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


[摘要]目的:探討運用中面部肌筋膜瓣修復深在鼻唇溝紋的效果。方法:對37例美容就醫者在下瞼袋整形術同期采用中面部肌筋膜瓣止點上移并懸吊固定的方法治療鼻唇溝紋。結果:本組術后未見術區感染,下瞼外翻,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鼻唇溝紋明顯變淺,瞼頰結合區局部緊致自然,外觀顯年輕,美容就醫者滿意度高。結論:本術式操作簡便易行,手術難度不高,創傷小,恢復快,術后效果持久穩定,可以作為鼻唇溝紋的手術選用方案。
[關鍵詞]中面部;肌筋膜瓣;鼻唇溝;下瞼袋
[中圖分類號]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7)01-0064-03
歲月如霜,容顏易逝。做為中面部衰老特征性表現之一的鼻唇溝紋,其治療一直是面部抗衰老研究的熱點課題。治療方法有很多,自2011年2月至2015年7月作者采用中面部肌筋瓣止點上移法修復深在鼻唇溝紋,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共37例美容就醫者,均為女性;年齡45~63歲,平均52.7歲。均表現為中下面部皮膚松弛下垂,皮下軟組織量減少,瞼袋疝出,鼻唇溝紋加深。按鼻唇溝形態評分標準,1分9例、2分13例、3分15例。常規行術前檢查,并排除手術禁忌癥。
1.2手術方法
1.2.1術前設計:取下瞼外切法下瞼袋切口入路,“挾捏法”確定下瞼去皮量,自創“移推法”確定中面部肌肉筋膜瓣分離上移量(方法:囑美容就醫者取坐位,平視前方,術者于眶下緣中及外1/3處用拇指將中面部肌肉向外上方推移后放開,觀察肌肉彈性及軟組織松弛程度,并預判術后效果)并在眶下緣中外1/3交界處及眶外緣處設計中面部肌肉筋膜提拉懸吊點。同時以眶下緣為底面,眶下緣中內1/3交界處及眶下緣與眶外緣交界處向下至鼻唇溝紋的連線為兩邊,設計倒三角形肌筋膜瓣骨膜下分離區。
1.2.2手術操作:1%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潤麻醉配合眶下神經阻滯麻醉。切開皮膚及眼輪匝肌,沿眼輪匝肌下平面向下分離至眶下緣,適度切除疝出的眶隔脂肪,打開眼輪匝肌支持韌帶。(也稱眶顴韌帶)進入顴前間隙。按術前設計在上頜骨及顴骨表面向下行骨膜下分離,至提上唇肌及提上唇鼻翼肌交匯筋膜區時將上述肌肉止點從骨膜上分離下來,形成肌肉筋膜復合組織瓣,此組織瓣除包含前述之提上唇肌及提上唇鼻翼肌外還包含一部分顴大肌、SMAS筋膜及顴脂肪墊。按術前設計,將分離好的肌筋膜瓣制備為內外側兩個肌筋膜復合瓣,分兩點與鼻唇溝紋呈15°~45°方向向外上方懸吊固定于眶下緣及眶外緣附近骨膜上,調整縫線松緊度并觀察鼻唇溝紋矯治程度至滿意后打結固定。祛除部分瞼部眼輪匝肌及下瞼皮膚,徹底止血后,6-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眼輪匝肌,7-0尼龍線連續縫合下瞼皮膚。
1.2.3術后處理:術區加壓包扎,48~72h后去除外包扎,局部冷敷,給予抗炎、止血,消腫藥物。術后5d拆除皮膚縫線。
1.3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姚恒。等鼻唇溝形態評分標準判定:0分:微笑時,僅見輕微的鼻唇溝折痕;1分:靜態時,未見明顯的鼻唇溝折痕和鼻唇溝嵴;微笑時,可見明顯的鼻唇溝折痕;2分:靜態時可見明顯的鼻唇溝折痕和鼻唇溝嵴,但鼻唇溝嵴不超過鼻唇溝;3分:靜態時,可見較深的鼻唇溝,鼻唇溝嵴向下過鼻唇溝。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采用X±s表示,統計分析采用配對資料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組37例,術后全部隨訪6月~3年,未出現術區感染,下瞼外翻,下瞼退縮,球后出血,局部凹陷,面部重要神經血管損傷等不良并發癥。鼻唇溝明顯變淺,瞼頰結合部平坦自然,局部緊致,外觀顯年輕,矯治效果較好,美容就醫者滿意度高。按療效評定標準:0分11例;1分22例;2分4例;3分0例。手術前后評分情況見表1。
3.典型病例
美容就醫者女,53歲,雙下瞼皮膚松弛,下瞼袋疝出,鼻唇溝紋明顯加深就診。術前鼻唇溝形態評分3分,術前檢查無異常;術中行雙下瞼肌皮瓣法下瞼袋整形術,配合前述之中面部肌筋膜瓣止點上移懸吊固定。術后3年隨訪,下瞼局部緊致自然,下瞼袋消失,鼻唇溝紋較術前明顯減輕,鼻唇溝形態評分1分,瞼頰結合區外觀顯年輕,手術效果良好。見圖1。
4.討論
4.1鼻唇溝紋成因探討:做為中面部特征性衰老表現的鼻唇溝紋其形成機制有多種學說。有學者認為是面中部固定各脂肪墊的韌帶松弛導致面中部軟組織因重力性因素下垂所致,具有代表意義的有顴脂肪墊,它位于皮膚和SMAS之間,與皮膚連接較為緊密,和SMAS筋膜之間連接相對疏松。呈三角形分布,上界在眶下緣水平,內側界為鼻唇溝,外側界位于顴突與咬肌前緣水平。在面部衰老變過程中因顴弓韌帶、顴隔等膜性結構松弛導致的固定力減弱引發顴脂肪墊向內下方脫垂,可加重鼻唇溝紋及口角外囊袋畸形;因此中面部手術中對顴脂肪墊的復位懸吊可以達到較好的年輕化效果。皮膚衰老變學者認為鼻唇溝紋系面部皮膚松弛變薄,彈力纖維減少所致。還有學者認為鼻唇溝紋形成加深是鼻唇溝外上方與內下方組織結構的差異,外上方為多脂肪區,內下方為口輪匝肌肉區,二者之間組織成分不同,加之面肌運動所形成的力學趨勢使外上方組織易于向內下方松垂移位。此外學術界還有頜骨發育不良導致上唇后縮凸顯鼻唇溝的理論。對于鼻唇溝形態有學者將其分為輕、中、重度;有學者認為可分為凹型、凸型、直線型等。
4.2目前鼻唇溝紋治療方法簡述
4.2.1以填充為主要治療手段:有自體脂肪及真皮組織移植;透明質酸充填及近幾年來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微孔導入治療等。填充法治療鼻唇溝紋取材簡便,手術操作較容易,術后效果明顯,是目前臨床應用比較多的治療手段。
4.2.2激光光電治療:有單極射頻緊膚治療,強脈沖光聯合果酸導入治療,點陣雙極射頻療法等。激光光電治療以其非手術、無創原則得到了美容皮膚科同道的一致贊許,未來也有推廣普及的趨勢。
4.2.3以各種懸吊材料治療:如可吸收鋸齒線植入懸吊,微拉美人工材料彈力懸吊等;具有操作簡便,微創、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對于初學者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4.2.3除皺手術:具有代表意義的是SMAS筋膜下游離提緊治療鼻唇溝紋;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內窺鏡除皺術中進行SMAS筋膜懸吊鼻唇溝紋的治療方法。內窺鏡除皺手術治療鼻唇溝紋在可視條件下具有操作精細,止血徹底,損傷小,術后效果顯著的優點,是傳統除皺術的應用延伸。
近年來很多整形醫生嘗試在下瞼袋手術同期用眼輪匝肌瓣提吊的方法進行鼻唇溝紋的矯治。作者在采用大家經驗的同時選取中面部復合肌筋膜瓣止點上移法治療鼻唇溝紋,旨在將中面部肌肉止點重新分配,使其上移復位并固定,達到矯治鼻唇溝紋的目的。
4.3操作心得體會:①眼輪匝肌支持韌帶一定要徹底松解打開,否則會影響術后提吊效果;②分離制備肌筋膜瓣時要行骨膜下分離,同時注意保護眶下血管神經束。一般沿眶下緣向內下方分離2.0~3.0cm即可;③制備好的肌筋膜瓣內側瓣與鼻唇溝紋呈15°方向,外側瓣呈30°~45°方向向上提吊固定于眶骨緣上。為保證固定效果的持久可選用0.5~10mm牙科鋼絲u形貫穿肌瓣后固定于眶骨膜上。
綜上所述,在下瞼袋整形術中同期行中面部肌筋膜瓣止點上移法治療鼻唇溝紋,操作較為簡便,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后效果持久穩定。希望得到廣大同道認可,加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