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業間
術后疼痛是一種常見現象, 主要是手術切口造成組織損傷和自我修復過程中引發的疼痛現象[1]。在臨床護理中, 疼痛已經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四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 若術后的控制疼痛不佳, 將會對患者康復造成一定影響[2]。本文主要研究護理干預在減輕外科腹部術后疼痛中的應用以及護理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30日~2016年12月30日本院90例進行外科腹部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5~74歲,平均年齡(49.24±9.52)歲;手術類型:闌尾炎手術10例,腎切開取石術11例, 腹股溝斜疝修補術18例, 其他手術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6~75歲, 平均年齡(47.98±10.37)歲;手術類型:闌尾炎手術8例, 腎切開取石術13例, 腹股溝斜疝修補術20例, 其他手術4例。兩組患者年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式, 主要有保持手術室干凈衛生, 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等。觀察組進行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
1.2.1 術前護理 患者術前的緊張心理等情況都會對術后的疼痛情況造成一定的影響, 因此在手術前緩解患者心理緊張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護理人員應積極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介紹疾病的相關情況以及將要進行的手術流程, 講解本院手術技術、醫師力量、醫療設備以及護理保障等優勢緩解患者的心理, 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強調只是一個小手術, 以提高患者對手術成功的信心。
1.2.2 術中護理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 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分散其注意力, 向患者簡述手術流程, 適當播放輕柔的音樂, 舒緩患者緊張心理。與麻醉師溝通, 在詢問患者后進行麻醉。開始手術時密切觀察患者心率、血壓等情況,對患者術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時處理。
1.2.3 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 將患者送入單間病房, 保持房間干凈、安靜、衛生。待麻醉過后, 繼續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講述手術后的一些正常反應, 示意患者不要著急。幫助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 翻身時使軀干整體翻動, 以減輕切口疼痛。必要時需要在家屬和護理人員的協助下進行翻身。進行每項護理操作之前, 護理人員需要提前和患者溝通, 告知患者下一步需要進行的事項, 讓患者盡可能的配合護理人員的動作, 動作以輕、穩、準為主, 減少對患者的刺激。
1.2.4 飲食護理 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后, 多食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纖維素且易消化的食物, 提高患者營養水平。禁止食用易產氣的食物, 預防腸道氣體過多引起腹脹引發創口疼痛。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睡眠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疼痛程度:采用國際通用的疼痛分級法, 用0~10數字表示疼痛程度, 10表示劇烈疼痛, 0表示無痛, 讓患者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寫;將患者的疼痛程度分為3個等級, 輕度疼痛(0~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3]。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統計患者的睡眠質量, 主要有5個部分, 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 每個部分0~3分, 分數越低, 睡眠質量越好[4]。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 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1周的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疼痛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的睡眠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評分分別為(0.75±0.12)、(0.84±0.21)、(0.85±0.24)、(0.84±0.29)、(0.67±0.09)分, 低于對照組的 (1.57±1.13)、(1.84±0.25)、(1.74±0.52)、(1.57±0.24)、(1.85±0.25)分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7.78%,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周的疼痛程度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的睡眠質量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的睡眠質量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睡眠質量 入睡時間 睡眠時間 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觀察組 45 0.75±0.12a 0.84±0.21a 0.85±0.24a 0.84±0.29a 0.67±0.09a對照組 45 1.57±1.13 1.84±0.25 1.74±0.52 1.57±0.24 1.85±0.25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術后疼痛與一般的生理疼痛不同, 除了手術對神經末梢造成的機械性損傷引發的疼痛之外, 組織損傷、修復以及神經敏感也是造成疼痛的原因。不僅對患者心理造成一定的損傷, 患者情緒還會出現較大的波動, 急性劇烈疼痛時, 往往導致患者睡眠不足、焦慮、恐懼等心理狀態[5-8], 導致肌肉痙攣、血管栓塞等并發癥的出現[9], 直接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過程。本研究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 融入最新的舒適護理理念, 讓患者術后正確的認識疼痛, 通過舒緩患者術前的心理以及術后的注意力, 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 讓患者處于全身放松的狀態。除此之外, 還可通過觀察患者的面色、體態以及各種生命體征, 了解患者疼痛部位、程度、性質,以便及時進行護理干預, 減輕疼痛的感覺[10-12]。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疼痛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評分分別為(0.75±0.12)、(0.84±0.21)、(0.85±0.24)、(0.84±0.29)、(0.67±0.09)分 , 低于對照組的 (1.57±1.13)、(1.84±0.25)、(1.74±0.52)、(1.57±0.24)、(1.85±0.2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7.78%,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外科腹部手術患者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 對舒緩患者心理壓力、平復心情、減輕疼痛感、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 針對進行外科腹部手術的患者采取適當的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舒緩患者情緒, 轉移患者注意力, 減少患者術后疼痛現象, 提高術后護理滿意程度。
[1] 張桂玲.對普外科腹部手術后疼痛患者的護理干預.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 3(6):210.
[2] 蔣立榮.上腹部手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中國現代醫生, 2009,47(18):170, 172.
[3] 鄒爛輝.護理干預控制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藥, 2009, 4(16):258-259.
[4] 彭濤.腹部手術病人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全科護理,2011, 9(10):874-875.
[5] 李宗慧.護理干預對減輕腹部外科手術術后疼痛的效果評價.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7, 2(18):179-180.
[6] 汪彧, 喬羽.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32(8):1727-1728.
[7] 仇效云.護理干預減輕腹部外科手術術后疼痛的效果評價.基層醫學論壇, 2013(3):296-298.
[8] 陸美芳.護理干預對緩解腹部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綜述.生物技術世界, 2015(2):88-89.
[9] 金年蘭.護理干預對腹部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醫學信息, 2013(29):414.
[10] 楊旭麗, 張玲玲.腹部外科手術采用護理干預改善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吉林醫學, 2016, 37(7):1816-1817.
[11] 王其春.護理干預對腹部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中國醫藥指南, 2014(18):336-337.
[12] 李改云.護理干預對減輕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療效觀察.中國傷殘醫學, 2014(5):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