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江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組臨床女性常見婦科疾病[1,2], 該病可伴有50%~60%左右不孕合并癥, 對患者生活質量與生育需求帶來嚴重影響。隨著微創技術研究不斷進展, 腹腔鏡手術治療成為本病主要治療方式, 但在近年來有關調查中顯示, 單一腹腔鏡手術治療其臨床效果仍存在較高發展空間,因此建議聯合藥物治療方案[3-6]。以此觀點為依據, 本次研究選擇作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44例為研究對象, 觀察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的臨床效果, 現已取得滿意成果,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4月~2017年6月作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44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入院均行B超檢查確診, 符合我國《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與治療》中相關診斷標準;②本次研究獲得院方倫理會批準, 患者與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于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腫瘤者;②伴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③伴有嚴重精神疾病者。本組患者年齡24~35歲, 平均年齡(30.1±2.1)歲, 病程1~3年, 平均病程(2.1±1.1)年;按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 Ⅰ期22例, Ⅱ期9例, Ⅲ期7例,Ⅳ期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比組與研究組, 各22例。對比組患者年齡24~34歲, 平均年齡(30.3±2.5)歲, 病程1~3年,平均病程(2.0±1.2)年;按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 Ⅰ期11例,Ⅱ期5例, Ⅲ期3例, Ⅳ期3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6~35歲,平均年齡(29.9±2.4)歲, 病程1~3年, 平均病程(2.2±1.3)年;按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 Ⅰ期11例, Ⅱ期4例, Ⅲ期4例,Ⅳ期3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比組單用腹腔治療, 研究組采用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
1.2.1 腹腔鏡治療 手術于全身麻醉下進行, 待麻醉效果滿意后建立氣腹, 采用3或4孔法, 并將腹腔鏡置入, 對患者盆腔病變情況觀察掌握, 采用電凝對病變部位處理, 將囊腫、卵巢組織分離、切除, 隨后給予常規輸卵管通液檢查,最后行常規包扎、消毒、縫合, 將切除部分送至病理室進行檢驗。
1.2.2 藥物治療 術后給予患者孕三烯酮(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80020)口服治療, 2.5 mg/次, 2次/d。在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情況下, 加入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法國Ipsen Pharma Biotech, 批準文號:H20090274)2.75 mg/次, 1次/月, 為期治療5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②治療后隨訪統計其妊娠情況。③對兩組患者CA125水平進行檢測, >40 μg/L為陽性。④記錄兩組經期恢復時間。
1.4 療效判定標準 本次研究療效依據患者癥狀與盆腔包塊體積進行判定。痊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 經檢測顯示盆腔內包括明顯縮小;好轉:患者癥狀明顯減少, 且盆腔內包塊表現有所縮小;無效:患者癥狀與盆腔包塊均改善不明顯。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及妊娠情況比較 研究組痊愈、好轉、無效例數分別為12、8、2例, 對比組分別為8、6、8例,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91%(20/22), 明顯高于對比組的63.64%(14/2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妊娠率為86.36%(19/22), 明顯高于對比組的59.09%(13/2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CA125水平及經期恢復時間比較 研究組的CA125 水平 (18.3±8.5)μg/L 低于對比組 (43.7±16.6)μg/L, 經期恢復時間(26.8±3.1)d短于對比組(37.5±4.2)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CA125水平及經期恢復時間比較( -x±s)
子宮內膜異位癥普遍存在卵泡生成與發育異常表現, 同時在患者排卵時同樣出現明顯障礙, 以此導致腹腔內微環境變化, 最終導致不孕癥的發生[7]。腹腔鏡手術治療是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手段, 術中需將盆腔予以解剖, 隨著相關組織被破壞, 引起粘連、堵塞等情況, 雖腹腔鏡手術可對病灶進行清除, 但仍可殘留部分微小病灶, 以此對患者正常排卵功能形成阻礙, 這是術后患者妊娠率低的主要因素[8]。因此單用手術方式治療難以達到理想治療效果。
在腹腔鏡手術治療期間, 聯合藥物治療是否可對臨床效果、術后患者妊娠率、癥狀改善提供助力, 在近年來的報道中已有研究所證實[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采用腹腔鏡與藥物聯合治療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妊娠率均高于單一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對比組, 且兩組CA125水平、經期恢復時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此結果展開分析, 作者認為藥物的輔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孕三烯酮作為臨床常用中等強度孕激素, 該藥具備較強抗孕激素與抗雌激素活性的作用, 同時又伴有偏弱的雄激素、雌激素作用, 在相關動物實驗顯示, 該藥可對孕激素分泌造成抑制效果, 促進對子宮內膜與異位病灶細胞退化、失活, 以此導致異位病灶逐漸萎縮, 這可能就是該藥物提升治療效果與妊娠率的原因。這與相關研究報道一致[10-12]。
綜上所述, 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療效確切, 有助于及時改善患者臨床體征, 并提高治療后妊娠率, 具有推廣與應用價值。
[1] 周明, 陳丹丹, 王麗娜, 等.腹腔鏡聯合GnRH-a治療Ⅰ期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的臨床研究.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6, 21(12):948-950.
[2] 岳軍, 楊榮秀.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中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癥的臨床分析.腹腔鏡外科雜志, 2006, 11(5):397-399.
[3] 劉洪雪, 李健, 羅平.宮-腹腔鏡聯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因素分析.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7,33(2):144-147.
[4] 李焱, 張震宇, 劉崇東.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鏡術后藥物治療妊娠結局分析.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5,31(1):53-56.
[5] 劉丹, 張治寧, 哈春芳, 等.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性不孕患者腹腔鏡術后生殖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3,29(1):52-55.
[6] 榮長仙, 周曉.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性不孕患者腹腔鏡術后生殖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重慶醫學, 2015, 44(17):2386-2388.
[7] 黃堅英.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癥治療的研究進展.社區醫學雜志, 2017, 15(4):85-86.
[8] 倪志林.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癥效果分析.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7(2):106-107.
[9] 亓文博, 張明樂, 黃向華.腹腔鏡保守性手術聯合藥物治療中、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地諾孕素治療復發性子宮內膜異位癥性盆腔痛的療效分析.生殖與避孕, 2017, 37(5):384-388.
[10] 黃俊花, 劉明星, 陳曉紅, 等.不同臨床病理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生育力的研究.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7,17(7):594-598.
[11] 張曉蘭, 李霞.腹腔鏡手術聯合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效果探討.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5):1108-1110.
[12] 艾婷, 張莉.不孕伴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術后聯合藥物治療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6, 24(4):3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