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能
在肛腸科中, 肛裂屬于常見病, 其發病率約為2.19%[1]。其患病機制為因缺血性潰瘍導致肛門括約肌出現退行性病變, 直接誘因則主要為括約肌痙攣。當下對于陳舊性肛裂治療的方式主要為手術, 但不同的手術所起到的效果也各有不同, 為探究改良切開擴創術用于治療陳舊性肛裂的效果, 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性, 現探析本院收治的陳舊性肛裂行改良切開擴創術治療的效果, 表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研究對象均確診為陳舊性肛裂,入組研究時間為2014年3月~2017年3月, 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與試驗組, 每組40例。參照組中女18例,男22例;年齡25~76歲, 平均年齡(39.46±12.28)歲;病程6個月~15年, 平均病程(5.02±3.83)年。試驗組中女17例,男23例;年齡24~75歲, 平均年齡(39.55±12.27)歲;病程5個月~14年, 平均病程(5.27±3.6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滿足本次研究要求。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采取側方內括約肌切斷術, 治療內容有:依照患者的病史、臨床癥狀等情況給予消毒與麻醉,其后于患者肛門三點位, 在距肛門緣行一1.0~1.5 cm的放射狀切口, 使用食指在肛內作引導, 應用中彎鉗在切口內對部分內括約肌充分分離, 且切斷的范圍可依照患者括約肌緊張的情況予以調整, 待其肛門松弛后且可容納二指適宜, 將內括約肌切斷后對切口縫合(2~3針即可), 切口肛裂原發潰瘍可實施擴創, 確保引流通暢。結束手術后實施常規坐浴換藥措施, 至其創面完全愈合。
試驗組:采取改良切開擴創術, 治療方式為:囑患者選取側臥姿勢, 充分暴露臀部, 給予碘伏消毒患者肛內、外皮膚及黏膜, 應用利多卡因2%局部麻醉肛周。麻醉起效之后, 于患者肛門截石位5點距肛門緣1.0~1.5 cm行一長度為
1.5 cm的放射狀切口, 將患者皮膚、皮下組織和肛裂潰瘍組織切開, 于創面內將外括約肌及內括約肌皮下組織分離, 依照肛門括約肌松緊的程度將括約肌深度切開, 待手指伸入即可, 最后切斷部分內外括約肌的皮下組織, 適當在原切口外下方延長切口, 對患者實施擴創措施, 創面為“V”型, 引流通暢。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①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2-6]所制定的臨床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創面與裂口愈合;有效:臨床癥狀改善顯著, 創面及裂口縮小明顯;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或惡化。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②術后疼痛: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標準對患者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評定, 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難以忍受, 由患者自行評定。③詳細記錄患者術后并發癥(大便不自控、感染、鎖眼畸形、疼痛與排尿困難)與愈合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參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5%,試驗組為97.5%,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7.5%, 低于參照組的4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2.3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及愈合時間比較 參照組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高于試驗組, 愈合時間長于試驗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及愈合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及愈合時間比較(±s)
注:與參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術后疼痛評分(分) 愈合時間(d)參照組 40 3.95±0.38 14.23±2.34試驗組 40 2.52±0.29a 11.89±2.15a t 18.9201 4.6572 P<0.05 <0.05
臨床治療陳舊性肛裂以肛門括約肌痙攣解除[7]、潰瘍纖維化組織與創面去除為主。在本次研究中采取了兩種手術治療方式, 治療后試驗組的總有效率97.5%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7.5%, 原因主要為前者可更為徹底地擴創處理原發肛裂病灶, 還能確保引流暢通, 降低術后復發率。參照組患者術后創面愈合時間與試驗組相比要長, 究其原因, 可能與常規手術對原發肛裂處理后不會產生較大的創面有關, 因此試驗組術后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參照組。
與常規的側方內括約肌切斷術相比, 改良切開擴創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肛裂大部分發生于患者的肛門后方, 將括約肌切斷的切口常常會選取創面的右側方, 若在括約肌切斷以及擴創時選取后正中[8], 可能會導致引流不理想, 進而對創面的愈合不利;②在將括約肌與肛裂原發病灶切除后, 改良術式可對切口進一步延長, 術后切除的裂口創面與平面更為接近, 可有效確保引流的通暢性[9-11]。
本研究還發現, 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17.5%低于參照組40.00%, 原因在于側方內括約肌切斷術切口選取肛管后正中, 需于此切口內將增生組織、肛裂潰瘍、內括約肌等切除, 由于肛管后正中組織大部分是由纖維與韌帶組成, 其血管的分布范圍不大, 因而術后患者極易出現控便障礙、感染與鎖眼畸形等并發癥。通過對比兩組術后疼痛亦不難看出, 試驗組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2.52±0.29)分低于參照組的(3.95±0.38)分(P<0.05), 與王勇等[9]研究結果中術后疼痛評分(2.36±0.32)分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陳舊性肛裂通過改良切開擴創術治療后效果確切, 并發癥少, 可減輕患者疼痛, 可推薦在臨床治療中。
[1] 朱赟, 魯林源.改良切開擴創術聯合中藥治療陳舊性肛裂臨床療效觀察.醫學綜述, 2013, 19(24):4580-4581.
[2] 葉慧林.改良切開擴創術治療陳舊性肛裂的臨床研究.浙江創傷外科, 2016, 21(1):39-41.
[3] 黃晨容, 梁林江.改良切開擴創術治療陳舊性肛裂臨床療效觀察.吉林醫學, 2012, 33(11):2261-2263.
[4] 付紅燕, 陳林.切開擴創術治療陳舊性肛裂129例臨床觀察.時珍國醫國藥, 2002, 13(4):232.
[5] 曲玲玲.改良切開擴創術聯合中藥治療陳舊性肛裂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18):122-123.
[6] 黎耀文.在陳舊性肛裂患者中應用改良切開擴創術治療的效果分析.醫學信息, 2015(20):259.
[7] 李雪芹.改良切開擴創術聯合中藥熏洗治療陳舊性肛裂效果觀察.中醫臨床研究, 2015, 7(35):95-96.
[8] 劉景龍.改良切開擴創術聯合中藥對陳舊性肛裂的治療分析.中醫臨床研究, 2015, 7(4):108.
[9] 王勇, 金玉善, 陳巖.改良切開擴創術治療陳舊性肛裂臨床的效果研究.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 23(13):100-101.
[10] 邱光明.改良肛裂切口擴創術在陳舊性肛裂的臨床價值.當代醫學, 2014(13):62-63.
[11] 李群康.改良肛裂切口擴創術在陳舊性肛裂的臨床應用.中國農村衛生, 2017(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