線路網飽和度和路網擁擠率兩項指標對其評價。
第一,干線路網飽和度。干線路網飽和度是路網適應性的重要技術指標之一,可表征路網暢通的程度。計算公式如下式所示:
式中,Sj為第條路段的長度或平均行程;Qj為第條路段的流量。
最終確定其評價標準為:當P<0.5時,良好;當0.5≤P<0.7時,一般;當0.7≤P<1.0,較差;當P≥1.0時,很差;當P值處于0.7~0.8時,車流保持基本暢通狀態。
第二,路網擁擠率。公路網擁擠率是指擁擠路段長度占總線路長度的比重。計算公式如下式所示:
式中,Ps為公路網擁擠率(%);LSi為公路網中i等級公路擁擠路段里程;Li為i等級公路總里程。最終確定其評價標準為:當Ps<10%時,公路網暢通狀態良好;當10%≤Ps<15%時,公路網暢通狀態一般;當15%≤Ps<20%時,公路網暢通狀態較差;當 Ps≥20%時,公路網暢通狀態很差。
(二)貨物屬于價格敏感型
針對此類貨物運輸需求,通常選擇公路網內部發展均衡度指標來評判公路網暢通性。定義如下:
假設某區域i內有n個不同的地區,其中Xi表示公路網綜合密度 ,Li表示公路總里程,Ai表示面積 ,Pi表示人口。則有:
則區域公路網內部發展均衡度的計算如公式(3):
式中,H為區域公路網內部發展均衡度;X為各地區公路網綜合密度的平均值;σ為各地區公路網綜合密度的標準差。最終確定其評價標準為:當H≥5時,良好;當3 四、結論 第一,公路網暢通性對貨物運輸需求滿足與否具有重要意義;實現“貨暢其流”是公路網基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的體現。 第二,基于運輸供給品質,貨物運輸需要兼顧安全性需求、時效性需求和經濟性需求。 第三,基于運輸需求理論,構建了基于貨物運輸需求的公路網暢通性評價體系,以期為公路網系統整體的效能優化提供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 邵俊杰.貨物運輸通道的演變及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0. [2] 基于產業屬性的道路運輸市場規制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4. [3] 吉翔.公路貨物運輸風險的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5. [4] 王璐,吳群琪,熊銳.公路貨物運輸發展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J].統計與決策,2015,(20):83-85. [5] 武慧榮,崔淑華,張文會.公路貨物運輸系統動力學模型及其應用[J].公路交通科技,2012,(2):149-153. [6] 吳群琪,楊霞,汪忠.道路運輸供需品質分析與需求預測[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16-19.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