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陽
摘 要: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理論界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展開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基于此,依次從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占比量的研究、勞動報酬占比下降的原因、提高勞動報酬占比的對策等方面進行歸納和總結。
關鍵詞:勞動報酬;初次分配;比重
中圖分類號:F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108-02
當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份額的持續下降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引發了國內理論界研究的熱潮,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勞動報酬占比的大小、勞動報酬占比下降的原因以及提高勞動報酬占比的對策等方面。本文的目的在于,從這幾個方面對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一、勞動報酬的研究
初次分配發生在企業單位內部,是國民總收入在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生產要素之間的分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的“勞動報酬”究竟該如何理解?學術界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著爭議。
第一,勞動報酬即勞動者報酬。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勞動報酬”應該是且僅是企業內部勞動力要素全部的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相對。但是,國內很多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將其與“勞動者報酬”相混淆,在計算的過程中直接采用國家統計局數據(只有“勞動者報酬”,而無“勞動報酬”),把城鄉自雇經營者的營業收入計入“勞動報酬”(白重恩,2009;李稻葵,2009;羅長遠、張軍2009),使得得出的勞動報酬占比并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第二,勞動報酬即工資報酬。胡放之(2009)指出,所謂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主要是指勞動者的工資總額占GDP的比例。雖然“雇員報酬”和“工資總額”用詞不同,但都指的是雇傭勞動者所獲得的全部報酬,是勞動關系中勞動報酬,與中央保持一致。
第三,勞動報酬即工資報酬加一部分城鄉自雇者收入。張車偉、張士斌(2010)在研究勞動報酬占比時,依據約翰遜(Johnson,1954)方法對國家統計局勞動報酬數據進行調整,即將城鄉自雇者經營收入的2/3歸屬勞動報酬,1/3歸屬資本收益。這是吸收國際經驗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實際情況,但仍有其不足之處。
二、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占比下降的原因分析
關于勞動報酬占比下降的原因,市場和政府兩種力量基本上涵蓋了影響勞動收入占比的所有因素:從市場角度看,包括資源配置特征、生產技術條件、經濟結構、勞動力市場、對外貿易和全球化等;就政府因素而言,主要包括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國內學術界對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有制比例下降,私有制比例上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產條件的一定的社會性質和生產當事人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關系只是歷史地規定的生產關系的表現。”在馬克思眼里,分配關系是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改革開放以來,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分配方式也逐步成為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引起勞動報酬占比的下降。程恩富(2010)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勞動報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下降的客觀結果。吳宣恭(2011)同樣指出,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是私營業主與普通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可見,所有制結構變化引起勞動報酬占比下降在學界基本上可以達成共識。
第二,財政分權對勞動收入占比的影響。財政分權后的地方政府在政治和經濟雙重壓力下自覺地為資本的運營“開綠燈”,政府與資本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聯盟關系,導致了勞動報酬占比的下降。王永欽等(2007)、陸銘(2008)指出,分稅制改革引起了地方政府之間的“招商引資競賽”,抬高了資本的要價能力,對勞動收入占比不利。祁毓、李祥云(2011)指出,中國分權式的財政改革導致地方政府放松勞工保護,而且在協調勞資關系時偏向資方,從而引起勞動收入占比的下降。可見,地方政府在財政收入的壓力下,不僅努力為資本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而且面對勞資矛盾時不作為,勞動報酬占比下降也就不可避免。
第三,勞動政策對勞動報酬占比的影響。在政府重視GDP的增長的前提下,勞動政策的具體實施狀況同勞動政策的規定之間存在著幾乎是全方位的巨大落差,即勞動政策的“實然”狀況遠遠低于政策的“應然”狀況,勞動政策對勞動者的保護大打折扣,為資本侵蝕利潤提供了可乘之機,導致勞動報酬占比下降。韓金華等(2009)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占比的演變軌跡、原因及對策,指出:“國家或政府對勞動報酬占比下降的影響主要體現為經濟政策和制度創新的制定更多地向企業或資本所有者傾斜,而忽視了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劉尚希(2013)也指出:“現行的各種政策、法律、地方政府行為實際上都是袒護資方。”不難發現,財政分權引起勞動保護弱化,從而引起勞動報酬占比下降,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第四,產業結構的變化。在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的勞動報酬占比最高,第三產業次之,第二產業居中。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三大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勞動報酬占比的變化。李稻葵等(2009)認為,勞動收入占比與經濟發展階段存在U型規律,其中產業結構演變是引起整個經濟勞動收入占比變化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白重恩、錢震杰(2009)則分析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勞動報酬占比變化,認為在1995—2007年間,勞動收入占比降幅的60%是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化。這是宏觀層面的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對勞動報酬占比的影響,具體來說,一方面是經濟結構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促使勞動報酬下降。從中可以看出,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化調整,特別是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而第三產業未能充分發展,勞動報酬占比的下降似乎成為必然。
第五,壟斷對勞動報酬占比的影響。壟斷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對勞動占比的影響,一方面是產品的市場壟斷。產品的市場壟斷能使得資本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獲得高額的利潤回報,從而擠壓勞動報酬。白重恩等(2008)選取全部國有企業、規模以上私人企業為樣本,對資本收入份額的決定因素進行實證考察發現,產品市場壟斷加劇是近年來資本收入份額上揚(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筆者注)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行業壟斷。白重恩2010年6月1日在《人民日報》發文《勞動收入占比降低,癥結在行業壟斷》時指出:“導致勞動收入占比持續下降的不合理因素,主要是壟斷行業利潤大幅增加……壟斷行業利潤主要用于再投資,資本收益就會擠占勞動收入。”產品市場和行業壟斷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可能會對勞動者報酬造成一定的沖擊。但是,“勞動收入占比降低,癥結在行業壟斷。”這樣的說法未免太過于渲染行業壟斷的“過”,其目的可能是為了反對公有制,掩蓋勞動報酬占比下降的真正根源。因此,壟斷并沒有對勞動報酬占比下降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提高初次分配勞動占比的路徑研究
在導致勞動報酬占比下降的諸多因素當中,有些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經濟結構轉型、技術發展進步;有些則是可以改變的,如勞動保護放松等。因此,必須改變可以改變的,提高勞動報酬占比。學術界基于對勞動收入占比問題及其原因的不同認識,提出了提高勞動收入占比的不同思路與對策。
第一,樹立“勞資共享”的理念。江蘇省委黨校李炳炎(2005)指出:“應把公有制分享經濟運行機制引入初次分配領域,用凈收入分成制來代替現有工資制。職工的收入就取決于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職工的勞動貢獻,就能實現國家、企業、職工個人三者收入按比例同步增長,從而在初次分配領域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收入分配差距過大。”
第二,發揮市場與政府的協同作用。前面已經提到,政府和市場對勞動報酬占比下降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為了提高勞動報酬占比,在初次分配中既要讓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作用,同時也需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二者相互補充(蘇海南,2010)。一方面,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建設,加大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改革,健全集體協商機制,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并嚴格執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宋曉梧,2011)。另一方面,要發揮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積極作用。要不斷完善人力資源市場薪酬價位、人工成本信息指導、工資指導線等制度,加強對勞動定額工作的管理和指導;要健全最低工資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進一步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鄒震,2010)。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必須加強政府的作為,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推進勞動政策的切實貫徹執行,建立勞動工資的長效增長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勞動報酬占比的提高。
第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具體措施。提高勞動報酬占比,首要的就是要加強勞動報酬占比的所有制基礎,從源頭上遏制勞動報酬占比下降,得到了理論界學者的一致認可。程恩富(2010)指出:“壯大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公有經濟是限制非公經濟剝削、提高勞動收入的重要途徑和首要條件。”宋留清、李炳炎(2010)指出:“堅持基本經濟制度所規定的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及其所必然要求的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制度,大力提高勞動報酬占比。”吳宣恭(2010)認為,要在國民經濟的關鍵部門發展社會主義的國家所有制,在發揮私有經濟作用的同時,要加強對其監管,減少負面影響,以此從根源上提高勞動占比。當然,這強化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加強對其的監督和管理,與時俱進,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楊宜勇(2010)強調,要整頓和規范初次分配秩序,有必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消除行政性壟斷,促進行業競爭,最終消除壟斷利潤。
參考文獻:
[1] 白重恩,錢震杰,武康平.中國工業部門要素分配份額決定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2008,(8).
[2] 羅長遠,張軍.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的經濟學解釋: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
[3] 李炳炎,江皓.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現狀、成因及治理對策研究[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5,(6).
[4] 吳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決途徑[J].經濟學動態,2010,(1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