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陳詩平 劉超 曾海燕 方清 劉品梅 楊萬英
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 發病率高[1]。急性蕁麻疹除了發病率高的特點外, 還有部分患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 或因喉頭水腫導致窒息死亡。慢性蕁麻疹可遷延數月甚至數年[2]。傳統的醫治方法是由醫生自行選擇治療方案進行臨床工作, 產生不同的結果, 作為一種同行評議而沒有統一的標準, 會引起爭議, 對質量的改進有一定的影響。據有關研究顯示, 臨床路徑指針對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 是一個有關臨床治療的綜合模式, 其內容更簡潔, 易操作[3,4]。但國內有關蕁麻疹臨床路徑的研究文獻鮮少報道。為了回顧性研究蕁麻疹臨床路徑在皮膚科門診應用、評價及優化完善效果, 本院選取600例蕁麻疹患者分組進行臨床路徑和非臨床路徑管理對比, 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00例蕁麻疹患者。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0例。觀察組中男185例, 女115例, 年齡 12~76 歲 , 平均年齡 (46.51±9.83)歲 , 病程 1~7 周 , 平均病程(3.87±1.04)周。對照組中男169例, 女131例, 年齡10~78 歲 , 平均年齡 (45.84±10.72)歲 , 病程 1~6 周 , 平均病程(3.81±0.73)周。納入標準[5]: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蕁麻疹診斷標準;②急性蕁麻疹患者癥狀消退迅速;③慢性蕁麻疹患者癥狀反復發作, 長時間不消退。排除標準:①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排除濕疹及異位性皮炎患者;③患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整個研究在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下完成, 并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依據患者的癥狀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的治療模式管理。觀察組參照我國2010年版蕁麻疹臨床路徑大綱, 結合患者實際情況, 首先確定患者符合診斷標準, 再根據患者病情制定適應的治療方案, 確定治療程序和治療時間, 下達臨床路徑表單, 醫務人員按照臨床路徑表單實施[6]。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醫療費用、門診治療時間、依從性、滿意度、醫療差錯發生率。采取本院自制調查表,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依從性、滿意度、醫療差錯發生情況。依從性評定: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滿意度評定:總分為100分, 非常滿意:>90分, 滿意:80~90分,不滿意:<7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醫療差錯評定:分為嚴重差錯、一般差錯、無差錯,醫療差錯發生率=(嚴重差錯+一般差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醫療費用、門診治療時間比較 觀察組醫療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 門診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完全依從183例,部分依從95例, 不依從22例, 依從率為92.67%;對照組患者中完全依從125例, 部分依從124例, 不依從51例, 依從率為83.00%;觀察組依從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168例非常滿意, 108例滿意, 24例不滿意, 滿意度為92.00%;對照組患者中131例非常滿意, 122例滿意, 47例不滿意, 滿意度為84.33%;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3。
2.4 兩組患者醫療差錯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4例嚴重差錯, 15例一般差錯, 281例無差錯, 醫療差錯發生率為6.33%;對照組18例嚴重差錯, 29例一般差錯, 253例無差錯, 醫療差錯發生率為15.67%;觀察組醫療差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醫療費用、門診治療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醫療費用、門診治療時間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醫療費用(元) 門診治療時間(d)觀察組 300 1486.56±54.27a 76.77±14.68a對照組 300 2542.07±68.50 95.46±32.05 t 209.1933 9.1830 P<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

表4 兩組患者醫療差錯發生情況比較[n(%)]
蕁麻疹是很常見的皮膚病, 其發病率達15%~25%, 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7]。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以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急性蕁麻疹在短期之內能夠消退。若癥狀反復發生新的皮疹, 病程達每周至少2次并連續6周以上, 可稱為慢性蕁麻疹。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并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8]。蕁麻疹的病因極其復雜, 超過一半的患者找不到原因, 特別是慢性蕁麻疹。蕁麻疹的癥狀主要表現為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皮膚色的風團, 少數患者有水腫性紅斑。部分患者可伴有惡心、嘔吐、頭痛、頭脹、腹痛、腹瀉, 更嚴重的患者出現休克或者死亡, 這會直接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9,10]。臨床上應用的常規路徑是由每位醫生依據自己的選擇進行臨床管理工作, 因此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然而這種沒有統一標準的管理模式, 常會引起爭議, 此外, 醫療管理質量很難改善[11]。
臨床路徑是新型的醫療管理模式, 是指通過綜合專家的意見, 制定出一個公認的標準路徑, 針對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 只會產生一個結果[12]。由于標準統一, 所有檢查有據可循, 結果可以量化。目前, 國內外關于臨床路徑的應用研究報道多集中于臨床護理方面, 在皮膚科的應用上報道較少[13]。分析其中的原因:①臨床路徑在我國的醫療領域發展時間較短, 系統尚未健全;②蕁麻疹多為慢性, 病程較長, 病情發展緩慢, 患者多愿意門診治療,對于實施臨床路徑管理難度較高[14]。在本文的研究中, 采用臨床路徑的患者門診治療時間比采用常規路徑的患者短。而且, 采用臨床路徑的患者花費的醫療費用明顯低于采用常規路徑的患者, 說明臨床路徑能減少患者經濟負擔。
本研究發現, 采用臨床路徑的觀察組患者中完全依從183例, 部分依從95例, 不依從22例, 依從率為92.67%;對照組患者中完全依從125例, 部分依從124例, 不依從51例, 依從率為83.00%;觀察組依從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臨床路徑可以提高患者依從性。采用臨床路徑的觀察組患者中168例非常滿意, 108例滿意,24例不滿意, 滿意度為92.00%;對照組患者中131例非常滿意, 122例滿意, 47例不滿意, 滿意度為84.33%;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示臨床路徑也能提高患者滿意度。采用臨床路徑的觀察組4例嚴重差錯, 15例一般差錯, 281例無差錯, 醫療差錯發生率為6.33%;對照組18例嚴重差錯, 29例一般差錯,253例無差錯, 醫療差錯發生率為15.67%;觀察組醫療差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臨床路徑經過統一標準, 控制了醫務人員制定治療方案時的隨意性, 可以提高醫療質量, 從而減少醫療差錯發生。
綜上所述, 蕁麻疹臨床路徑在皮膚科門診應用, 不僅可以縮短患者門診治療時間, 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病痛, 并且減少費用, 使患者經濟負擔減輕, 還可以提高患者依從性以及滿意度。此外, 臨床路徑能夠提高醫療質量, 降低醫療差錯發生率, 從而使醫療糾紛減少。
[1] 沈志玉.臨床路徑在皮膚科常見疾病診療中的應用.當代醫學,2015, 21(16):40-41.
[2] 丁昱.臨床路徑在皮膚科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評價.中國醫藥科學, 2012, 2(6):116, 118.
[3] 王曉萌, 張理濤.皮膚科建立中因臨床路徑意義淺析.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4, 13(5):335-337.
[4] 劉潤英, 陳小仁.護理干預對慢性蕁麻疹患者脫敏治療依從性分析的影響.當代護士(上旬刊), 2016, 3(2):99-100.
[5] 李衛民.健康教育路徑對慢性蕁麻疹患者瘙癢及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健康教育, 2015, 31(5):511-512, 517.
[6] 王淑文.淺析皮膚科臨床路徑.中國衛生產業, 2012, 11(32):179.
[7] 何明月, 趙桂華, 范曉哲, 等.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對慢性蕁麻疹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3, 30(9):13-15, 60.
[8] 金迎迎, 馬慧群.臨床路徑在皮膚科的應用.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1, 25(2):140-141, 148.
[9] 王媛, 梁萍, 李彩玲, 等.臨床護理路徑應用評價的研究進展.護理研究, 2013, 27(34):3841-3843.
[10] Ruiz-Villaverde R, Moreno-Ramírez D, Galán-Gutierrez M, et al.Clinical Pathwa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or Chronic Urticaria:A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ndalusian Section of the Spanish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AEDV).Actas Dermo-Sifiliográficas (English Edition), 2016, 107(6):482-488.
[11] 李小紅, 黃凱.皮膚科臨床路徑的應用及變異分析.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5):126-127.
[12] 王青樂, 李作峰, 施裕新, 等.國內外臨床路徑應用及評價進展.當代醫學, 2013, 19(19):11-12.
[13] Termeer C, Staubach P, Kurzen H, et al.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 a management pathwa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Journal Der Deutschen Dermatologischen Gesellschaft, 2015, 13(5):419-428.
[14] Nosbaum A, Augey F, Nicolas JF, et al.Pathophysiology of urticaria.Ann Dermatol Venereol, 2014 (141 Suppl 3):S559-S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