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駿
我國在人口老齡化加快、飲食結構改變、環境污染等多種因素下, 高血壓發病率逐漸升高, 嚴重威脅居民健康。高血壓是以老年人為主的常見心腦血管病變, 患者收縮壓上升, 脈壓增大, 病程長, 僅依靠藥物治療難以取得良好效果,需從行為、飲食、運動、用藥等多方面干預[1]。本研究將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用于其中, 分析其對并發癥的影響,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1月社區衛生服務站收治的6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數值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納入標準[2]: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無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異常;無嚴重肝、腎、心、腦疾病。觀察組:男16例, 女14例;年齡41~82歲, 平均年齡(60.02±9.21)歲;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4.85±3.45)年。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0~86歲, 平均年齡(58.92±11.31)歲;病程1~16年, 平均病程(4.71±3.7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模式, 給予降血壓常規用藥。觀察組患者采用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①為患者建立詳細健康檔案, 分析身體狀況及血壓控制不良原因。②行低強度運動治療。使用體力感覺等級量表測試運動強度,最大心率=(220-年齡-安靜心率)×0.4+安靜心率, 以此控制運動強度;每周進行2~3次運動操, 30 min/次, 結束后立刻測患者血壓和最大心率, >120次/min者在觀察室休息30 min, 心率恢復后可離開, 下次對該類患者縮短運動時間;運動方式包括運動操、打太極拳、走跑交替等[3]。③飲食管理。將煙、酒歸為違禁物品, 加強日常生活中吸煙飲酒管理;根據患者喜好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減少高脂肪食物和高鹽分食物,增加粗纖維食物、高蛋白食物及有降壓功效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 禁止食用寒涼、辛辣食物;增加每日飲水量以保持大便通暢。④指導患者正確測量血壓, 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治療;指導其嚴格按醫囑用藥。⑤完善管理模式, 每個月隨訪1~2次, 及時更新患者信息, 及時發現并發癥預兆并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血壓、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各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67%;對照組發生腦血管疾病2例, 心血管疾病2例, 糖尿病2例, 高血脂1例, 腎病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6.67%。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P<0.05)。
2.2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管理前, 兩組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 觀察組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s, mm Hg)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s, mm Hg)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bP<0.05;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收縮壓 舒張壓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觀察組 30 151.01±10.23a 138.21±7.52b 78.01±7.85a 69.62±5.12b對照組 30 153.21±9.12 149.25±8.21 79.65±6.52 76.52±4.62 t 0.8792 5.4312 0.8803 5.4802 P 0.3829 0.0000 0.3824 0.0000
2.3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較 管理前,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 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較( ±s, mg/dl)

表2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較( ±s, mg/dl)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空腹血糖 低密度脂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觀察組 30 管理前 6.94±1.75a 3.35±0.81a 25.12±4.45a管理后 5.19±1.21b 2.09±0.45b 21.05±3.45b對照組 30 管理前 6.94±2.16 3.45±0.91 25.10±7.98管理后 6.71±2.35 3.31±0.78 24.78±8.14
高血壓是多發生在老年人群中的慢性疾病, 通常具備三個明顯特征:病情復雜、病程長、發病率高。及時治療能有效避免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并發癥。藥物治療是高血壓主要治療方法, 但治療期間常出現并發癥, 自我管理方式不佳是導致并發癥的重要原因, 例如患者對醫囑執行較差, 未能嚴格約束自己建立良好習慣, 導致血壓控制不理想, 并發癥風險增加[4-7]。且高血壓患者非病情急速惡化情況下通常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治療或在家自行護理, 因此有必要加強其管理, 本研究將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用于其中, 發現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明顯低于對照組(2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能通過調節血壓, 降低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改善病情, 從而預防并發癥發生。觀察組管理后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降低且低于對照組(P<0.05)。加拿大高血壓協會曾反復實驗證實合理運動療法能有效干預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效果, 改善預后。低強度運動能通過測量心率控制運動強度, 確保患者在最佳運動強度下鍛煉身體, 增強機體自身調控血壓能力, 從而預防并發癥發生。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能通過降低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預防并發癥[8-10]。觀察組管理后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降低且低于對照組(P<0.05)。飲食管理使飲食合理化, 減少高脂肪、高鹽分等食物從而控制脂肪攝入, 避免引起血壓升高、體重增加、水腫等情況;增加粗纖維食物和易消化食物, 增加每日飲水量均能保持排便通暢, 避免老年患者晨便困難時腹壓升高引起高血壓腦出血等心腦血管并發癥[11,12]。完善的管理模式確保能及時了解患者最新動態, 發現并發癥風險,并對癥處理, 從而減少并發癥。
綜上所述, 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用于社區高血壓患者中能改善血壓, 下調血糖、血脂, 預防并發癥, 效果好, 值得推廣。
[1] 吳俊, 顧平, 王東霞, 等.社區慢性病管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壓管理中的效果評價.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4, 22(3):326-328.
[2] 李晶, 張東, 陳延平, 等.2012~2014年高血壓1877例的團隊式疾病管理模式的效果評價.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14(24):7173-7174.
[3] 楊鋼.社區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影響并發癥的效果分析.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34):176, 178.
[4] 張玉琴.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對于預防并發癥價值分析.中國處方藥, 2017, 15(3):112-113.
[5] 古繼紅.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對于預防并發癥價值分析.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5, 3(1):188-189.
[6] 黃萬榮.社區慢性病管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壓管理中的效果評價.中國社區醫師, 2017, 33(5):158.
[7] 張玉輝.老年高血壓管理中應用社區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效果觀察.基層醫學論壇, 2015(24):3322-3323.
[8] 李曉環, 陳宏.老年高血壓管理中應用社區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效果探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6):61.
[9] 巨天軍.社區慢性病管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壓管理中的效果.中國農村衛生, 2016(17):60-61.
[10] 趙辰丹.分析老年高血壓管理中應用社區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效果.中國醫學工程, 2016(11):100-102.
[11] 郭萍, 陳海英.老年高血壓管理中應用社區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效果.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 4(33):116-117.
[12] 張首亮.社區慢性病管理模式用于老年高血壓管理的價值分析.醫藥衛生(全文版), 2016(10):0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