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廣東東莞 523808)
微課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盧靜(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廣東東莞 523808)
介紹了微課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將微課應用于操作步驟較復雜的實驗中、應用于探究時間較長的實驗中、應用于演示實驗中、應用于模擬實驗中、應用于拓展實驗中。
微課 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文件編號:1003-7586(2017)01-0058-02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逐漸成為現代教學中非常關注的焦點之一。微課是由多種資源有機構成的、以微視頻為主要載體和呈現方式的、基于網絡運行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和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微型網絡課程資源。微課具有時長短、主題小、設計精、指向明等優勢。微課的主題可以源于教學實踐中的重點、難點、實驗等。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將微課應用于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發揮微課的優勢,會使教學取得更佳的效果。
在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的“制作并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中,先要求制作臨時裝片。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有“擦→滴→撕→展→蓋→染→吸”這七步。制作完臨時裝片后,學生得進行正確的顯微鏡操作才能觀察到細胞。而顯微鏡操作又涉及到“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等步驟。這么多的實驗步驟,對于剛上初一的學生而言,在一節課內完成實在有難度。
在以前的實驗課上,一些學生實驗失敗,觀察不到細胞。因此涉及到這種實驗操作步驟較復雜的實驗,教師就可以把它制作成微課。首先,在實驗課前,教師先對一個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步驟的培訓。培訓好后,教師就用視頻記錄該學生的每一步的規范的操作步驟,其中包括“撕”“蓋”“吸”“對光”“調節粗準焦螺旋”這些步驟的特寫,再加上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特寫,通過后期視頻編輯,結合PPT、文字等材料,讓該學生自己進行配音講解。該微課完整連貫地呈現了實驗操作步驟和實驗現象。在實驗課上,全體學生先認真學習此微課,然后再進行實驗。這樣就會對實驗操作步驟有清晰的了解,可提高實驗操作的準確性,從而提高實驗的成功率,也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在初中生物實驗中,有些實驗需要的探究時間較長,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的“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這個實驗中,由于種子的萌發需要幾天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需要學生每天定時觀察記錄。有些學生由于忙于課業忘記了每天定時觀察記錄,也有些學生覺得麻煩而沒有堅持觀察記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組織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認真地完成該實驗,讓他們把每天定時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用相機拍下來,把每天的數據筆記錄在專用筆記本上,并用相機拍下記錄數據的頁面。最后由教師進行整合,結合照片、數據、文字、圖片等來制作這個實驗的微課,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環節。由于此微課所展示的實驗現象和數據是由身邊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親自觀察記錄的,增強了該實驗的可信度,教師可由此引導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再與微課上的“得出結論”進行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由此可見,微課為探究時間較長的實驗的完整呈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非常重要的一項生理活動,對于生物圈有著重要意義。關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這一知識點,人教版教材安排了一個演示實驗。但由于金魚藻這一實驗材料在市區內不容易獲得;而且實驗裝置中所用到的漏斗柄一般較長,容易使裝滿水的試管倒插時進空氣;再者,從氧氣的獲取到檢驗的操作又比較復雜;此外,每個生物教師任教多個班,一個實驗裝置不能重復使用。因此,本實驗可制作為微課,從實驗原理、實驗裝置、實驗現象、分析與討論四大模塊去解析該實驗。微課中,教師以生活中的例子和相關圖片來介紹實驗原理:氧氣助燃的特性;以所拍攝的清晰的照片來介紹實驗裝置;以生動的Flash動畫來展示實驗現象:該氣體使帶火星的衛生香復燃;之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就顯而易見了:該氣體是氧氣。后期制作時,加上文字和場外旁白,緊湊貫穿于微課視頻中。經過此微課的學習,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個實驗和相關知識點,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在教材所涉及到的實驗中,有些實驗是模擬實驗。如在八年級上冊教材所提到的米勒實驗,這是一個論證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說的重要實驗,是1953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生米勒在其導師尤利指導下完成的。由于這個實驗是米勒在實驗室做出來的,學生很感興趣,躍躍欲試,但在初中的生物實驗室不具備這樣的實驗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把這一實驗制成微課。制作過程中,教師截取《Discovery》米勒實驗的大部分視頻,包括模擬原始地球的場景、米勒當時做實驗時的儀器、用電流刺激混合物以模擬閃電的操作、米勒分析容器里液體中有機物的場景。后期制作時,加上相關的文字,再配合旁白解說。此微課不僅滿足了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還使相關知識的掌握變得水到渠成。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生物拓展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八年級上冊教材中,教材設置了“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這個實驗,要求學生利用培養基來檢測教室、走廊、手心、硬幣等物品或環境中的微生物。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①電視廣告中某香皂聲稱能殺滅99.99%的細菌,可信嗎?②生活中所用的食醋能殺菌嗎?③為什么放入冰箱中的食物保存時間更長?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經過討論,確定開展以下拓展實驗:檢測某香皂的殺菌作用、檢測食醋的殺菌作用、檢測溫度對細菌真菌數量的影響,并且制定實驗方案。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別,分別開展這三個拓展實驗。在學生開展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相機錄下實驗操作過程的視頻和和拍下實驗結果的照片,最后由教師進行匯總,把視頻、照片、文字、圖片,加上旁白制作為一個微課。
此微課包括三個拓展實驗,其中特寫了實驗操作步驟和實驗結果,特別是清楚展示了實驗結果的照片。雖然每個小組負責的是一個拓展實驗,但由于微課的使用,使得每個小組都能清晰地看到其他小組做別的拓展實驗時的實驗操作步驟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實現了資源共享。
由此可見,微課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實驗教學不再受有限的課堂時間等主客觀因素制約而流于形式,使實驗教學變得更高效,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1]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5-18.
[2]張桂梅.初中生物學微課的選題與教學設計[J].生物學教學,2015,(4):36-37.
G633.91
B