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強國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民健身需求不斷提高,為了適應社會高效經濟發展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也從最初單一的體育學院發展成為醫學、通訊等綜合類高校。分析我國體育教育的發展機遇,構建高等教育背景下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對其進行理論探索與實踐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分析體育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經濟發展;體育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137-03
一、體育教育的發展歷史
當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時候,學校體育專業便隨之而生,由于學校體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政府按照時代要求,把學校體育納入教育體系之中,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學校體育經歷了半世紀的滄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教育體系。學校體育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奠定基礎階段。1949—1965年,建國初期,黨和政府特別重視體育教育,為了改變學校體育的落后面貌,毛澤東同志兩次給教育部寫信,并提出,健康第一、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號召。中央教育部設立了體育指導部,國家體委設立了群體司,加強了學校體育教育,我國派代表到前蘇聯學習體育制度,以學生為主體,鼓勵戰士、工人等參加勞衛制,滿足了青少年保衛國家的需求。所以,大家全心全意地參加體育運動,將其當作是自己的奮斗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各學校校長開始重視學校體育,當時的許多基本做法都是參照前蘇聯的模式。例如學習前蘇聯,重視體操,開展跳馬、單杠、雙杠等項目,為了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重視群眾性的體育活動,這使得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但是,1959—1961年,使大家連飯都吃不飽,所以教育部門提出了節省體力的口號,體育活動也基本停止了。所以到20世紀70年代末,大家都去搞運動了,很少有人參加體育鍛煉,學校體育部也處于了低谷期,在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反映出了傳統教育思想的痕跡。操作過程偏重于應試教育,畢業后由政府統一包辦分配工作,但是不得不承認,各級體育院校為我國培養出大量優秀體育人才。
2.完善制度階段。我國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開始有了市場性的特點,培養目標逐漸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體育人才的需求,2003 年教育部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 教育專業本科專業課程方案》明確指出,學生不僅可以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教師,還能成為體育工作者,著重突出了培養復合型人才,完成了體育教育從單一到符合的轉變。
3.通才培養模式。建國初期,我國各類體育院校依照前蘇聯建立起了通才培養模式,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具有理論知識、人文知識,個性得到全方面發展。通才教育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心智、理性。學生從學校所獲得的不是教師傳授的單一技能,不是零碎的知識供給,而是心靈的擴展,這一提倡成為了日后自由教育向通識教育演變奠定了基礎。20世紀30年代,赫欽斯倡導通才教育大學體育教育的核心,通才教育是專才教育的基礎,沒有通才教育就沒有大學。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原有的體育教育培養模式受到嚴重打擊,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所以,改革原有的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了重要任務。
二、經濟發展背景下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1)不能夠正確認識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缺乏本位能力培養,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技術的學習,追求教學的完整性,忽視了教學能力的培養,對走向經濟社會實習的準備不夠充分,只有在實習前進行強化訓練,學生還沒有充分的發揮就都派到實習崗位,沒有示范講解,這就嚴重影響了實習體育課的教學質量和以后真正實習時的實習效果。(2)單純地以就業為目的,高校教育的普及使得畢業生人數迅速增加,這就面臨著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難問題,學生面臨的就業競爭十分激烈,面對市場經濟發展情況下對體育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轉變體育人才的觀念和就業分配的策略,目前體育教育多數為應試教育,只為了學生后畢業就業,不注重內涵的修養,就業前沒有專門的講解,使學生在進入用人單位后,不能盡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適應起來非常困難,不能很好地領會各項內容,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在工作崗位的工作難度。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3)實踐性實習計劃不夠合理,學校要正確地安排校企結合,而目前學校教育實習大部分在第四學年,臨近畢業,對于實習生來說,在短短的6—8周的實習時間內,想要完成各種實習教學任務,顯然會匆忙應付,不講究質量,嚴重影響了實習的效果。雖然一次性安排實習可以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也比較節省經費,但是實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發現自己的能力水平與實際工作之間的差距,但是已經沒有時間補救。
2.針對教育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1)加強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明確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從體育教學實際出發,把高校體育與中學體育緊密結合,學校安排學生到其他院校學習。體育大綱和教材是實習生進行實習工作的指導文件,應加強學生對體育教學的理解。(2)培養學生的親自實踐能力。學生所學的知識要學會靈活運用,加強講解示范能力、語言表達等基本技能,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對鍛煉的興趣,讓學生自主地參加體育活動中來,減輕學生的膽怯心理,提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有助于培養高素質專業的體育人才。(3)合理安排實習時間。學校要與企業簽訂協議,在學校和企業的共同監督下,培養優秀的體育專業人才,讓學生走出去,定期到各大企業進行工作實習,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有很強的感性認識,并且具備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通過平時的實習過程,學生可以清晰地發現自己在學術上的不足與缺點,反饋到學校后,教師針對這些不足進行重點培養,促進學生全面學習,有利于學生在后續的實習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學生教育實習應該貫穿整個大學,而不是臨近畢業的短短幾周,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才能成為經濟發展背景下社會所需的多能的體育人才。
三、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改革
1.培養方向定位。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同院校對體育人才培養有不同的規格,人才培養的定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熱愛體育事業,勇于創新和改革。掌握體育專業的基礎理論,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運用外語查閱資料,熟練運用計算機進行本專業的科研及管理,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鑒賞能力,培養運動技術含量較高的體育人才,通過跨系跨專業學習的方法培養知識含量高的復合型人才。體育人才培養在不同時期的具體要求有所不同,人才培養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時俱進,隨著經濟市場體制的建立,高校體育專業一定要轉變原有的教育模式,樹立社會體育服務、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目標。
2.師資隊伍建設。教師隊伍需要教師體育的專業化,不僅有知識,有學問,而且在道德理想方面有一定追求,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人才培養的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體育教師專業化不但要求熟悉所教專業的必備知識,還要不斷更新,掌握自主學習、分析、評價的能力,在專業學術研究中不斷提高教育專業化水平,改變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觀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實踐中錘煉創新性品格,滿足學生對體育專業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新情況,這就要求教師以開放的態度來接納、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創造性的學習。
3.課程設置。課程是學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比較單一,主要開設的都是傳統課程,公共必修課比較少,大多數學校只進行畢業論文和教育實習,缺少創新,由于課程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學生視野不夠開闊,自主能力弱,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所以,高等院校應該根據社會需求來培養專業性人才,實行學分制,開設專業必修課,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在課程設置中多加入一些職業性的體育健康保健知識,允許學生停課創業,分不同階段來完成學業,學生參加學術活動探討,參加專業實習,鼓勵學生交叉學科選課。建立特色體育課程模塊,根據學生自身身體發育特點,對體育的實際要求,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制定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體育教學模式,主要包括課程內容選擇課程考核標準以及評價方法等方面的創新。特色體育課程的設計與制作。也可以開設體育鍛煉俱樂部,實現運動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推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掌握更多的鍛煉身體的方法,增進身心健康,培養學生運動的習慣,樹立正確的體育道德,團結進取,開拓創新,重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滲透相關理論知識,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專業體育人才。
4.培養方式。高等院校體育教育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采用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培養,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養,專業素質與綜合素質培養相結合,通過專業選修課,專業基礎課完成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育,由學校導師與具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共同指導,采用集中面授與函授相結合的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允許學生輔修第二專業,通過畢業論文、教育實習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參加競賽策劃、案例分析、健身器材設計等,把課程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實踐環節,將學生培養成為應用型專門型體育人才。
5.校企結合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綜合性合作模式,企業與學校在一些科研項目合作的基礎上,借助高等院校根據自身與企業合作的深淺程度劃分,共同培養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實現資源共享,以企業出資冠名體育競賽項目,建立組織機構,完善各個部門的職責,由學院領導和企業高層管理者共同組成具有決策性的領導機構,根據工作需要還可以設置工作機構,負責合作工作的全過程。企業最終目的是獲得收益,高校要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把企業需要與學校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實現企業與學校共贏,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才能使雙方可持續發展。
6.畢業生就業形勢。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休閑健身已經成為了比較新的消費熱點,目前,很少有學生畢業后到教育系統,大部分從事相關產業,體育專業人才社會需求量較多,由于機關事業單位機制的改革,對畢業生的就業時間和需求有了不同程度的限制,體育教育類競爭最為激烈,但是義務教育學校對體育教學特設的崗位為體育畢業生創造了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畢業生就業壓力,學校要動員師生參加就業指導,實現學生就業社會化,形成學校,用人單位,共同互動的工作格局。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調整就業心態,確定發展方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自己更早地融入到社會中去,為以后的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
四、結語
隨著體育運動的發展,體育產業已成為國家經濟的主要產業,體育產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國務院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無論國家還是企業,競爭力的提成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國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面對新的形勢,需要大批體育專業的優秀人才。所以,高校要肩負起自身責任,開設社會需求的相關專業,調整人才培養體制,打破以往單一的培養模式,培養出高素質、適應面寬的體育人才。面對實踐中存在的困惑,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
參考文獻:
[1] 黃漢升,陳作松,王家宏,等.我國體育學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制
與解讀[J].體育科學,2016,(8).
[2] 蔣鋼強.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能力培養初探[J].體育與科學,2009,(7).
[3] 陳明.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與發展的若干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
[4] 楊峰,唐志,李華偉.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1,(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