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麗
哮喘在臨床中比較常見, 主要引發原因為慢性炎癥發生于呼吸道, 咳嗽、呼吸急促等為臨床特點, 通常能夠自行緩解, 但如果未能有效的控制哮喘, 病情加重, 進展為重癥哮喘,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同時, 即使患者處于休息狀態, 呼吸困難等癥狀也可能會出現, 若未及時、有效的治療重癥哮喘, 呼吸衰竭會被引發, 危及患者生命。臨床治療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時, 多采用常規方法, 但效果并不理想。研究表明, 利用急診方法治療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時,可提升治療效果[1-3]。本院接收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后應用急診治療, 取得的療效較為滿意?,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2月接收的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6例, 男41例, 女35例;年齡42~69歲, 平均年齡(52.9±5.7)歲;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4.2±1.8)年;發作誘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7例, 接觸過敏原25例, 情緒劇烈波動14例;合并癥:高血壓6例,糖尿病2例, 冠心病1例。納入及排除標準[1]:①符合重癥哮喘、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②無昏迷患者;③均對本研究知情;④排除張力性氣胸、呼吸驟?;颊?;⑤排除肝、腎功能嚴重不全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8例。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 患者入院后, 開展詳細檢查, 對生命體征、血氣分析指標、24 h液體出入量進行嚴密監測;靜脈注射40 mg甲潑尼龍抗炎治療, 間隔12 h注射1次, 共注射3 d;鹽酸氨溴索口服溶液10 ml, 霧化吸入,20 min/次, 3次/d;異丙托溴銨2 ml, 霧化吸入, 20 min/次,3次/d, 2次霧化吸入先后進行, 解痙平喘;吸氧糾正酸堿與電解質, 氧流量控制在2~5 L/min;對癥治療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急診治療, 即盡快開展無創通氣治療, 適當調整患者體位, 呼吸機通氣模式為S/T模式, HR為15次/min, 對呼吸比進行控制, 保持在1.5/1.0~2.0/1.0;將模式調節為加壓通氣, 通氣治療方式選擇為呼氣末正壓, 約為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 調整呼氣末正壓通氣, 變為5 cm H2O, 設置7 ml/kg的加壓支持通氣;通氣治療每天6 h以上。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R、PaO2、PaCO2水平;并評價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的治療效果。
1.4 療效判定標準[4-6]顯效:基本消除臨床癥狀及體征,生活自理能力及相關指標均恢復正常;有效: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相關指標, 基本可以自理生活;無效:未明顯緩解臨床癥狀及體征、生活自理能力及相關指標。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HR、PaO2、PaCO2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PaO2高于對照組, HR、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HR(次/min) PaO2(mm Hg) PaCO2(mm 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8 132.8±8.1 111.5±6.8a 54.6±4.9 83.6±7.6a 71.8±6.1 53.2±4.8a對照組 38 133.1±8.4 129.8±7.6 54.9±5.1 62.8±6.9 72.0±6.3 63.9±7.8 t 0.158 11.062 0.261 12.491 0.141 7.20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經治療后, 觀察組顯效24例, 占63.2%;有效11例, 占28.9%;無效3例, 占7.9%;總有效35例, 總有效率為92.1%。對照組顯效19例, 占50.0%;有效9例, 占23.7%;無效10例, 占26.3%;總有效28例, 總有效率為73.7%。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哮喘屬于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 急性重癥發作時, 呼吸衰竭為患者常見合并癥, 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影響。近年來, 我國越來越深入的了解哮喘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但臨床治療的重點與難點依然為重癥哮喘。重癥哮喘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后, 通常具有比較差的預后, 使患者生活質量大幅度降低, 需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 才能改善患者預后[7]。臨床治療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時, 常采用常規方法治療, 其中包含吸氧、抗炎、解痙平喘等措施, 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 但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理想,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研究指出, 低氧血癥、血流動力學紊亂、呼吸衰竭等癥狀出現時, 重癥哮喘患者治療中應盡快的增加無創正壓通氣,促進患者治愈率的提升, 并改善預后[8]。無創正壓通氣治療中, 氣管插管操作并不需要開展, 吸氣時提供一個較高的正氣壓, 使氣管阻力降低, 減少氧耗, 并將呼吸機做功減少, 促進呼吸肌疲勞狀態緩解, 同時, 一定正壓提供給呼氣末, 讓內源性呼氣末正壓降低, 避免萎縮發生于小氣管, 減少呼氣功耗, 使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得到快速的糾正, 緩解哮喘癥狀及缺氧狀態[9]。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具有比較多的優點,如無創性、上機操作簡單、并發癥少等, 可將患者治療期間的痛苦程度明顯減輕, 促進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 預防呼吸障礙, 顯著的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 有效的緩解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本研究結果顯示, 給予患者急診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HR、PaO2、PaCO2明顯優于對照組, 而且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治療期間需要注意, 應以患者具體情況為依據, 合理選擇通氣面罩,通氣參數科學設置, 從小呼吸機壓力支持開始, 逐漸增大,以達到治療水平, 并對病情、生命體征等密切監測, 保證治療的安全性[10]。
綜上所述, 急診治療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時, 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況, 促進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的緩解, 提高總體的治療效果, 降低病死率, 促使患者良好的恢復,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鄧永宏.急診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4, 18(12):70-71.
[2] 李薇.急診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中國醫學工程, 2016(2):122-123.
[3] 譚桂花.無創正壓通氣用于急診治療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分析.現代養生月刊, 2016(5):96.
[4] 葉龍彪.急診搶救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32例臨床效果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9):21-22.
[5] 石佳泉, 徐招柱, 饒廣浩, 等.急診搶救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18例臨床效果分析.當代醫學, 2013(20):81-82.
[6] 徐國華.急診搶救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18例臨床效果分析.基層醫學論壇, 2015(33):4677-4678.
[7] 魯玄, 唐祁, 李峰.機械通氣輔助治療在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診搶救中的應用效果.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4, 9(9):83.
[8] 阿依姑麗·吾布力, 艾則孜江·艾白.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29):83, 87.
[9] 楊國華.無創正壓通氣用于急診治療重癥支氣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臨床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14):95-96.
[10] 甘暢新.探討急診搶救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6(4):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