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
門
出租車吐完單據,收了車費,關了車門,片刻不留,呼嘯而去。
2016年12月21日晚7點,我獨自在重霾下北京冰冷的黑褐色大街上,用僅剩的一格電,撥通了民主與科學雜志社羅照華老師的電話。如同泅水的人面前有了一根竹竿,黢黑隧道里爬行時塞來一個手電筒,在羅老師清晰的指引下我利索推門進到住宿點,安頓停當,任由房間里暖氣伸出溫軟的小手,開啟了本次來北京的學習之門。
你們
后面一天,天南地北的學員陸續乘飛機坐火車匯聚到北京,見著羅老師的時候,他幾乎不是正在現場引導學員就是正在電話導航中,身形干練,滿眼笑容,語氣溫和。晚餐時間,羅老師更是身不落座,領著不斷前來的學員到餐位就坐。我被領到餐桌前時,一位知性的女士起身向我熱情地伸出手來,就這樣,我認識了本次學習活動的組織者王金茹主編。落座后轉過身一看,巧了,旁邊坐著的竟是明天的授課者曹正文老師。曹老師滿臉和善,笑瞇瞇地說明天講座有互動和獎品哦。
羅老師、王主編、曹老師,還有一起學習的雜志社老師和學員們,你們,面目明快生動,是這次學習之門里最動人的景致。
學習
雜志社為本次學習安排了三項內容:曹正文老師的《寫作知識ABC》講座,陳力丹教授的《新聞寫作及新聞概念》講座,參觀國家天文臺以及聆聽《時空彎曲的漩渦和時空穿梭》的科普報告。
關于人物寫作,曹老師教導說:
寫作是一種精神生活;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民國雜文,每一個時代有它的高峰,不同的時代尋找自己獨有的方式展示;
文章找橫斷面寫,要捕捉細節,善用動詞,切入點要小,文章不要過分講究辭藻,寫法松散,東拉西扯。
關于新聞寫作及新聞理念,陳教授3個小時侃侃而談:
新聞寫作的六個W;
規范的新聞寫作包含消息、通訊、新聞評論、深度報道;
新聞不等于宣傳,商業競爭的新聞不宜寫得太專業,應寫得跟老百姓的利益相關;
新聞寫作應有質疑精神、平衡意識、平等視角。
談及時空彎曲的漩渦和時空穿梭,茍利軍老師大抖包袱:
蟲洞相當于把爬樓梯換成了坐電梯,同樣的目的地,不同的路徑方式。蟲洞從觀測上沒找到,理論上在黑洞中心;
黑洞是貔貅,靠近它的物質都只有進沒有出。把地球壓縮到半徑0.9厘米能形成黑洞;
預測宇宙有上千萬個黑洞,目前探知到的有20來個;超立方體是更高維的時空,是多立方體的交錯再在面上加上時間的流動……
三場學習下來,腦海里人文和科技的火花噼里啪啦被點炸,腦洞開了不少,但里面黑洞面積瞬間暴漲?!盁o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估計梁啟超先生關于讀書學習的心得是王主編組織本次學習活動踐行的原則。文學寫作、新聞寫作、國臺觀展和科普學習,這樣的課程安排,讓人看到民主與科學雜志社“不立樊墻天廣大”“不為軟語混塵光”的“野心”。所有的城市都有高樓與工地,所有的雜志都有封面與目錄,許多人面目模糊,把自己活成所有人;可也有一撮人,他們面目清晰,點綴著這個世界。有一本雜志,不囿于自說自話,而在于傾聽、吸納、呈現、碰撞與輻射,繁榮生長,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經過
經過三天的學習交流,從相聚到分離。
茍利軍老師說,在多維的世界里,零維是一個點,最終十維又匯集成一個點,我們的宇宙只是高維宇宙的一個切面。于是,從零維到十維,無論你經歷多么豐厚,最后,它還是一個點。從相聚到分離,無論聚時多么歡欣、離時多么不舍,最后,還是分離。
這是何等的虛無!
又是何等的真實!
蘇格拉底說:“在死亡的門前,我們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虛無,而是它的重要性?!?/p>
同樣,在虛無的門前,真正的智者,是明知虛無,卻像開荒一樣,在所經過的生命的荒野上建設意義,正如“九三名冊”里或閃耀或平凡的名字在過去和現在進行的耕耘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